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豫剧由盛入衰,小女儿果断地跳出豫剧团转入太原市文化稽查队工作,并在该队工作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该队队长助理。
小女儿婚后育有一子,名叫田珅,目前在美国学习。
低调有主见的小儿子
我的小儿子名叫王为愿,生于1969年6月4日,毕业于一所中专的护理学专业,后在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
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很有自己的见解,专门建有“家庭教育博客”,有时还在外面讲授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为愿婚后育有一女,名叫王上。这孩子不仅学习努力,能够自控,而且对国学很感兴趣,学习较为上进,具有超出同龄人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
1975年,在太原新建路住处合影
(左起:大女儿王为模、小女儿王为强、大儿子王为念、小儿子王为愿)
姓氏宗谱小论述
“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代表着每个人及其家族的更迭变换。这其中,“姓氏宗谱”是某一个姓氏家族,追述祖先,续记后代的根本。它不仅可以传承一个氏族的血缘、脉系、亲情等关系,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记录一个家族一代又一代衔接的来龙去脉,从而凝聚一个氏族,甚至是整个民族的团结力,促进其亲情、友情的维系。我们应加强寻根问祖的思想与观念,努力呈现一个氏族与宗族的家族特色,增进氏族敬祖、爱国的行为,发扬氏族和民族的优良作风,进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促进全球华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五台王氏,根在保德
我的祖先是山西省保德州(今保德县)王氏第八世四兄弟之行三的王克礼。明洪武初年,祖先王克礼迁至山西省五台县城北关。自此,我这一支的王氏家族开始了新的繁衍与生活。五台县也算做我们这一族新的发展之地,自然家族的排序也要从“一世”排起。
从我的祖先一世“克礼”、五世“善”、十世“荐贤”、十二世“慎言”、十四世“思华”的名字来看,不禁可以感受到,这个家族是一个有着儒家传统和修养素质的世家,而且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家族。
我曾祖父名全梅,乃清朝“褒奖七品”(即无实职,但享受七品待遇)。我的父亲唤作“翠琳”,乳名西方有,少时寒窗苦读,24岁考取了秀才,虽因日侵时代所致,只做了县高级小学(当时县里的最高学府)的教员,未能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但由于自身善文懂医,兼会书法、音乐,父亲自然也为当地的百姓做了不少无偿贡献,深受他的学生和当地人的敬重。
我的堂兄福德,官名(有一定身份的人才会取官名)建业,15岁投笔从戎,1929年就成为傅作义部下的一名军官,尔后参加了1949年和平解放北平的起义。起义后,堂兄任解放军某军代军长,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很大贡献。在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堂兄荣获“朝鲜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他转业到国家建工部任司长、局长;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离休后,73岁高龄的堂兄于198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乳名承图,大名或成,字茂如(但大名和字后来均未使用),笔名品。前三个名字是父亲取的,笔名是我自己取的,因为前三个名字中皆有“口”,故笔名曰“品”,喻意做人要有品德,生活要有品位,做事要守品信,作品要上品格。
我的大儿子为念,自小天资聪颖,敏而好学。虽受“文革”影响,未能上大学但自山西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影视与导演工作,在山西参与了近20部影视作品的表演,曾参加过数届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参与导演等工作,现任北京电视台《谁在说》等栏目的嘉宾、主持、导演等。
孙子王奥,现为自由职业者,大专文化。
曾孙王朝(现年2岁),出生于美国。
三代祖先,滴点往事
从上可以看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氏族的优良传统,对一个氏族后代成长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下面就从我的曾祖谈起。
曾祖父全梅是清朝褒奖七品官。他在山西省五台县古城村后街(该村有前、中、后3条街)建起一处内、外两院相连的大院。在当时那是较为雄伟壮观的。名下还有佃户住的两处院落、二百多亩土地,在当时的村里也属于二流的大户。曾祖父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秉钧、小儿子秉钰。他们属于固守祖业类型,分家时兄弟俩各得一半祖产。
祖父唤作秉钧,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万琳、小儿子翠琳。由于两个儿子仍以固守祖业为生,致使家业没有什么发展,但他大儿子的小儿子——福德(官名建业)却事业有成。福德15岁时投笔从戎,1929年就成了傅作义部下的军官。记得当年祖父去世后,堂兄福德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家眷和卫士,回来为祖父送葬。仅带回的“挽帐”,便在几十米街道两旁挂了个满。后来该村的老人们回忆起来,还说那是他们见过的最气派的一次送葬仪式!
父亲翠琳,先后娶了4任妻子。我的母亲是第四任,前三任都早逝。父亲都是逝一位,继娶一位。前三任妻子各生有一女,共留3个女儿,可惜都较短命:老大没有活到60岁,老二没有活到50岁,老三没有活到30岁,这其中,老三的死让人叹息,因为婆婆强迫其住进刚因结核病死去的小姑子的房屋内,使其不幸感染了结核病而故。外祖父是一位武秀才,按两家家世来说,父亲和母亲是典型的门当户对。
母亲19岁时嫁给了四十多岁经历过3段婚姻的父亲。母亲是一位读过一年私学的缠脚女人,心地善良,性情温和,为人厚道。父亲去世时她才四十多岁。
母亲的一生,是饱受磨难的一生。
20世纪30年代初,母亲郑桂荣
母亲生于1902年,卒于2007年8月28日(丁亥年七月十六)。父亲比母亲大二十多岁,结婚时母亲才是一个19岁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而父亲早已是四十多岁的成熟男人。不过那时结婚不论双方年龄大小,门当户对才是唯一的选择标准。
母亲与父亲结婚后,从来不对现实有任何抱怨,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家里的一切事情。母亲过门后,在父亲51岁时生下我,但家里的经济已很困难了,没有什么有营养的东西可以让她补身体。又为了正值哺乳期的我的健康,母亲有将近3年的时间没有吃过咸盐,身体亏空得厉害。家乡战事连连,父亲只好带着一家人逃难,本以为1945年日本战败后能过上好日子,但没想到国民党又接管了统治权,全家又遭逢苛捐杂税的压迫,家境困难,粮食短缺。母亲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后来还得了乳腺方面的疾病。幸亏父亲本身懂医理,才给母亲治愈,虽受了很大的罪,但还是保住了命。
母亲一生生了10个孩子,但只存活了3个。我记得小时候还跟着父亲一块儿去埋夭折的弟弟、妹妹的尸体。每每此时,母亲都会痛彻心扉,她的身心受到重创。解放后,母亲又背着“地主老婆”的骂名艰难生活。1962年,虽然困难时期已过,但我家的生活还很艰难,此时,国家政策规定由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重返农村,以减轻城市粮食供应负担,年迈的小脚母亲因此被迫返回农村,过着独居生活。“文革”期间,母亲又被两次赶回农村。直到改革开放,她才得以和儿孙们团聚,过上了较为平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