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人生九曲,道远路艰--王道九回忆录 第5节

点击:

1993年,大叔王若杰、大婶张兰馨

大叔和我父亲联系也很少。1958年以前,他还每年和我父亲通平安信。1958年调外交部之后,中央提出“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候,他就再也没有来过信(因我父亲是“地主分子”),见面更是没有。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1988年,我父亲、大叔、小叔这三兄弟才见了一面。事先我父亲提出要约小叔到北京大叔处兄弟三人团聚一次,我给小叔去信说明父亲愿望,隔了一段时间小叔回信说已经征得大叔同意了。意思是批准才行。兄弟见面还像搞阶级斗争似的。已是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了,可见小叔对政治见解还停留在“文革”时期。

大叔王若杰(志鼎)

1958年,大叔在外交学院培训了一年,继而便在外交部工作,任驻外使节,在外交部离休,是副部级干部。大叔在外面待了几十年,但一张口还是家乡的土话。晚年他在北京定居。

 

附:王若杰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军事指挥员和外交战士,外交部原驻外大使王若杰同志(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王若杰同志,山东省邹平县人,1914年9月出生,1933年1月至1935年1 2月在济南育英中学学习,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月至1937年10月在济南师范学习,1937年11月徂徕山起义后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连队指导员,1938年5月后历任山东纵队清河军分区政治部组织处处长、团政治处主任,1940年1月任山东纵队三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3年10月任渤海军区三分区副政委,1945年8月任渤海军区特务团政委,1946年10月任渤海军区七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十纵二十八师政委,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八军八十二师政委,1950年4月任第三野战军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53年10月任南京军区浙江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4月任南京军区干部部副部长,1959年1月任浙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62年2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63年10月调外交部工作.1964年4月任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大使,1973年5月任驻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首任特命全权)大使,1977年9月任驻毛里求斯大使,1982年12月中组部批准享受副部级待遇,1991年5月离休,2002年1月中组部批准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王若杰同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若杰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即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一切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任驻外使节期间,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交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开展外交活动,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王若杰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恳待人,作风正派,表现了一名革命者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

王若杰同志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离休后仍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衷心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王若杰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化悲痛为力量,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外交事业而努力奋斗。

王若杰同志安息吧!

 

(中组部稿)

 

小叔王志行

小叔生于1927年,1950年入党,对执行党的路线政策一丝不苟。他的性情与父亲、大叔相似,善良、正直、做事认真,阶级立场坚定,且爱憎分明。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客厅挂了张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横幅。我想是从阶级斗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禁区解放了。

小叔待人热情、真诚,干事特别认真。信仰共产主义无可厚非,但在狂热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迷雾中,他更是忠实的执行者,对政治有瑕疵的人是界限分明的。前文也说过,1988年我父亲提出同他到北京大叔处三兄弟聚会一次,小叔隔了一段时间才回信说已征得大叔同意,可以见面。改革开放已十年之久,两人都已离休,还想到政治避嫌,可见一斑。

小叔未上过完整的小学,读私塾较多。虽然我不记得他上学的具体情况,但他10岁时(1937年)我区就成为日军沦陷区,战事不断,哪有正规学校。

1942年后,小叔进入原齐东县五区黄河边曹家码头的复兴中学就读。这所中学是一位名叫曹德民的新型知识分子创办的,在日军沦陷区算是一所比较正规的学校,师资力量七拼八凑的,其中初中部比较完整,高中部只有一个班,学生不到20个人。高中课程也不全,缺理化课。离家远的学生都租本村或邻村老百姓的房子住。

我曾跟小叔到复兴中学小学部上学,那时候我10岁,经常想家。小叔那时很用功,早晨起来拿着一本英文书在院子里“嘟嘟噜噜”念英文。这给少年时期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区成了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中间地带,你来我往,拉锯战不断,复兴中学就解散了。那时小叔已中学毕业,随后到了济南的山东农业专科学校(山东农学院前身)森林系就读,但生活很艰苦。

济南解放时大叔所在的部队在济南附近休整。小叔去找了大叔,大叔让他安心完成学业。此后不久,学校复课,小叔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不久后,他就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并常常去别的学校现身说法,后来小叔成了学校团委的一名干部。

毕业后小叔留校参加工作,1951年,山东农业专科学校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成立了农学院。当时我也在济南历城中学上学,他对我很照顾,时常会给我点钱资助我学费。后来我离开学校上玉门,临行前与他作别,他还给我买了一双皮鞋。此后我们还一直通信,联系很密切。1957年我成“右派”后就再无联系了。1958年,山东农学院迁至泰安,此后他一直在山东农学院工作至离休。

小叔结婚也早,记得他在上中学时他的大女儿就已出生了。1949年,他结束了学生生活,参加了工作,同时也和家里的婶子离婚了,当时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当时小女儿才一岁,刚会走)。小叔和前婶子提出离婚的时候,我也在济南,婶子直接找到我联系小叔,两人见面,婶子恳求不要离婚,此时小叔已下决心了,最终他们通过法院离了婚。离婚后,小叔对这两个女儿也不甚关心,连面都没有见过。

后来前小婶另嫁了一个人,那是一个肺结核患者,小婶嫁过去之后不长时间就被传染了。那男的不到一年就死了,婶子在隔了两年之后也去世了。她的两个孩子则回到我亲祖母家里,由我小姑照顾——这个小姑的丈夫也是患肺结核死的,丈夫死后,她就领着自己的女儿过来住娘家,主动照顾起了小婶遗留的这两个小姑娘,当时大的也不到10岁。

1957年,小叔在农学院再次结了婚。在恋爱期间小叔未透露曾结过婚,有孩子,新婶子是后来才知道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