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把我当成小孩子,根本不教我。我去上了几天,老师就把这个情况告诉家长了:“别让孩子再来了,他还小,等长大些再来吧。”家长也同意了。通过此事,家里人看到了我是真的想上学,同时也答应来年一定让我上学。
当时农村的小学没有正式课本,只学《三字经》、《百家姓》、《名贤集》、《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等。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书,没有班级之分。老师是邻村人,和家长们都很熟。家里有大事小情会把老师请到家里做客。若是现在,一个小孩子擅闯学校,不要说进教室,连学校的大门也进不去。
母亲打预防针式的教育,促成了我对上学的向往。正是从那时起,我萌生了对知识的渴望……
由于我在家中的地位特殊,承担着顶立门户的重任,父母希望我能茁壮成长。为此母亲让我认了个干娘。干娘家子嗣比较旺,家里觉得认一个干娘,孩子比较容易活。但是在印象中,童年的时候我得过一次重病,差一点儿就没命了。
母亲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
记得那一次,亲戚来我家做客,是赶着牛车来的。老牛还带来了一头新生不久的小牛。因为小牛不顶人也不踢人,我就跟小牛玩上了,出了一身汗,可能是重感冒,导致高烧不退,医生都说不行了。在母亲的日夜照料之下,最后我还是挺了过来。
母亲去世
1944年7月母亲去世了。她是在生我最小的弟弟后的那段时间去世的。
母亲生我小弟的时候就得病了,全身浮肿。那时候,看病只靠中医。家里从外面请了当地有名的中医,可惜还是没能挽救母亲的生命。母亲病重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她病的严重性。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我仍然在外面玩儿。家里人说:“你赶快回来!”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时,母亲已经奄奄一息,快不行了。母亲呼吸困难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母亲的去世,使我失去了母爱。记得在卧室的屋顶下挂着一个篮子。我上炕后登上被子垛,就可以把篮子拿下来。篮子里有花生、糖块、饼干、豆包等。母亲不在了,篮子里就什么也没有了。我想念我的母亲,常常在梦中见到她,一幕幕上演着母子恩爱的情景,醒来后勾起我久久的回忆……
母亲的去世,使我感到突然间长大了。我开始懂得疼爱父亲了,父亲也一再对我说:你是大孩子了,应该更懂事了。于是,我朦朦胧胧地感到了,我对家里应负有的责任。
1945年,父亲与王氏结婚。她是邻村的一位待嫁姑娘。由于她早年丧母,为维系家庭,照顾弟弟,而致年近30岁才嫁。她相貌美丽,温文尔雅,勤劳贤惠,对我们非常疼爱。一年后,继母生了一个小弟弟,但由于继母病重,那个孩子与继母相继也去世了。之后父亲又为我们找了一个继母。她叫刘岫云,知书达理,心地善良,待人和善,顾全大局,对我们也很疼爱。她在这个家里同我们一起经历战火,种种坎坷和忍饥挨饿,但她尽心尽力地维持这个家。我们都很尊敬她,全家始终和睦相处。老人家于1959年谢世,我们一直怀念她。
少年丧母,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不幸。我相继得到了三个母亲的疼爱,又使我不幸的心灵得以抚慰。抚今追昔令我感慨万千!
1943年,我的生母李氏,1964年,我的父亲夏恩溥
父亲的教诲
父亲是一个聪明人,特别好学,虽然没读过很多书,但是基本上可以看书、读信,还能背诵中医药性赋,手也巧。
父亲对孩子的理念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供我们读书。父亲对孩子的学习,看得比干农活要重得多。1947年分家以后,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下地劳动,按规矩我是长子应该在家里帮着干活,但他就是不让我辍学,他说:“只要你愿意学习,只要你能够考上学,你能上多高我就供你多高。”
我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住校,每个月回家一次。上中学时半年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他都会了解我的学习情况,他总是兴趣盎然地听我讲述学校的见闻和我学习的情况。学校有时候也向家长募集赞助,他总是毫不犹豫尽力以助。
他常说:“艺不压身”,鼓励我多学知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有多学知识才能成大器。”我的祖母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从小也是没有娘的人,跟着他的哥哥长大。他经常说:“我念书不多,希望你多念书,有知识的人才能做大事。”令我至今记忆深刻的话:“读得书多大如丘,不需耕种自来收,白天不怕人来借,晚上不怕贼来偷。”意思是你掌握真本事了,偷都偷不走,这比拥有财产还重要。父亲的观念对我的影响很深。掌握知识比有钱更重要,有知识就可以挣钱,没有知识,有钱也保不住。他给我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谁家本来很阔,由于后代不争气,很快就败家了。
父亲告诉我做人要低调,不要张扬,谦虚是人的美德。他说:“无论将来你做了多大的事,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出息,回到家里,回到农村,该向长辈打招呼的依然要打招呼。因为在乡亲们的眼里,你还是个普通的孩子,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不能说你有本事了,回来就谁也看不起了。”父亲经常教育我做人不能忘本,做人要低调。回想半个世纪的工作历程,我谨遵父亲教诲一向低调做人。现在看来,低调、高调都应具备,关键是用得恰当。
除此之外,父亲常常教导我要乐于助人,自己对别人有恩的事情不必常记在心里,最好忘掉。但是别人对自己有恩的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向那些助人为乐的人学习。
父亲还时常告诉我要把人往好处想,不要总想着别人会算计自己,或者别人出什么坏主意对自己不利,要做到心胸宽阔。他说:“君子坦荡荡。”这样自己的心情就舒畅多了。总往坏处想,自己就会不安;总是提防别人,自己会很累。
现在看来这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事实上,我“防人之心”的意识很差,容易上当受骗。至今我书生气十足,或许可以追索到父亲的影响。
父亲还有一些理念,比如“危难时要坚强,顺利时要谨慎。”就是说当你顺利的时候不要骄傲,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气馁。1959年,全国大饥荒,大家都在挨饿。当时我在北医上学,放寒假回家,发现家里人在吃一种草根晒干后磨成的面,蒸出窝头呈黑褐色,难以下咽,而且引起大便困难。父亲很动情地说:“遇到苦日子、困难的日子,不要说这日子我过不下去了,要坚强,要活下去!”此情此景,使我的心在流泪。
父亲还教育我,君子之交要讲诚信,诚信是立命之本。那是我上私塾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见我从家里带来了好吃的东西,他很想吃,就对我说:“我有一把小刀,我拿这把小刀换你的好吃的,可以吗?”我说:“行!”于是就换了。放学回家后,这个同学的家长却领着他到我家来,并说:“你家孩子怎么把我家孩子的小刀骗走了?得还给我们!”父亲当即让我把小刀归还了人家。他教育我不许要别人的东西,我理直气壮道:“是他要用小刀换我的点心的呀!他说话不算数!”过后,父亲给我讲了一个道理,为人要讲诚信,说到就要做到。但是小孩子还没有成熟,会经常改变主意,所以谈不到诚信,对小孩就不要那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