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水滴--温家琦回忆录 第27节

点击:

人间真情

就这样,我们按伊万留的地址,于7月12日上午10点按响青年大街26号某公寓3层5号的门铃。伊万的姐姐玛沙打开门迎接了我们。热情的主人玛沙早已为我们备好早餐,她边安排我们吃饭边告诉我们,伊万和他姐夫维佳去市场购物了,让我们不要客气,像在自己家里一样。11点,伊万和维佳回来,按照俄国人的习惯,伊万拿着一束鲜花,上前与我们拥抱,表示热烈欢迎。伊万还是两年前的老样子,只是这里是盛夏,他穿了件花格丝绸短袖衫,显得十分帅气。他与姐姐家人寒暄一番后,便驱车把我们送到了他的家。

这也是一栋公寓,他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有阳台和客厅。室内窗明几净,卧室床上放了一摞清洁的卧具,冰箱里满满地放着鲜奶、香肠、奶酪……各类食品应有尽有。客厅桌子上放着一页纸,上面工整地写着“旅游计划安排表”,列出了20个具体参观项目。看到这一切,突然觉得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的人间真情在这里闪现。一种亲切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涌动,我情不自禁地轻声说:“感谢你啊,我的朋友!感谢你啊,我们的俄罗斯兄弟!”

晚5点,伊万、玛沙和维佳一同过来,为我们带来丰盛的晚餐:蛤蜊饭、西葫芦合子及其他不知名称的美味佳肴。伊万的姐夫维佳在远洋轮上做厨师多年,烧得一手好菜。我们和主人一同进餐,由于蛤蜊饭太香、西葫芦合子太好吃,每人几乎都吃了两碗以上。当晚睡得十分香甜。

拥抱你,亚速海

地下司令部

翌日上午,伊万安排我们去参观德军侵占克里木半岛时,与敌人坚持斗争达半年之久的刻赤地下游击队所在地——旧采石井。我们在半明半暗中扶梯走下25米深的矿井。

解说员开始向我们介绍。他说,这是半岛上众多采石井中最大的一个。1941年6月,德国人的铁蹄首先踏上了克里木半岛。开始,他们来势凶猛且气焰十分嚣张。

半岛上的驻军——第49集团军对于这突发事件没有思想准备,他们边战边退,一直退到后面是汪洋大海的井边。为保卫全苏联的土地,最高统帅部下令要死守半岛。为此,先后有几万人潜入井下。

这座深入地下25~30米的采石井阴冷、潮湿、黑暗,常年气温只有9~11℃。在这深深的矿井里,寒冷、黑暗、饥饿、干渴袭击着每一个人。尤其没有水人们就无法生存,而敌人恰恰把枪口对准井口,出去寻水就意味着死亡。几次组织出井突击抢水,大部分人都没能生还。有人发现,井内顶端有一块很大的钟乳石,从上边间歇淌下清澈的泉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就靠这“天然玉滴”来维系生命。说是泉水却没有潺潺的流水声,其实只是几秒或十几秒才滴下一滴。有人想喝口这泉水,脖子得仰得酸痛,甚至两眼冒金星,可见当时饮水之艰难。

无尽的黑暗使人们分不清昼夜,他们取来电线、轮胎点燃照明,或用破旧拖拉机上的电机发电,使这里有了光明,也有了生机。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看到至今还留存在井壁上用来照明的电线和轮胎。地下食品短缺,饥饿难熬,于是,草根、树皮、鞋底、皮带……几乎什么都被人们拿来充饥。

最惨的是伤员,那些需要动手术的官兵境况就更糟。据说,伤员是在不打麻醉剂的条件下,用家庭利斧和铁锯锯掉他们的腿或手臂的,想想都觉得可怕。而那些拯救祖国的战士就那般勇敢地承受了下来。我们看到手术台上方撑起的用纱布做成的蚊帐上边,还有墙壁上都残留着乌黑的血迹。我的心在颤抖,头脑里现出咬紧牙关忍受剧痛的勇士那抽搐的面庞,耳边响起那微弱的呼喊:为了祖国,要忍住,要活下去!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这几万名官兵,白日出击与敌人周旋,晚上躲进井里,连续奋战了174天,有效地阻击、钳制并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扼守住了通往高加索的唯一渡口,保住了格鲁吉亚那片神圣的土地。敌人被迫于1944年初退出克里木半岛,英雄们创造了罕见的人间奇迹。

我们在这25米深的地下井参观的近两个小时里,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弹片、一个炸裂的军帽钢盔中,深刻感受到将士们那种为国为民甘愿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和与敌人顽强拼搏的勇气。这里埋葬着1.3万个不朽的英灵,人们将永远铭记他们——无名烈士的丰功伟绩。

解说员生动感人的讲解,吸引住每位参观者,没想到来这里竟意外地听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海上垂钓

又是晴朗的一天。早饭后,伊万陪我们去“灯塔”区。这里有两栋疗养楼,是伊万当年亲自参加建设的,现在属某公司管理,他熟人很多。在靠岸边不远处有一排平房,里面有船和海上垂钓的用具。远处山坡上有灯塔,为航行者引路。亚速海海湾平静的海面一望无际,像是在安睡。由于亚速海湾水浅(深约14米),太阳能晒透,所以海水暖融融的。

伊万土生土长在这里,船划得很棒,游泳也游得好,还喜欢钓鱼。这一天,伊万特意为我们安排了“海上垂钓”,这可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他到平房为我们备好船、渔具和鱼饵,兴致勃勃地过来接我们。那天,我们都穿了泳装,在他的引导下迈进橘红色木质小船中,慢慢划向海中,并在离岸不远处抛锚。伊万分给我们每人一副渔具(其实,只是一条多钩的鱼线和作鱼饵的蚯蚓)。

我们分别坐在船的四面,自己试着抛鱼线,没想到,老伴刚一抛下去,鱼就上钩了。他连连得手,钓了3条。伊万一面教他甩线,一面自己也钓了两条。而我儿子和我的垂线却纹丝不动,令他们哭笑不得。换个位置仍不奏效,而老伴维韬竟来了个一箭双雕,一次钓上两条。他成了这次钓鱼的冠军!当他拉起鱼线,上面挂着两条鱼,正春风得意时,儿子为他拍下了这难得的镜头。根据伊万的建议,我们的小船又向海里挺进10米,继续垂钓,这回我们也都有所收获。在返回途中个个喜笑颜开,抢着谈自己的体会,爱不释手地观赏自己的胜利成果。我们一共钓了三十几条,可都是些小鱼崽子。亚速海近海海域盛产一种叫“背乔克”(又叫“牛娃鱼”)的小鱼,最重不过2~3两,味道十分鲜美,产量高,像中国河里的鲫鱼一样,到处都是。

不管怎么说,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海中垂钓。小船在海上任海浪拍打,手中的鱼线被鱼咬着,一紧一松地抖动,真有说不出的快感。我看到伊万那自豪而充满童真的脸,猜想也许他的思绪已回到了童年……我们和俄国友人同享这大自然的恩赐,我也飘飘然起来,感到身心从来没有这样轻松、愉快,仿佛过了一天神仙般的生活。

拥抱你,亚速海

可能由于水土不服,加之吃的海味过量,当天夜里我们都感不适,胃痛、呕吐、腹泻,检查后被告知是轻度食物中毒,由此打乱了全盘计划,只好在家卧床休整治疗。这期间,伊万及其亲属不断前来问寒问暖,送汤、送药,使我再次体会到友谊的温情。两天后,我们先后痊愈。

这一日白天没安排活动,我们再休整一下,晚上观看大型文艺演出。于是,我们自己出来在他家住所周围散步。我们看到房前屋后都是果树,殷红的大樱桃缀满枝头,金黄的杏、青里透红的李子点缀在绿叶间。轻风一吹,那熟透的果实会在不经意中飘然落下,若稍稍用力去晃动树干,那累累果实就会潇潇洒洒地落满地。我们在路边拾得几个刚落下来的熟透果子,美味可口。这里到处是挺拔的白杨、伸展着墨绿色宽大臂膀的枞树、婀娜多姿的垂柳和数不尽的奇花异草。我吸吮着醉人的略带微香的清新空气,观赏着南国独具的美色,真有如置身于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