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他为这事专门请我到他家吃饭。我记得很清楚,我去了以后,他跟我说:“小孙,我跟你说一下,你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但不要随便跟别人讲,包括你所看的书,出去不要和任何人讲,要学会保护自己。”他也没告诉我他是共产党,啥都没说,只是请我吃了饭,跟我说:“我给了你最高分。”我说:“谢谢老师。”但从那开始,我发现他和别人不太一样。
还有一个迹象则是我通过参加当时的社会活动看出来的。1946年初,八路军一度攻占长春。高明阁和高俊杰老师当时组织的活动我都参加了。1946年抗联的第三路军领导人李兆麟在哈尔滨十道街29号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由于他当时是重要领导人之一,共产党就发动了游行示威活动,要求捉拿凶手。这个组织者就是高明阁,我也参加了活动,贴标语,上街游行,喊口号“捉拿暗杀李兆麟的凶手”等等。
这之后,高明阁老师就不能再待在长春了,他要随着共产党一起撤走。当时他对我非常好,想带着我一起撤出长春去哈尔滨。我非常乐意,因为我那时候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非常愿意闯荡。但我父母不让我去,他们觉得我太小,去了也没依靠,而且对老师他们也不是很信任,所以我还是留在了长春,后来考进了省立高中读书。
代表全家看电影
小时候我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父亲一个人挣钱有限,还有七八个孩子要养,没有那么多富余的钱让大家都去看电影。但我母亲是个很有心的人,她知道我记忆力很好,就想出来一个看电影的独特办法:由我代表全家去看电影,看完了回家再给全家人讲电影。这样一来可以让全家人都能“看”到电影,二来还可以强化我的记忆力。
母亲把我叫到跟前说:“铁生,你去替妈妈看电影,回来给妈妈讲,一定要都记住,一定要用心记,记得越全越好。”“好!”我愉快地答应了,心里非常高兴。因为替全家看电影是一个光荣而愉快的使命,这是多好的事呀!
每次看电影我都拿着母亲给我的两分钱到离我家300多米的电影院去,那个电影院叫光陆电影院,我现在印象都特别深。看电影是我很乐意做的事,我要把整部电影都记下来,包括故事情节、人名、地名,甚至连主题歌都要记下来,这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在这期间,我连续看了好多部电影,有《潇湘秋雨》,讲包公铡陈世美的故事;有《千里送京娘》,讲赵匡胤送京娘的故事;有《万世流芳》,这是反映鸦片战争查禁鸦片的故事;还有《天下第一号》,这是现代的谍战片。
我去看电影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任务太艰巨了,因为那时候岁数太小,电影内容还不能完全看明白,但都需要我记下来,不然完不成母亲交代的任务。而且电影院很黑,没办法用笔记,有笔我也记不下来,只能完全凭脑子记。
回家以后,就是我们家自己的“专场电影”了。我母亲坐在炕沿上,姐姐、哥哥、弟弟们都围在跟前,我就开始给他们讲电影了。实际上是“表演”整个电影的故事。因为我记忆力特别好,我能把整个故事都记下来,人名、地名、开头、结尾、故事情节,包括主题歌我都能记下来。我连说带比划,电影讲得绘声绘色,我的“听众”们也都被吸引了。讲到高兴的时候,母亲跟着哈哈大笑;讲到悲伤的时候,母亲也默默垂泪。我的兄弟姐妹们也都全神贯注地听我讲电影,他们都特别佩服我的记忆力。
每到讲电影时间,就像是我们家的节日一样,大家听得都非常高兴,我也讲得特别有兴致。那时候母亲看着我真是非常高兴,非常欣慰。我们一家人通过电影了解外面的世界,也通过电影密切了一家人的感情。
机缘巧合,客串当演
俗话说“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在中学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客串了一回电影演员。当然这个机遇跟母亲之前苦心的培养也是分不开的。
我们中学的教学楼前面是教室,后面是一个大走廊,走廊上有大玻璃窗,能透过玻璃从背后看到整个教室的情况。这样的设计是方便校长来检查的,他可以透过玻璃窗清楚地看到老师和学生的一举一动。
这天正好上绘图课,我在课堂上正玩着就被来检查的校长发现了。我上课玩儿不是学习不认真,而是因为我的记忆力很好,学东西很快,老师讲的我都吃不饱。再加上我性格好动,特别贪玩,所以课堂内容一学会了,我就思想开小差了。
那天上绘图课的时候,老师刚一回过头去,我就画了一个王八,贴在前面一个同学的身上。其他同学看见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老师回头一看很莫名其妙,不知道我们在笑什么。
这个画面正巧被河井导演和宋培涵导演看到了。当时他们正准备拍一部电影,想在我们学校挑一个学生客串演员,出演电影里最淘气的一个角色。正好我做恶作剧的全部过程都被他们和陪他们来参观的校长看到了。
下课铃一响,我就被校长叫出去了。当时我可吓坏了,心里直犯嘀咕:怎么今天这么倒霉!画王八都叫校长看见了,这回非得挨揍不可……一路上我就低着头,跟着校长走,心里七上八下的,想着挨揍是肯定免不了了,谁叫自己淘气呢。
没想到进了校长室以后,我一看气氛完全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屋子里摆着糖果、花生和茶水,明显就是招待客人的。我一看,心里就有了底,想着这么轻松的气氛,校长应该是不会打我了,心情不由得放松了不少。
果然,他们中间的一个人指着我对校长说:“就选他当这个演员了。”那个人就是电影的导演之一,他们从窗户看见我以后,就挑中我当演员了。
我一听,简直喜出望外!本来是准备挨揍的,现在不但不打我,还让我去当演员,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啊!校长还征求我的意见,我当然特别愿意了!因为我对电影特别喜欢又特别好奇,一直觉得演电影是很神圣的事,毕竟不是谁都能演电影啊!而且当时我还存在着一种小孩子心理:马上就要到期末了,平时学期结束后学生都要去参加义务劳动,挖壕沟,挖防空洞等等,这样我去演电影就不需要去劳动了,所以我特别高兴,满心欢喜地立马答应了。
这次机会让我参与了电影《化雨春风》的拍摄,了解了拍电影的全部过程。
进剧组以后,导演看我来自东北,沈阳口音很重,就给我请了一个北京的王老师,专门给我讲普通话的发音,纠正我的发音。“日头热,晒人肉”,就这样一点点纠正,每天练习。这是进组后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给我做衣服。紧接着就是给我电影脚本,让我背台词。虽然我不是主演,但是台词很多。这个我一点儿不犯愁,因为我背东西很快,一看就都记住了。
导演还告诉我要有思想准备,准备好开始在水银灯下的生活。
我问:“什么叫水银灯下的生活?”
导演说:“拍电影的灯泡是1000瓦特以上,温度特别高,人会特别热,脸上都热得出油。”
我听了说:“没问题!”
那时候我很年轻,还是个小孩儿,非常争强好胜,觉得这些问题都太好解决了,一切都不是问题,都不是困难,我都愿意尝试。后来我就和小演员见面,有张福琴和于延江,他们那时都已经是专业演员了。那时候于洋还叫于延江,后来才把艺名改成了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