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我最初无论是学相声、京剧,还是其他各种乐器,都是“赶鸭子上架”,一开始都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最关键的是我喜欢这些艺术,昆曲《牡丹亭》有句台词叫“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其深意正是说,只有深入其中,才能融入其中,只有深深地热爱,才能下功夫去学习。
学习贵在钻研与坚持,无论戏曲还是影视表演都是如此。在学习京胡的过程中我就明确地感受到了这点。我跟很多人不同,没有找过老师专门学习京胡。我买了一本叫《杨宝忠操琴法》的书,完全自己学习胡琴的弓法。一般人到剧场看演出都是看舞台演员表演,而我却是专门看舞台右下侧琴师是怎样拉琴的。人家每拉一弓,我都对着谱子看,记住哪个是上弓,哪个是下弓,回去后再反复琢磨。就这样不断去剧场暗自学艺,时间长了,京胡的弓法和京剧的曲牌“西皮二黄”,我就慢慢地摸透了。一开始练琴的时候,声音像锯木头一样难听,邻居们都受不了,我就夹根筷子,里面包上海绵,这样声音可以小很多。每天我都跟着录音机坚持练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今天依然没有间断,完全是按照舞台演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我能达到拉琴有板有眼、曲调准确的规范程度,都是靠着不间断的苦练才达到的。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能达到这种水平我自己已经很满足了。
无论是表演曲艺还是影视剧,我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表演人物时要先做好案头工作。所谓案头工作就是去查找各种相关资料,比如我接演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剧本上提供的是真实人物还是虚构人物,我就要去翻阅有关资料进行考证。如果当年真有这个人物,我就要查查这个人物的出生背景、家庭情况、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么演,怎么演会突出人物的个性。在出演电视剧《绍兴师爷》的时候,我就了解到,绍兴师爷这类人在历史上的浙江是真实存在过的。这部剧的主演是陈道明,我演跟陈道明打交道的一个洋人身边的买办,也就是洋人身边的跟班、狗腿子,人称“张买办。”或许张买办这个人在历史上不存在,但是这类人却的的确确是存在的,或者叫王买办,或者叫李买办,这种人就是给洋人帮忙做事,做随从的,如何演绎这种人的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特质是很关键的。所以我先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看在相关历史背景下这种人物是如何存在,如何迎合这个社会的。除了了解人物的相关背景情况,还应当揣摩人物的心情,研究出人物的心理轨迹,这场戏为什么这么演?下场戏为什么又那么演?对于人物的整个脉络都有思想的连贯性,按照其发展轨迹来把握人物,这是所谓的案头工作。
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要在同行之间多请教和学习。我在部队时曾被派到北京曲艺团学习曲艺,这期间我积极向相声界的老前辈虚心求教,我的诚心也换来他们的倾囊相授。除此之外就多听录音,学习同样一句台词不同的人是怎么样处理的,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表演。再有就是不忘多看前辈名家的著作,从字里行间学习其经验和心得。
在影视表演中,频繁的学习交流更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我可以从有经验的老演员身上学习到他们对语言、动作、表情等的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自身水平,少走一些弯路。纵然有许多演员并不是“大腕”,但是他们的很多经验也能让人一生受用。
2009年,在电视剧《徐悲鸿》中饰演边律师
出演影视剧还应好好把握古装戏与现代戏之间的区别。经典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曾经有人采访他:“你为什么能把一个古代的人物邓世昌饰演得这么好?”他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我是话剧演员,我巧妙地利用了戏剧程式化和生活化的一些动作,并融入到我的影视表演中,这个人物就塑造成功了。”这就是说,戏曲表演可以对影视剧表演提供很多辅助。对我而言,这个道理也是同样适用的,我多年从事戏曲工作,在演古装戏时巧妙地运用戏曲的动作、表情来演绎古代人物,使之带有一些古色古香的韵味,纵然有些夸张,但往往古代的风格表演得很到位。而表演现代剧就需要生活化,需要更接近现实生活,其实这样的要求更加有难度。
我从事了多年曲艺、戏曲工作,最后能走到影视的道路上来,究其原因,首先是自己兴趣爱好的驱使。其次,我现在年纪大了,退休了,但是依然有着自己的追求。年轻时没有进入专业学校学习,没有成为专业的影视演员,我一直遗憾万分,所以现在我要努力弥补这个遗憾。当然,我从来没想着一定要成为什么明星大腕,我只是喜欢,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希望能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完满的句号,也能给子女后代留下一些荣耀,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还是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
影视表演感悟
对于以后的日子而言,我并没有期望自己的演技能达到怎样的地步。我曾经想塑造一个主角人物形象,但是条件和环境都不允许。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可以说高,也可以说并不高,我能够得心应手地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至于是否成名,我倒并不是特别在乎。只要跟朋友们在茶余酒后聊起来:“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播的电视剧,你看见我了吗?”“看见了,看见了”听到他们这么说,就行了。记得20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和战友看电视时曾经跟他们说过:“咱们现在整天待在部队,以后有朝一日能上荧幕,那该多好!别说露脑袋了,哪怕露条大腿,露条胳膊,露个脚丫子也行啊。”说这句话时的情景我至今都忘不了,只是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多年之后自己竟然真的能在荧幕上塑造人物了。现在我们战友聚会,每每提及这件事,大伙儿都会笑着揶揄我:“你岂止是露个脚丫子,现在都成大腕了,是明星了!”
八宝酱菜引起的写作热情
当初我从部队转业来到北方昆曲剧院演出处工作的时候,要在报纸上发表的演出消息都由我们处来写,少则几句,多则十几句,正是从那时开始,我萌发了写作的兴趣。
说起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颇有意思,它竟是源于八宝酱菜。记得那是20世纪80年代,有一天下班我路过西单,到天源酱园买我喜欢吃的八宝酱菜。天源酱园是北京很有名的酱菜老字号,跟六必居齐名。进去一看挺好,我问多少钱,人家说五毛八。这家店有一楼和二楼,我想上去先逛逛再买,于是就上了二楼,无意中看到也有卖八宝酱菜的,价钱却是六毛九,这下我特别诧异,就问售货员:
“你们楼上楼下是不是一起的?”
她说:“是呀,我们楼上楼下都是一家。”
都是一家,价格怎么不一样呢?当时我就觉得不可思议,又跑到一楼酱菜柜台问:
“同志,您这酱菜多少钱?”
“五毛八。”
“楼上怎么卖六毛九啊?”
“那我就不清楚了。”
我又问:“你们楼上楼下是一个单位吗?”
“是呀,反正是两个柜台,他们也卖,我们也卖。”
听了两位售货员的解释,我更加纳闷了,当天回到家,这件事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萌发了强烈的写作欲望,针对这件事写下了《一个店两个价钱,不可思议》一文。全文大概有一百多字,言及“为什么我走一楼是一个价,二楼又是一个价?同样的酱菜,价格却不一样,百姓买起来容易上当受骗……国营企业明码标价,它不是私人的店,这种做法不符合社会主义经营方式和商业道德……”总之是用了比较犀利的语言来评价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