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中国庶民本纪--左言东人生实录 第16节

点击:

后来,我在教学上得到认可的同时,离休问题的解决也渐渐有了眉目。总支书记对待这件事情十分认真,以一个党务工作人员的角度,认真考虑了这件事,并于1994年3月20日给我写了一封信,明确表示我参加革命时间应从1946年9月参加宣慰团开始。

 

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党总支书记写给左言东的信件

随后,经过总支书记及我本人的努力,于1994年下半年,我的离休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学校把我正式列入了离休干部序列。虽然最后我的参加革命起始日期写的是1947年1月,推迟了几个月,但因影响不大,所以我也没有过多计较。这个问题持续了14年,现在在总支书记的帮助下终于得到解决,我的心情十分舒畅。

1994年,我已六十岁了,按规定,副教授可以工作到62岁。当时,我在档案学院教师中,科研成果可以说是很突出的,已编著出版了大量的著作,符合晋升教授的条件。学校评教授是有名额限制的,由于种种原因,该问题被搁置了下来。1995年,学校制定了一项政策,规定副教授可以在62岁退休前评退,即给予教授职称后退休,这样可以不占用校内名额。因此,我于1995年评退,获得了教授的职称。评退后,受档案学院返聘,我又任教一年。

我工作了几十年,其中的坎坷和曲折真是一言难尽。之前,每当想起种种事件,我总有一些比较伤感的情绪,多少次躺在床上想:我从来没做过坏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磨难呢?在我离休之后,再想起这段经历,便不是这样一种感觉了。孟子的一段话令我很受鼓舞,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也以此思索自己的人生,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到了这么多的磨难,是因为人民需要我,任何人在担当大任、建树功德之前,必先经历一番磨难。

 

左言东离休荣誉证

接触《易经》

许多老师在离退休之后显得比较清闲散漫,无所事事,而我在离休之后却是最忙的时候,似乎比工作时还要忙碌、充实。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高境界。我之所以会在晚年研究哲学,因为我在此前受到了太多的磨难,在思考自己为何会经受如此多的磨难及自己是如何度过这些磨难的时候,我不可避免地会从更高的层次来审视这些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故而,我走向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道路。

我原是中文系出身,后一直致力研究历史,离休之后则转向哲学,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但其实在此之前,我就已在研究哲学方面的问题了。初次接触《易经》是在1989年10月21日,当时官司初审已经结束,副教授职称问题还没解决。那天,我在书市上买到一本《易经入门》,作者是台湾的一位学者,名叫孙振声。其实这之前我对《易经》一窍不通,买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很明确的目的。通过阅读,我发现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渗透了许多哲学道理。就这样,《易经入门》将我引入了《易经》研究的大门。

《易经》中的人生哲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有三段话尤其让我记忆深刻。其一是关于坤卦中的六五爻辞的,“文言”解释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即言君子立于天地间,若通晓人生哲理,内心有着美德,四肢、气血就会通畅,事业也会发达,这是美的最高境界。联系到我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由此,在内心我对此产生了很强的共鸣。外在表现(气血通畅)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美在其中),我在困境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源于我内心的修养,从而在逆境中不屈服,且“发于事业”,为国家、社会做些贡献,这也可以说是“美之至”了。

其二是《易经》的“井”卦。这一卦以水井比之于人的心灵,人应该像水井一样,为大家提供清洁的水,而不求任何回报,只是默默地奉献着。于此,我很有同感,我以水井自勉,默默地为社会奉献,学会拥有“井德”。

其三是《易经》的“履卦”,“履”原本有鞋子的意思,此处引申为实践,即指人一生的实践。该卦卦辞只有七个字:“履虎尾,不咥人,亨。”意思是:脚踩了老虎的尾巴,非但没被吃掉,反而亨通了。联系我的一生,我对此七个字有着强烈的共鸣。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止一次踩到了“老虎的尾巴”,处境十分危险,但老虎没能吃掉我,我的人生道路反而亨通了。

《易经入门》从人生哲学方面引导读者,令我感悟颇深。

1994年下半年,我新开了一门选修课,讲授《易经》。此项课程应归属于哲学系的授课范畴,档案学院的老师从来没讲过。当我把讲这门课的选项报到教务处时,教务处的人问:“易经课你讲些什么?”我回答说:“我讲《易经》里的哲学道理。”听后,教务处准许我开设此门选修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开课后,场面红火异常。或许是因为大学生出于对《易经》的好奇吧,1994年9月开课后,第一堂课来了109人,等到第三堂课,则来了357人,除位子上坐满人外,楼梯口、教室过道上全站满了人。见此情景,我十分感动。因人多座位少,我便向教务处说明了情况,教务处也没办法,因为找不到更大的教室了。后来,因为人多实在没有座位,渐渐地就有一些学生不来了,但总体来说上课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有一二百人。学生们对于《易经》大多只有浅显的意识,有的学生抱着算卦的心理,课间问我说:“老师,您给我算一卦,我未来的工作怎么样?我能不能找到好的朋友?”我微笑着回答:“我不搞这些。”

关注人类未来

人民大学图书馆有个库本阅览室,只接待本校教师、博士、硕士及大学生四年级的读者。阅览室图书实行开架阅览。

1995年3月3日,星期六,刚开学不久,我在库本阅览室翻阅图书时,发现了一本名为《未来属于中国》的书。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很激动,并且立即对这个立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对祖国有着一种深深的情怀,很想知道这本书具体说了些什么。这本书薄薄的,只有一百多页。翻看了一部分后,时间已不早了,当天肯定无法看完,可按规定是不能带出来的,我就跟管理员商量说:“我把借书证押在你这儿,我把这书借回家,利用星期天看完,然后马上给你还回来。”图书管理员见我态度诚恳,便答应了我的要求,于是我利用周日的时间看完了整本书。

该书的论点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来的,他通过比较各种文明,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文明代表着人类的未来,这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看完此书后,我显得特别兴奋,并对未来问题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我又看了许多相关书籍,并且作了笔记。同时,我开始着手准备与该问题相关的选修课程。

1996年上半年,我在人大开设了选修课“21世纪与中国”,吸引了许多学生来听课。报名选修的学生共161人,其中有3名亚洲留学生。最后参加考试的学生为106人。选修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仅举两例。一位同学在考卷上写道:“经过这一学习‘21世纪与中国’,我似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找到我们所失去的精神。以前,我总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认为西方的文化形态就是中国将来的文化形态,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过时了的,不适应未来的现代中国。但现在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大错误。现代化绝不是西化,西方的文化并不适合中国,而且西方的价值观念有其严重的缺陷,以致造成了西方社会的社会治安差、人情冷漠、精神空虚等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不是过时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恰是对商品社会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开的一剂良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才是中国现代化坚实的根基,中国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国的现代化。”另一位同学写道:“自从上了左言东老师所开的‘21世纪与中国’这门课后,我觉得受益匪浅,每堂课必到。因为我觉得左言东左老师讲的课非常有道理,其中关于‘修身’方面讲述的更是精辟透彻,如同一声警钟震醒了沉湎于物欲与自私之中的人;如同一盏指示灯,向徘徊于生活十字街头的人们指明方向;如同一剂清脑剂,给头脑浑沌的我们带来清醒。本来上大学了,我就一直处于徘徊之中,整天无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好,也不想去追求什么,生活没有动力,经过左言东老师的课,我才重新燃起追求的火,驾起希望的飞船,继续飞翔。我觉得‘修身’的确是做人之本,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能称得上是人的人,他就必须以‘修身’为本,这是我对这门课的最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