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草根之路--王德成回忆录 第15节

点击:

采访者:您创办出版社之前也有很多困难,都一步步克服了。当时这个出版社,您是做编辑还是记者的工作?

王德成:编辑、记者都做过,编辑部的行政领导也当过,出版、发行、印制也干过。

采访者:到外地采访的所有人里面,每采访一个人都有成果?

王德成:对,有文章,都发表了。

采访者:那些人里面,您觉得谁给您的印象最深刻?

王德成:一个是王旭东书记,一个是牟玲生书记。王旭东曾任中组部副部长,那个人很年轻,一说话还用胳膊跟你靠一下子,有亲近感。还有一个牟玲生书记,陕西省委副书记,我们也有照片。

 

王德成(左一)和牟玲生书记合影

采访者:他给您的印象,包括他对您的影响是什么?

王德成:非常好。他也有两卷本的回忆录,他就是毛主席培养出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习仲勋一起,他们当时都在陕北闹革命。

采访者:您去采访这么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

王德成:实际上我们通过单位先联系,写好采访提纲,要问什么问题,他们都挺客气的,到现在也是。为什么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呢?包括你做回忆录工作,现在有规定,在职正部长以上的不允许宣传个人回忆录,这都是有内部规定的。像你今天,挖掘一些关键性的东西,要作者负责,对述者负责,更主要的是对读者负责,对国家历史负责。因为这个东西变成白纸黑字以后就会流传到社会上,要经得起检验,看你挖掘得深不深。我为什么在开始引子里提到:今天我不仅是面对你一个人,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生,是面对成千上万的专家。就和大学生毕业的时候答辩一样。答辩的时候有不少教授、专家、学者,我们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专家学者,因为我们的访谈很严肃,我们的东西一定要实事求是,你后面的采访我相信也能够成功的。

采访者:我希望是这样。您给我介绍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我是想问您作为记者去采访那些人,每一次都很顺利吗?

王德成:有不顺利的时候。

采访者: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德成:我跟你讲,一个是人家忙。你写好的稿子,人家不去过目,你就很难去用。而且你是采访的现职领导。在职在位的领导,特别是大领导,语言用词一字一字地抠啊。国际上经常发现这种事情,包括台湾的领导人马英九,英语、汉语翻译得不准确最后都找麻烦,况且咱们这个东西。但是一般来讲,他们配合得比较好。

像采访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当时邮票正火,现在更火了,“一版猴一栋楼”嘛,一个鸡版现在也可能都好多万甚至十几万了。在邮票比较火的时候,我们采访他,他也配合得比较好。就是说这里头一定要有窍门,要有钻劲儿,一定要和大势结合起来,比方说经济危机或者是国家通胀时候的一些政策。离退休的党政军老人太保密的也不让采访。有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要对读者负责,因为这个东西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只要出了书了,哪怕是三五十本,你也要替读者负责任,对不对?

 

王德成(左一)采访天津市委王旭东副书记

缘起

王德成:后面有些章节实际上也是大工作,比方《中国战争史》,咱们接着谈下面两个内容,一个是《中国战争史》,一个是《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

采访者:《中国战争史》是您来北京之后在出版社就开始编辑的?

王德成:在我们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五册,到现在还没完。这两天人民出版社打电话要我责编的那几本,我还要负责再仔细过目一下。

采访者:《中国战争史》出版工作到现在还没结束?

王德成:二十多年了,因为这是个大工程。

采访者:从开始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您只是前些年的时候接触了这个事?

王德成:不是,我从1990年就开始接触了,到现在二十多年了,从跑选题、跑范围直到现在。

要不怎么说“无巧不成书”呢!在前面特别是40年工作里,我谈到了我和历史书籍有感情、有缘份。这个《中国战争史》是从我40年工作里头抽出来作为一章,需要大说特说的内容。

 

《中国战争史》作者武国卿将军退役后的照片

1990年某一天的一个早晨,我们在香山娘娘府那边,也就是军事科学院服务中心西门附近一个大路上散步,突然碰到一个过去我在张司令员家里当警卫班长时的一个熟人——张司令员的秘书武国卿。

在北京路上碰到他,感到很有缘,我们都非常高兴。碰到他也很吃惊。我说:“武秘书你怎么在这儿?”他说他现在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我们从乌鲁木齐分开之后,他调到武汉军区当作战部长,当了几年作战部长以后,又调到军事科学院担任战略战术部当部长。“嘿,你这个人进步快呀”,我说。他谦虚了两句,又说到他写了本《中国战争史》。一、二册湖北人民出版社出了,第三册还没找到出版社呢。我说:“那好,我们出版社成立不久,现在就缺书稿。在我们那儿出吧!”一个是因为我们是熟人,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都互相知根知底比较了解,最后就正式谈这个事。我们出书范围又不含军队和历史这一方面,我们又一起跑新闻出版署,找图书司的叶树人处长。

采访者:叶树人,是吧?

王德成:嗯,老先生很支持,一起帮助我们将出书范围调整向上边写报告,最后修改增加到文、史、哲。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出我们专业方面的书,还可以扩大出文、史、哲,包括军事方面的书,这样等于我们从军队系统里头把人家可以出版的书籍就挖过来了。

我当时就感觉到这是个好选题,是好书。但是当时,《中国战斗史》的第一、二册已经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了。

因为我们第三册出来以后好多读者都反映要想看一、二册,连起来看。这样就是说碰上武部长以后,这个书就算是我们把选题、把书稿抢到手了。到出第四册、第五册还比较顺利,销量也都挺好,甚至国外的读者,特别是日本、美国大使馆也都打来电话,问这个书的后续几册在哪里出,什么时候出。全国特别是老年读者对这个书的评价相当好,等待出后续几册。

可是,由于我们出版社里头有些领导人员意见不一致,阻力很大。因为我当时当编辑部主任的时候,这个书我下了决心,该怎么出就怎么出,甚至印制和录排都抓得很紧。

再后来由于有些领导他就是对这个书有看法,怀疑选题到底对不对?值得不值得出版?王德成和作者有没有私人感情关系?赔钱不赔钱?程序对不对?等等打了好几年嘴仗。总之,就是制造障碍,攻击迫害我,找理由不让出版。

这样六、七、八、九册在我手里面压了好几年。我一方面继续编辑,一方面争取每年的选题,有时候下一年选题往上报了,书号儿也发下来了,但是这个书老排不上。快到我退休了,我就感觉这个书压在我手里好多年出不了,怎么给作者一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