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在一个名字前停留了一会儿,他微微摇头,继续往下面翻动。
最终,停留在了龚远江的名字处,并按下了拨号键。
他没有开免提,而且两人相距比较远,因此许秋只能听到魏老师的声音。
“喂,远江啊,是我,魏兴思。”
“怎么样,最近顺不顺利。”
“我啊,刚回国,忙的很,等有空了,一定过去。”
“是的,万事开头难嘛。”
“对了,我有个学生现在做实验遇到点小问题,想买一台带加热功能的匀胶机,你那边有没有什么渠道,我们想弄一台。”
“有啊,那太好了。”
“没错,就是自带加热台的那种。”
“行,行,等下你把联系方式发给我,我让我的学生和你的学生联系,真是太感谢了。”
“好,有空常联系,再见。”
电话挂断。
刚才烧的水已经开了,魏兴思打开一包茶叶,先用开水冲了一遍茶壶,然后放入茶叶,倒入开水,一泡的水倒掉,开始二泡。
“搞定了,”魏兴思笑道:
“龚远江是我早些年认识的朋友,他在国内做有机已经十几年了。
现在已经是有机光伏领域的大佬,平常你应该不少读到他的文章吧。”
许秋点点头,龚远江这个名字许秋倒是不陌生,国内做有机光伏领域的领头人之一,经常能在AM等顶刊上看到他当通讯作者的文章。
“他说现在国内这种加热匀胶机,没有厂家在做,都要从国外进口的。
他们组比较大,这种设备会多备几台,所以就把备用的一台‘借’给我们用了,等下你……。”
这时,魏老师的手机亮了一下,是一条短信。
他看了眼,继续道:
“这个是龚远江组里学生的电话,我发给你,你联系一下他,主要告诉他我们的地址,需要邮寄过来,快递费用我们来出。”
“短信收到了吗?”
“收到了。”
“还有其他事情吗?”
“没有了。”
“行,那你去忙吧,有什么事情及时联系我。”
……
从魏老师办公室离开,许秋不禁感慨,自己忙活了半天,魏老师一通电话就解决了。
早知道还不如就带一张嘴,直接过去找他呢。
许秋也再次认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
魏老师在科研领域混迹二十余载,虽然主要在国外发展,但国内还是有一定的资源和人脉的,以后也要多多加以利用。
毕竟,他作为整个科研团队的领头人,许秋做出了成果,对他来讲,也是双赢的。
至于龚远江和魏老师之间PY了一台仪器,这个算是什么性质,该走什么流程。
许秋也不清楚,反正他做好自己的实验就是了。
第一百六十四章 仁至义尽
许秋返回216。
“这么快就回来啦,魏老师怎么说?”陈婉清道。
“嗯,加热匀胶机设备的问题,魏老师已经解决了,。”许秋道。
“没想到他还认识龚远江,他给龚远江打了个电话,从他们课题组借了一台设备过来。
据说是进口货,国内目前还没有生产加热匀胶机的公司。”
“国内做有机光伏的,就那几个人,互相认识也正常,”陈婉清道:
“不过,按理说这仪器也不难制作吧,国内怎么会没有生产厂家呢?”
“谁知道呢,”许秋随口说道:
“也许是市场太小吧,或许过些年就有了。”
“有可能吧,”陈婉清点点头道:
“对了学弟,我文章在收尾,打算这周末或者下周一投掉。
你能不能帮我看一看,改一改呀。
不然直接拿给魏老师看的话,我有点慌……”
“没问题。”许秋欣然同意。
怎么说他都是挂名作者之一,修改文章也算是他的义务。
……
许秋用U盘拷贝了学姐的文章,到自己的电脑上。
看了眼文件名,然后念了出来:
“JMCA,你是认真的嘛?”
“是的,没错,主要考虑到我们之前投了太多的ACS和Wiley旗下的期刊,这次想试试RSC的。”陈婉清解释道:
“其实是魏老师提的要求,算是业内潜规则吧,投稿时几大期刊公司,就算不能雨露均沾,至少也要分散到两三个公司下,我们现在的投稿有些集中。”
许秋点点头表示理解,继续道:
“我好像记得,学姐你第一次投JMCA就直接被拒稿了……”
“揭人不揭短,学弟你会不会说话呀,”陈婉清佯装生气,白了他一眼,继续道:
“这次不一样,我对现在这个工作还是蛮有信心的。从哪里跌倒,我就要从哪里站起来。况且,你文章还没看呢。”
“那行,我先收回我说的话,看看正文再说。”许秋笑道。
虽然他觉得她现在这个工作和她第一篇工作,从新意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也不好继续出言打击学姐。
……
一小时后。
许秋认真的读了一遍正文,并做出了一些修改。
正文部分学姐都已经写完,她说的正在收尾,是在弄参考文献格式。
作者排序上,许秋排在二作,韩嘉莹三作。
这篇工作,他的参与度有限,只是帮忙合成了一批材料,做了一次光谱表征,还有一些零星的讨论,不过拿个二作也没毛病。
学姐文章的整体思路和他想的差不多,行文逻辑也很流畅,可以看出她在有机光伏领域的理论功底,还是比较扎实的。
但问题也很明显,有两个。
一个是文章中会偶尔出现语法错误、句子不通顺。
不过相比于之前第一次看她的文章时,已经好了许多。
看来,学姐的写作能力也是在稳步提升的,没有在原地踏步。
另一个问题就是文章新意的问题。
相比于她第一个“三元共混”的工作,现在“三元共轭共聚物”的新意略有提高,但本质上还是借鉴了其他人的分子结构,不是在走自己的路。
当然,她这次有三个体系,工作量比较大,准备投稿的格式也是Article,倒是能弥补新意欠缺的问题。
再加上最高的器件效率达到了8%以上。
综合看来,这次投JMCA还是比较稳的。
至少,如果让许秋当审稿人,会考虑给出小修/大修的意见,语言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润色的。
这种语言方面的问题,要是细改的话,很多句子都需要重新写。
交给许秋改的话,估计要花个三五天的,那样就和他重新写一遍,没多少区别了。
想了一下,许秋没有包揽下这个活。
毕竟他只是二作嘛,如果干了这个活,从工作量上,就上升到了共一的级别,那就要抢学姐的文章了。
他又花了半小时时间,再次看了一遍,又做出了一些改动。
帮改两遍,简单润色了一番,已经仁至义尽。
剩下的还是交给魏老师头疼去吧。
……
今天是周五,许秋约好了和韩嘉莹一起吃晚饭。
这次他倒没有像上周那样,忘记他们之间的约定。
五点半过后,田晴、段云准时离开。
事实上,他们两人在五点出头,就已经结束了实验,坐在座位上闲聊了起来。
因为今天下午魏老师没在,所以都比较放松。
不过,他们没急着走。
一方面,是已经养成了按时下班的习惯。
另一方面,魏老师通常会在五点多发一条短信给吴菲菲,通常就是简单的:“如何?”
吴菲菲会依次问组里的每个人,然后把他们的工作情况反馈回去。
但偶尔,魏老师还会给吴菲菲打电话,甚至让她把电话给其他人接听。
如果提前溜走,就有被抓到的风险。
除非所有人一起溜。
……
又过了一会儿,吴菲菲也离开了。
陈婉清暂时走不了,她在改文章的参考文献部分。
参考文献弄起来,是有些烦人的,因为要按照引用的文献在文章中首次出现的顺序,对文献进行编号。
如果写到一半,突然发现要插入新的参考文献,那么自插入位置起,后面所有的文献的顺序都要改变。
因此,在写文章开始的时候,一般都不管文献次序,随便标,随便插,等全文写完后,再统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