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最本质的目的就是谋生,人品好、机遇好、能力高的人必然会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做出重要的贡献,社会也应该给予其相应的回报。但是现在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不太合理的事情。在我们那个时代,你工作得非常好,单位会奖励你一套房子,而现在即使工作成绩非常突出的人,单位也不可能给你一套房子,因为目前我国房价太高,已经高到了不合理的程度,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国家去解决,但是你不能因为没分到房子就不好好工作。
我现在七十多岁了,可我认为我还有能力和精力为教育事业做一点工作。有人说:“你已经七十多了,让位给年轻人吧。”我说:“我并没有占任何年轻人的位置,因为我现在所干的不是年轻人能做的工作。”
某一对一式辅导教育公司聘请我当名誉校长和高级教育顾问,我知道公司想要的其实是我的名声,但是这也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的,我借此机会正好可以把我的教育理念传播出去。当我感觉到我不能再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时候,我才会停止工作。
我不希望自己以非常低的质量生活,一方面给子女带来负担,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增添了麻烦。我认为人不应该把自己的烦恼留给别人,我曾经跟现任人大附中的校长谈过我这个观点,我说:“人去世了,不应该举行遗体告别,这个告别仪式强调的是最后一面的概念,也是印象最深的一面,而这时的人已经失去灵性了,所以是最难看的,参加送别的人看到也会不舒服,何必走这个形式呢?”我当校长的那段时间参加过很多遗体告别仪式,我就感觉到很不舒服。“而且,我也不主张立墓碑,一块墓碑占地面积很小,也就半平方米吧,可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口逐日增多,仅墓地的占地面积就非常大了,所以我主张人去世以后将骨灰撒在大地上,撒在海里。每年清明节,全国那么多人去给亲人扫墓,不仅耗费人力,还导致交通紧张,不如留下一张精致的照片或关于人生经历的精致的回忆录给家人永远珍藏,以此为怀念,这样不是更好么?”
有人说我的想法怪,其实我爱人也同意我这个观点,不过儿子和我们的几个侄子特别反对,但是我认为将来会有殡葬改革的那么一天。在过去那个年代,人去世了是要开追悼会的,现在也不开了,因为追悼会给逝者的评价往往是不准确的,既然如此就没必要再走这个形式。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殡葬仪式,我认为有些民族的仪式是非常先进的,如西藏的天葬就是非常环保的方式,但是形式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我觉得我一直在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上缓慢地前行,沿路跋涉的过程中遇到了我的爱人,养育了我们的孩子。当然路途既有平坦之处,也有波折崎岖之处,所以我要慢慢走,爱护我周围的一切人和景致,不踩路边的小草,不毁坏路边的小花,也不要因为走路的时候被别人扔的一块砖头绊倒,甚至摔了一个大跟头,就咒骂这个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向前走。
我们人类能出现在地球上全靠宇宙的恩赐,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理论上能够成功地复制出人来,但是科技复制不了机遇,一生一次的机遇,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工作,爱惜家人,因为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人类能够存在已经是很不可思议、很幸福的事情了。
结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如韩愈《师说》开篇所云,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离不开老师的解惑授业,离不开老师的扶植和帮助,因此我们都尊敬老师的博学多才,尊敬老师的品德和人格,尊敬老师的无私奉献。
前半生的求学生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人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然而后半生的从教生涯却令我切实地体会到了《师说》篇末所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们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也只是尽量将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和思想继续传授给下一代的年轻人。我们从不标榜教师这个职业的无私奉献情怀,一位老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了他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当然,在人生道路上,我也曾遇到过很多位恩师,我感谢启发我从事教育行业的领导和前辈们,感谢在我最困难的求学时期给予过我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谢最关心我,也最包容我的家人和爱人,在人生路途中受过的挫折和痛苦有你们与我分担,取得的成功和喜悦也有你们与我分享,回顾一生我感觉自己非常幸福,衷心感谢你们陪伴在我左右,谢谢。
附录1
强化现代化教学设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世纪即将到来。一场人的素质竞争、人才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正在全球展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挖掘自己的人才资源,保护自己的自然财富,以适应高速发展经济的需要,可以说,难以避免地“生存竞争”在20世纪末便拉开了序幕。
面对这种严酷的事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响亮口号,指出中国要依靠科学、依靠先进的技术、依靠成功的教育培养成千上万的优秀工作者来重振中国的辉煌,参与21世纪的激烈竞争。这就要求教育要改革、教育要提高、教育要现代化。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争做教育排头兵
20世纪末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使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教育与中国腾飞的关联性。
实践证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仅靠一支粉笔、一支教鞭、一套说教方法已不能实现。而要依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为此,人大附中制定了教育现代化和教学设备现代化的实施方案。
1.改造硬件设备,完善教育环境
人大附中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变迁,校舍已十分陈旧、简陋,与北京市重点中学的称号不相称,与建成现代化的学校相差甚远。
改造学校,建设学校,赶上现代化学校水平,争创一流学校,迫在眉睫。近几年来,在多方支援、领导关怀下,我校本着20年不落后的指导思想对全校进行了整体规划,并着手实施。我校兴建了具有多功能、多设备的教学实验楼,面积达6000平方米。内部含有的设施如下表所示:
物理专用教室 8间
化学备课室 1间
化学专用教室 4间
生物备课室 1间
生物专用教室 4间
语言备课室 1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