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漫漫小路--杨先举八旬回眸 第44节

点击:

我的次女还送我了她制作的两张光盘,也是为了给我祝寿而制作的。光盘里记录着我与妻子1995年、1996年、2000年去伦敦时的录像情况,看后十分亲切。看到了我们与帆、丹当年在一起的情况,看到了当年我们的小外孙杨光雨稚童时的情景,如爬着走时的情形、跚跚学步时的状况、我们为他喂饭喂水的模样等。还有我们照管外孙女娜雅的情况,看到了她依偎在我们身边时的样子。光盘里还再现了艾顿、娜雅弹钢琴时的情景,还有丹打太极拳的形象,让我仿佛回到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忆我的七旬寿庆

感谢女儿们以及我妻子为我祝八十大寿,感谢次女为我制作80生日纪念册。这些使我想到了2000年9月26日的那个日子,那是我70寿辰日。那时我与妻子在英国,是为照看我们的外孙女娜雅而在英国的。那天,我的次女与其丈夫,为我举行寿日庆典。

我寿日那天,次女与她丈夫专门为我腾出了一间房间,房间有布置,挂上了彩灯,还有“Happy Birthday”字样的剪纸,又挂了“70”字样的字,象征着我70岁的古稀之寿。

做寿的时候,我们一同喝香槟酒,吃她们自制的生日蛋糕。蛋糕上还写有“阿公生日快乐”以及“Happy Birthday”那样的字。在大家共唱“祝你生日快乐”歌的浓烈浓喜庆气氛中,我吹熄了生日蜡烛,两位外孙向我磕头祝贺。

帆与丹两人为了表示对我寿日的祝贺,还有意选择这天作为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庆贺日。

帆与丹这天的结婚日是这样度过的:首先去他们所在的区政府那里去办理结婚手续。上午11时,他们两人到达区政府所在地。参加这个结婚仪式的主角有4位,区政府里2位工作人员,一作主婚人,一为记录员,结婚的当事人2位,即丹与我女儿帆。另有2位证婚人,女方证婚人是我的幼女杨航,男方证婚人是丹的朋友。到场的还有我们老两口,以及她们的孩子艾顿、娜雅。

结婚仪式是这样举行的。主婚人向结婚的当事人问话,帆与丹回答这些问话。问话的内容大致是“你愿意娶她吗”、“你愿意嫁他吗”等。

这样,这2000年9月26日的日子,就含有两个纪念意义:一纪念我的70岁寿日,一纪念他们两人喜结连理。于是,在那天中午,为了庆祝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我们一家人去了伦敦市内龙楼酒馆吃饭。

参加帆、丹的结婚活动,我有一个小小感想,那就是有关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差异问题。在中国,一般而言,总是结婚在前,育子在后。在英国、在西方、在国外的不少国家却允许先同居育子后办理结婚手续,而且这种做法在西方不少国家已非常普遍。两种做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据说,现在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乃至我们中国大陆,也有很多男女在未婚同居着。

探望宁波哥家、走马塘姐家

这次我过80大寿,圆了我想去看我妻子兄姊家亲人、我大弟家、小弟家,以及祭扫我父母坟冢,和探视我年幼时居家的梦。

我是9月19日离开北京远去宁波的,由我长女杨扬陪同。

飞机飞到宁波栎社机场,我们从机场坐出租车去宁波市区路上,我感慨万千。这段路我太熟悉了,当年我从家到宁波中学读书,步行走的就是这条路。从家出发,过花园(地名)、太平桥、摆番薯渡,到栎社(即现在的机场所在地),再过石碶,过段塘,到宁波,至学校。现在这条路与从前已截然不同了,一路高楼大厦,成机场路。

中午1时飞机抵达宁波。到宁波后我女儿在旅店里马上预订了三江口(甬江、余姚江、奉化江的汇合口)畔的一家旅游船上的餐厅供吃晚饭用。然后马上通知宁波我妻子哥哥家的两位女儿嘉珍、嘉萍,本还想通知哥哥家的儿子祖杰,但因为祖杰家离这里实在太远便作罢。我们请她们在晚上先到我所住的宾馆见,然后共去餐厅吃饭。

之后,我们立即去了著名旅游景点东钱湖游玩。该湖景色果然名不虚传,湖面宽阔(据说其湖面大于杭州西湖四倍),清风习习,赏心悦目。

为准时与亲人聚,我们不敢在东钱湖多逗留,迅速赶回住处新园宾馆。亲人们陆续来,有嘉珍及其儿子俊琪,嘉萍及其丈夫张必成、女儿张丹琳。我与这几位亲人分别已有14年之久,今见十分亲切。

我们一起在三江口畔的旅游船(其实,该船是固定的,不能游动)上的餐厅里吃了一顿愉快的团圆饭。

宁波三江口畔

第二天,9月20日,我们乘坐出租车去走马塘我妻子的姐姐家拜访。在那里,我们见到了很多亲人,有芬姐、才高哥、佩玉、佩娟、如刚、咪佩、夏可伟及其妻子李幼波、夏可珍及其丈夫陈旭兆,相见颇欢。我家的长女请他们看我次女上次来这里时所拍相片,通过电子相册看,我则去参观走马塘的村容。

走马塘大变。走马塘是古来出进士最多的村子,据说达数十位之多,是中国的第一进士村。村中因此出现了不少值得纪念的关于这个地方的典故,后成了参观景点,由此该村便成了旅游村。现在的走马塘道路干净,有牌楼,有亭子,有匾额,小桥流水依然,荷花美色依然。

中午饭是在芬姐家吃的。是咪佩、佩娟、佩玉下的厨,菜肴丰盛可口,有螃蟹、虾、肉、鱼、芋头羹等,基本都是家乡菜。

在下午2时许,我与女儿在可伟的陪同下,由陈旭兆驾车去我的老家杨家寻找幼年、童年的感觉。

之后我们到胡家坟去了佩娟、孙裕康的幼女孙燕敏的丈夫胡征宇所开办的厂子参观,厂子的名字叫宁波鑫宇电子门控,是生产旋转门的。厂子规模不小。孙燕敏及其丈夫胡征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那里,我们还看到了佩玉的丈夫夏国芳,以及孙燕敏尚处于婴孩时期的幼女。

离开鑫宇电子门控后,由孙燕敏的弟弟孙东升带领我们驾车去了宁波,至孙燕敏家中小坐。她住在具有34层高的高楼里面,她家在第15层,房子宽敞。

晚上,胡征宇及其妻子燕敏,在一家很高级的酒馆“唯盛阁”请我们吃饭,菜肴十分丰盛,基本上是宁波菜,稀罕的有枪蟹等菜。参加这个宴会的除我们这两位客人及主人征宇、燕敏及其儿子胡思远外,还有佩娟,燕敏的姐姐燕秀、丈夫陈江及其子陈璟昊,燕敏的弟弟孙东升及其妻子周科君,还有夏可伟。

去杨家,去慈城探望我大弟

2010年9月20日下午2时,由可伟陪同,旭兆驾车去了我的故土杨家,去看望生我长我的故居。

杨家离走马塘极近,驱车一贬眼便到。我们先步行至村东的东桥头,那里有河。在我小的时候,每到夏季我就会在这个地方游泳。之后去了大池头大墙门那个地方。在那里,门的两侧对应地放着的一对石凳依然存在,但原在两石凳正中上方,门的顶端悬挂的一块“兄弟登科”牌匾却没有了。这里曾是我少年时代经常玩的地方,在这石凳上我小坐片刻,回味一下童提时代的快乐。然后穿过彭年叔家的门口,走过长弄堂,就到了我家的住区了。过了这个住区的下开墩,就到了我家所在的上开墩。这上开墩里住着三户人家,原来最外面住的是松寿伯母家,次是再仁伯母家(这两户现在都住着人),最里面的那一家就是我原来的家。

我家西端的小扇子依然存在,但没有人住,已破败。正房门前放着一辆车,门虚掩着,里面没有人。移开车,我们推门入室,见到的是一派破落景象。哪有当年的写字台、八仙桌、长茶几等那些东西,映入眼帘的是满屋尘埃、蛛网、与破败的地板。里屋同样如此。过披屋,是厨房,邻是草屋,其破败度同样不堪入目。再往东走,有门挡着,从门的空隙处往里瞧,一眼是高高大大的荒草,那大扇子,那桂花树,那明堂,那楼房已荡然不存。呜呼,我可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