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第125节

  平常这个时间点,都是任斌在玩电脑,陶焱在外面浪,今天却反过来了。

  “你怎么回来的这么早,”陶焱抬头瞅了一眼许秋,打趣道:

  “看你们在材一那样子,我还以为你今天要夜不归宿呢。”

  “你想多了,我们就只是去吃了个晚饭,”许秋解释道:

  “海强面馆,你有去过吗。”

  “去过几次,味道还不错。”说完,陶焱还在上下打量许秋。

  “任斌今天怎么不在寝室待着,他去哪儿了?”许秋转移话题。

  “他呀,被他基友拉去打八十分了。”陶焱道:

  “他们三缺一,本来我想去的,但我师兄刚刚给我打电话,临时加了任务,就没去成。”

  “这样啊。”许秋看了看陶焱的电脑屏幕,WORD文档,页眉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说道:

  “你还在弄基金项目吗?”

  “对啊,下午本来写好了,发给师兄看,他又发现了几个问题,让我补充修改。”陶焱抱怨道:

  “提交的截止时间应该是月底,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急着要。”

  “这种基金项目的事情,不应该是组里的老师,或者师兄师姐负责吗,怎么会交给你呢?”许秋问道。

  “他给了我一堆中英文的资料,就是组内一年来的工作,然后让我翻译翻译,整理一下,所以也没太多的技术含量。”陶焱自我安慰道:

  “新人刚加入课题组不就是干着打杂的活嘛,再熬一熬,过一年我也混熟了,再有新人加入,应该就好多了,你们组的情况应该也类似吧。”

  许秋心想,我现在好像已经不算新人了吧,而且还有学妹帮我做实验,不过嘴上却说道:

  “嗯,我也差不多。”

  听到这句话,陶焱皱着的眉头舒展了许多。

  果然,他不是特例,大家都是新人,都要从打杂做起啊。

  ……

  周六。

  许秋闲的无聊,翻阅了一下研究生新生入学指南,这是他通过保研夏令营,拟录取后,系里统一发放的。

  按照上面写的,现在的奖学金政策,直博生上来的第一年,就要直接和博士生群体同台竞技,竞争国家奖学金。

  擂台上,除了直博生外,还包括博二、博三的老油条,以及刚硕博连读转为博一的老油条。

  从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博三的老油条是竞争国奖的主力军。

  评奖的主要权重是文章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过去一年内的已发表/收录文章的数量。

  具体评分细则每年都不同,总之一区一作的分数最高,二作、三作也有分,只是分数略低。

  统计周期是前一年的十月份到当年的十月份,文章有效期一年,过期作废。

  达到一定文章门槛的学生,会被邀请参加国奖答辩,一般是国奖名额的1-3倍。

  再根据国奖答辩的情况,系里经过讨论,择优选择发放国奖。

  里面有没有黑幕,许秋不清楚。

  他只听学姐说,很多博三学生会故意压着文章不发表。

  等到最后一年全部发表出来,然后攒一大波文章,冲击国奖。

  这种操作属于正常操作,学校也不会管,毕竟什么时候发文章是研究者的个人意愿。

  但学校会考虑硕博连读的学生。

  他们刚从硕士三年级转为博士一年级,手里一般有文章,本来在和硕士竞争,现在突然竞争对手变为博士了。

  因此,学校允许他们把当年的文章留下来,不参评本轮奖学金,文章有效期延长为两年,也就是说在博二的时候还可以用。

  吴菲菲就是今年硕博连读的,她只有一篇EES和一篇CM,如果是在硕士群体中评奖,这成果,拿个国奖没什么问题。

  奈何她的对手是同期的博士生。

  她最终决定把文章攒起来,等来年再发一篇一区或是两篇二区,差不多能冲个国奖。

  最后,她拿了个校内一等奖,也有八千元,算是抵消掉了学费。

  至于直博生,学校压根没考虑到本科生能在本科期间发文章的特例,也没有考虑过他们能和博士生掰手腕。

  所以,文章有效期没有另做规定,那就是默认的一年,过期无效。

  而且,直博生一年级没有学业奖学金,也没有冠名奖学金,只有新生奖学金和国奖两种。

  新生奖学金的评定,将学生分为四类,I类是本校本系保研生,II类是本校外系保研至材料系的学生,III类是外校保研生,IV类是考研生。

  从I类到IV类,依次降序排列,同类中绩点/成绩高的排在前面,然后评定一、二、三等奖,只看成绩,不考虑文章。

  也就是说,如果许秋不能入学就争取到国奖,他大四期间发的文章,就不能再用于参评,相当于白白浪费掉了。

  这种情况,就只能拿新生奖学金,他属于I类,而且绩点高,肯定是一奖。

  但一奖也只有八千块,和冠名的一万到二万、国奖的三万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许秋暗自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

  入学拿国奖!

  ……

  周日下午。

  陈婉清带着她的文章找魏老师修改。

  许秋本来没打算去旁观,但最后,还是被魏老师叫了过去。

  看来,魏老师改学姐的文章也觉得头疼,需要拉个帮手过来。

  好在,当初学姐一篇文章,修改几十个版本的时代已经过去。

  那时候版本过多,主要原因还是魏老师对格式的要求很严格,而学姐刚开始对文章格式不是很熟悉,经常有错漏。

  改几个缩写,改几处加粗斜体,改几张图片尺寸,都会新生成一个新的版本。

  现在,学姐出现低级错误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

  再加上许秋已经提前帮改过两遍,最终,三人忙活了一下午,只改了14个版本,便搞定收工,顺利投出。

  许秋也不得不感叹魏老师的火眼金睛。

  像段落是几倍行距,上下是否有额外的段前段后这些,他都能一眼看出。

  也许是他写文多年,一直按照固定格式,严格要求自己,练就出来的吧。

  再次喜提一篇二作,离国奖更近一步了。

  

第一百六十八章 左有学姐,右有学妹

   周一组会。

  吴菲菲“硫氰铅添加剂”的文章已经完成。

  本来她打算周日投的,不过昨天陈婉清的动作快了一步,提前找了魏老师。

  然后,魏老师改文章一直改到晚上,他毕竟已经四十多岁,不像二十多岁的小年轻。

  一日操劳,精力已经被榨干,最后只能把吴菲菲的文章放在了周一改。

  吴菲菲的工作,打算投稿Chem. Comm.,简称CC。

  CC是RSC旗下的二区期刊,虽然影响因子只有6左右,但是期刊的水平还是不错的。

  它相对偏向于化学方向,篇幅较短,审稿较快,算是JACS、德国应化的下位期刊。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许秋发现有机光伏领域,在CC这个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并不多。

  因此他之前写文章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往这个上面投。

  毕竟,不管造成这个现象的是潜规则,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当一个老期刊对某一领域的收稿量不多时,最好还是不要头铁硬上。

  如果是新刊,那还可能是因为其知名度低,或者研究者顾虑其没有分区等原因。

  投文章,选择相关领域收稿量大的期刊,文章顺利发表的概率会提高不少。

  此外,听了近一学期的报告,许秋现在对钙钛矿光伏领域的套路,也已经摸得差不多了。

  他自我感觉“我上我也能行”。

  材料都是现成的,买来混一混,然后涂一涂,接着蒸一蒸,最后测一测。

  效率高,补充其他数据,整理数据,发文章。

  效率不高,看能不能优化的更高,如果能,就补充数据发文章,如果不能就换下一个体系,再循环一遍。

  不过,他也就是想一想罢了。

  现在,他左有学姐,右有学妹,还真不舍得走。

  段云的工作也有了起色,魏老师难得对他露出了笑颜。

  从他和魏老师聊天的语气中,许秋大致能推断出他这工作发不了大文章,估计是二区吊车尾,ACSAMI的级别。

  可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篇工作,如果成功发表了,段云就距离毕业更近了一步。

  他在商用的PH1000中掺杂n型和p型碲化铋粉末,制备得到的热电材料呈现出高功率因子,分别可达70和40微瓦每米每平方开尔文。

  和光伏领域的光电转换效率一样,热电领域中评价材料好坏的一大重要指标就是功率因子。

  功率因子当然也是越高越好。

  但由于目前国际上对其测量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像光伏领域可以用标准硅电池进行标定,导致热电领域同样的实验条件,不同课题组测出来的数值可能相差非常大。

  因此,在热电领域,处于同一个数量级的数据,通常被认为差别不大。

  它也很难像光伏领域一样,用一个物理量的绝对数值来设定一个门槛。

  比如,目前有机光伏领域,效率10%就是一个大门槛,热电领域就不能类比,设定功率因子超过XX,就是一区。

  这个时候,热电领域想发大文章,除了实验数据本身要扎实外,还必须要把故事讲好,就比较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了。

  段云结束后,魏兴思问道:

  “田晴,有什么要讲的吗?”

  “没有,上周在写文章,这周差不多能写好。”

  “陈婉清你呢?”

  “没有。”

  “许秋?”

  “没有。”

  一连三个“没有”,包括最开始吴菲菲也只是简短讲了几句,只有段云说的比较多。

  主要是最近课题组小伙伴们都集中在写文章。

首节 上一节 125/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