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刻苦学习奋力工作只--留苏学子夔中羽回忆录 第23节

点击:

1976年3月,中国接待第一个外国遥感技术讲学团,该团成员是日本千叶大学的三位教授,接待单位是中国铁道部,参加单位有铁道专业设计院、北方交通大学、国家测绘局测绘研究所。测绘所秦友奎和我参加了技术交流活动,两位铁道部的日文翻译轮番上阵,讲学团说到“遥感”这个词时,日本教授在黑板写上“Remote Sensing”和“远隔探知”,中国翻译写上了“遥感”两字。第二天日本教授讲了一个笑话,他说:“昨天晚上回到寝室,谈到中国的‘遥感’两字时,觉得比日本的‘远隔探知’简单,几位教授一直在讨论‘遥感’,一位教授的夫人赶快拿来‘羊羹’,她以为我们喝茶需要羊羹哪!”“遥感”和“羊羹”这两个词在日语中发音也许差不多吧。这个笑话说明“遥感”一词在中国,大概是在1972年至1976年间出现的。

是谁在中国首先提出“遥感”一词的呢?有人说,是当时中科院地理所的陈明宣在翻译“Remote Sensing”时,写过“遥感”,可陈已过世,无从证实。又有人说,中科院地理所的闫守邑最先写出“遥感”二字,可他本人又不认同。总之,“遥感”二字是谁首先提出还有待考证。

1980年10月,国家科委三局正式提出建立“国家遥感中心”,中心下设三个部:在中科院遥感所设技术发展部、在北京大学设培训部、在国家测绘局测绘所设遥感资料部。自此,“遥感”一词正式进入国家机关单位的名称。

其实,在“遥感”一词出现前,作为当前遥感技术的前身,“空中摄影”已经用了近百年。空中摄影与遥感的差别就在于两者在获取被考察物体信息时,所用的信息导体无线电波的波段范围不同,空中摄影用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遥感除了使用空中摄影使用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外,还用远红外和微波波段。

1930年,为提高空中摄影质量,苏联国家光学研究所(ГОИ)、中央测绘研究所(ЦНИГАиК)等单位许多科学家开始对地物光谱(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反射特性进行研究。1947年苏联科学院航空方法实验室出版了一本Е.Л.Кринов写的《Спектральная отражательная способность природных образований》(《地物光谱反射特性》)专著,形成“地物光谱学”,奠定了空中摄影的理论基础。美国在写遥感历史时,把这本书列成重要文献,并称其为十年内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一部优秀论著。(见美国1975年出版的《遥感手册》第38页。)

 

1947年,Е.Л.Кринов的《地物光谱反射特性》

“遥感”一词的故事

我从1958年开始,在莫斯科大学航空航天方法实验室学习了“地物光谱学”,仔细研读过《地物光谱反射特性》。五十多年前,为从空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好多国家开始对地物辐射、反射远红外线和微波无线电波的特性进行研究,形成包括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在内的“地物波谱学”。如果说“地物光谱学”是空中摄影的理论基础,那么“地物波谱学”便是遥感的理论基础。由于人们对更多信息的追求,“空中摄影”发展成为“遥感”,而它们的理论基础“地物光谱学”自然就发展成为“地物波谱学”。

为新华社记者讲“遥感”

有一次我在国家科委国家遥感中心办公室值班,有一位新华社的同志打来电话,他问:“现在要报道一篇文章,咱们的卫星到底叫‘通信卫星’还是‘通讯卫星’?有没有正确的专用名词?”人家打电话给国家科委,又找到国家遥感中心,别人都不在,我只能告诉他:“我认为是用‘通信卫星’比较好,以后可以统一一下,用‘通信’这两个字,我现在挂电话就向航天部五院负责人咨询这件事,如果不再给你回电话就可以发稿。”我与航天部五院院长闵桂荣很熟悉,拨通电话对他说明此事,他说:“现在统一叫‘通信卫星’。”正是从那时开始,全国统一使用“通信”一词。

“遥感”是一项新课题,是新名词,当时新华社记者不清楚“遥感”这个词,因为他们每天写文章,如果出错就麻烦了。在这种情况下,1981年的一天,新华社请我到该社为二百多位记者普及遥感知识。我从遥感的定义开始讲起,遥感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指不接触地探知被考察物体的性质之技术,例如用眼睛观察物体、用相机拍摄物体、用摄像机记录事物等均属遥感。就狭义而言:是较远距离地利用波谱信息记录仪器观测地球地物,并分析被观测地物性质之技术。目前社会上广泛应用狭义的遥感概念。记者们了解遥感的定义后,我接着为大家逐一讲解遥感的机理、技术、理论基础、工作流程、应用范围、社会价值等。普及遥感知识结束,我还为大家放映由傅肃性翻译、配音的法国科技电影《遥感》。

遥感与中医

为了更通俗地解释“遥感”的含义,我用“中医”作对照说说“遥感”。遥感是当代高新技术,中医是中华文化瑰宝,这两件事怎么能联系到一起呢?请往下看,也许大家会同意我的观点:遥感与中医有不少相似之处,不仅如此,遥感还可以从中医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狭义而言,遥感的观察目标是地球,人类使用遥感技术的目的是了解地球,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中医的观察目标是人,人类使用中医医术的目的是为人治病,二者都是为了人生。

遥感工作的全过程: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中医工作的全过程:诊察—诊断—治疗。为了解地物状况,遥感走了第一步——信息获取;为了解病人病情,中医走了第一步——诊察。遥感信息获取,利用了多时相、多层空间、多波段对地进行观测;中医诊察,利用“望、闻、问、切”四诊对病人进行全面了解。如果用“非接触的探测技术”来定义遥感技术,中医四诊中的“望、闻、问”三诊当属遥感技术。

遥感用相机、扫描仪等传感器观测地球;中医用眼(光学传感器)望病人,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望舌……大气遥感用辐射计、分光计等获取天气气候信息;中医用耳和鼻(声波和气味传感器)闻病人,耳闻语言、闻呼吸、闻咳嗽,鼻闻口气、闻汗气……微波遥感用雷达主动发出电磁波等待回波获取地表信息;中医用口问病人或其知情者,问起病、问病史、问症状……至此,遥感的第一步走完,可是中医的第一步中还有一诊——“切诊”。切诊分为脉诊和按诊,主要通过接触病人进行诊察,而且是用手进行,可是遥感没有这一“诊”。

遥感所获地理信息是不全面的,只有遥感信息加上“地调”(即地面抽样调查)信息才成为全面的地理信息。如此看来,信息获取阶段中,“遥感”加“地调”才相当于中医的“四诊”,就像中医为了正确诊断,绝不放弃“切诊”一样,为了提供正确并且全面的地理信息,“遥感”绝离不开“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