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老1932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直做党的地下工作。1933年赴苏学习,1934年加入联共,成为布尔什维克。他曾任甘肃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教授、新疆“反帝会分会”书记、金矿局副局长等职。可他一生坎坷——1938年至1945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在狱中度过了7年。1955年被打成“胡风分子”,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2年被下放到辽宁省桓仁县,成了农民中的一员。
可就是这样一位备受折磨的老人,对党却没有任何怨言。晚年,他用赤诚的心追忆他的战友和那些抗日英雄:如《赵一曼在哈尔滨》、《我和萧军六十年》、《我所见到的赵尚志》、《赵丹在新疆监狱中》、《追忆张学良将军》等。方老晚年在用石块垒起的小屋里,过起了“我以鱼梭,妻以针织”的日子,他的心永远热爱着祖国。在刘廷耀秘书长的帮助下,方老的回忆文学《历史珍记》在他生前得以正式出版。我们也为他写了一本《大时代的“小人物”》以兹纪念。他的座右铭是“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我们永远敬重和怀念他!
白山黑水的热恋者
——记良师益友关沫南老师(1919—2003)
关沫南原名关东彦,满族,著名作家、革命家。1934年15岁时在《哈尔滨日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呼兰旅游漫记》,193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蹉跎》,从而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他1937年就参加了哈尔滨的马克思文艺学习小组,后为领导人。1941年日伪制造“哈尔滨左翼文学事件”,并以“关雁(即关的名字)事件通报”的名义向东北全境发公告,将他逮捕入狱,称他是“拿笔的共匪”。直到1945年东北光复,关沫南老师才得以出狱。
苦难的祖国和不寻常的经历,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励他不停地写作。他在狱中接触那么多抗日志士,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朝鲜人、俄国人,甚至是日本的革命者,所以他写了许多抗日志士的故事。
沫南是塞北土生土长的作家,是北方人民养育了他。他是喝着松花江水长大的,因此,他深爱着北国的山山水水。在他笔下,他用赤子的真情,表现了白山黑水特有的风情。
他历任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黑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任《新群》、《松江文艺》、《北方文学》的主编。他的作品甚丰,著有短篇小说70篇、中篇5篇、长篇2部、散文随笔百余篇。
这位知名作家,我们也是于1983年那次萧军从文50周年纪念活动中认识的。他没有见过我的父亲,可是在他们马列主义小组里,《零露集》是他们的读物之一。关沫南回忆录中写道:“1934年4月8日,日伪破坏中共哈尔滨地下组织,制造‘四八惨案’,我们北满特区哈尔滨第二两级中学的师生被捕去40多人,当殉难者悲壮就义的消息传来时,我和一个同学在校园悄声背诵着《零露集》中的诗篇……”可见父亲的诗文对当时革命青年的影响。
沫南老师是位有名望的满族老作家,他待人谦和,从不摆架子,对文学青年热心培养,悉心关怀,他的好品质是有口皆碑的。每天他都收到不少信件,对有求于他的熟悉或不熟悉的文学青年,沫南老师总是全抛一片心地一一复信。
沫南老师比我们年长12岁,自1983年与他相识直至他2003年病故的20年间,他竟给我们写了五十余封信,信中充满真情地指导我们写作,教诲我们如何面对坎坷,如何为了理想奋进,如何为了祖国的未来献出青春。
在他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出版了父亲的译文集和几本纪实性文学作品,赠他后都得到他的鼓励和夸奖。
沫南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老师和兄长。
继续发挥余热
退休后的我,能利用有限的生命发挥一技之长,继续为共和国添砖加瓦,使我感到生活充实快乐。总之,我深信,只要余热未尽,生命仍将闪光。
我利用会俄语和懂技术的优势,曾到俄罗斯工作6年,还参编、撰写和翻译了下列图书:
1.《俄汉军事大辞典》,参译,1990年
2.《银箭神威》(现代国防知识丛书),著,1990年
3.《孙中山与康德黎》,译著,1988年
4.《加加林》(世界巨人丛书),合著,1997年
5.《苏沃洛夫》(世界巨人丛书),著,1998年
6.《俄罗斯大元帅》(布老虎传记文库),著,1998年
7.《霹雳神箭》(兵器知识文库),著,1998年
8.《契柯夫短篇小说全集》中一篇,译著,1999年
9.《名画的诞生》,合译著,2010年
10.《古今中外廉政故事选》,参编,1990年
11.《爱的主旋律》,合译编,2009年
12.《牛虻在南美洲》(由《中断的友情》改编),2005年度改编为剧本,该剧本获辽阳电台广播剧一等奖
留住那珍贵的记忆
我们1990年至1996年先后在俄罗斯待了6年,参观了位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高尔基、契诃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等著名作家的故居和博物馆;到过沙拉托夫、索契、布加乔夫(夏伯阳的故乡),去过加里宁格勒、乌克兰的基铺、克里木半岛和西伯利亚。这些都使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贡献,领略了俄罗斯大自然无以伦比的风貌。特别是在此期间,我们赶上了1991年苏联的解体,苏维埃大厦的坍塌。此外,我们有幸与众多俄罗斯普通民众直接接触,他们的真诚、率直、热情和友好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归国后,我们就着手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并把它形成文字,献给读者,与读者分享那难得的现实体会。
1.《跋涉者的足迹》,合著,2000年
2.《跨越苍茫——俄罗斯文化巡礼》(北极熊丛书),合著,2006年
3.《狂潮与涌流——俄裂变亲历记》(北极熊丛书),合著,2006年
4.《情缘》合编著,2007年
2010年,时逢原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诞辰100周年,维韬在他身边工作10年,我也在空军工作6年半,故以维韬为主编,我为副主编,为刘司令编写了上、下两卷的《刘亚楼将军传奇》(撰写参编)。我们还单独为他撰写了《上将军的故事》一书。
此外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如下文章:
1.《滔滔松江水,依依故园情》(散文),著,1990年3月29日刊于《江城日报》
2.《悠悠故乡情》(散文),著,1990年2月20日刊于《江城日报》
3.《莫斯科地铁一瞥》等4篇(散文),著,1991年3月10日至1991年8月28日间刊于《辽阳日报》
4.《新版“零露集”问世前前后后》(纪实),著,1993年《温佩筠译文集》
5.《车臣的泥潭》(报告文学),连载,合著,刊于《国防》杂志1995年10月11日第12期至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