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赤彤之心,风雨无阻--孙彤回忆录 第2节

点击:

到了嘉靖三十四年六月的时候,倭寇再次入侵,来了大约3000人马,钱錞仅率亲兵五十余人与倭寇浴血奋战。此时天气骤变,钱錞战马陷入泥潭,被义勇杨成救援后换马又战,这时倭寇伏兵四起,钱錞只能拼死格斗,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力竭战死,年仅31岁。之后倭寇割其头颅,悬于九里桥。次日他的下属派出精壮士兵,冒死夺了回来,这才入殓,安葬在我们江阴的黄山东北。百姓无不悲痛。后来,江阴人民为他建了憨忠祠,纪念这位抗倭英雄。

历史上还有一件事情也展现了我们江阴人的气质。在清朝顺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清朝已经派兵占领了南京,还有长江中下游的大片区域。于是清政府派了一个投降的臣子,让他来担任江阴的执事。他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发布了当时清廷的剃发令,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激起江阴老百姓的强烈反抗。

于是时任江阴典史的阎应元,带领江阴10万民众,奋起抗清。虽然清兵足有24万人,却被阻拦在外,难以进城。江阴民众在他的领导下坚守了整整81天。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大义凛然地拿笔在城门上提了“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对联,题讫,带着千人上马格斗,最终被俘,英勇就义。

为纪念阎应元,在乾隆中期,当地百姓建立了阎公祠。所以直到现在,阎应元在我们家乡江阴依然家喻户晓。可见我们江阴人是多么忠诚勇敢,阎应元真切地表现了江阴人特有的刚烈气质。

人民的抗战之军

大概是在1940年至1941年的8月,谭震林同志带领的新四军一直都在我们家乡一带活动,在江阴的华士镇、陆桥这些地方组织群众,抗日救国。当时很多江阴青年响应号召参加新四军。他们都是白天隐蔽起来,晚上出来打击日本侵略者。

期间有一段时间,日本鬼子没有那么猖獗,所以老百姓有了一段相对安稳的生活。基于这种情况,新四军白天也出来了,而且他们还在我们家住过,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族,院子很阔,所以大厅里面、家的堂屋里面也有战士住。他们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放在地上当床板,真的很艰苦。

记得有一次,新四军在做饭的时候,打破了我家的一只碗,虽然只是一只碗,但是他们非要赔钱,可见他们的纪律十分严明,那时就感觉新四军的战士们真的好亲切。另外,他们在撤走的时候,都会把门都给我们装好,把水缸挑满水,屋子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所以小时候我就感觉新四军原来这么好!那时候就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可能这也为我以后毅然参军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是,到了1941年8月以后,由于抗战形势的需要,部队必须做出战略转移,于是新四军从我们家乡撤退渡江北上了。不过江阴人由于受到新四军的爱国抗战的启蒙教育,都纷纷起来反抗,爱国热情特别高涨。

其实江阴人这种反压迫、反侵略的思想传统也是从古代就一直传承下来的。

江南抗日救国军

1940年春到1941年8月,新四军所属的江南抗日救国军在境内活动。

1940年春,新四军第3支队副司令谭震林到苏南东路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以苏常太为基地(苏州、常熟、太仓),东出昆嘉太(昆山、嘉定、太仓),西入澄锡虞(江阴、无锡、常州),扩大东路抗日根据地。同年9月,“江抗”指挥部和三个支队西移澄锡虞地区。谭震林随部队机关居住在江阴。“江抗”迅速扩充兵员,多处地区出现青年报名参军的热潮。10月底,“江抗”发展到三千多人。

11月初,“江抗”东路指挥部与支队之间增设纵队一级序列,“江抗”控制江阴、无锡的任务完成。

1941年3月上旬,新四军所属江南部队改编为第6师,下辖16、18两个旅,并成立江南保安司令部。

1941年7月,日军准备对澄锡虞地区发动“清乡”,新四军18旅等几个团和教导团各主力营在和阳山(张家港市凤凰山)和“忠义救国军”激战后进驻华士镇朱徐巷。新四军为防御敌伪偷袭,行踪不定,来到朱徐巷大多是夜里。新四军纪律严明,每次到村上就忙着帮助老百姓扫地挑水,做农活。开拔时把老百姓家里扫得干干净净,把水缸挑满,借用的东西还清。

1941年8月,日伪大举“清乡”,进占沙洲,企图阻塞新四军南北通道,将6师18旅主力围歼于澄锡虞。江南保安司令何克希率领部队进行反“清乡”斗争,以连队为单位作战,白天隐蔽各村,夜间宿营或出来活动。

8月中旬,反“清乡”斗争形势逐渐险恶,日伪要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为保存有生力量,谭震林亲自主持重要会议,决定部队主力和地方党政干部暂时撤离东路,渡江北上。

                                                                                                      摘自《华士镇志》

孙氏家族的历史

一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我的族系;一句“耕读传家”的家训,有了代代传承的力量。每个孙氏子孙,都恪守祖上的遗志,我们凝聚在一起,踏步向前……

孙氏家族是一个大家族。历史上最早的记载是在元朝末年。孙氏的祖先叫孙景文,他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肥沃的八字尖村,在这里耕种土地,繁衍子孙后代,所以传下来的家训就叫做“耕读传家”,也就是耕种土地,读书传家。我们孙氏家族也一直谨记遗志并传承下来。

在我们当地有一个规模很大,名叫“义庄”的地方。实际上相当于孙氏的祠堂。每年春时清明、冬季冬至,家中的子弟都要聚会叩拜祖先,以表不忘祖先的遗志,之后再吃一顿家族饭,所以孙氏家族都有很强的凝聚力。

关于我家的支系历史,我曾经看到家族中一些零零碎碎的家谱,又看到别人家写的东西,描述的情况说明我父亲是第十四辈,所以孙家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五世了。

在我出生来以后,我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奶奶,但是听我父亲讲过,我的祖辈上,都是只有一个独子。太爷爷和祖父都是如此,到父亲这时也是同样的情况,一直都是单传。

听我父亲讲,爷爷也是秉承祖上“耕读传家”的家训。家里大概有10亩(1亩=1/15公顷)自耕地,每年都春耕秋收。仅靠这些土地的收获,来维持全家的日常生活开支。

我的祖父生有三个女儿,一直到祖父四十多岁时,才有我的父亲延续香火。

我的父亲叫孙涵如,又名孙有庆。名字中“有庆”二字是指庆祝,这个名字表达了爷爷老人家喜得贵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