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漫步人生路--施礼明回忆录 第19节

点击:

我们一边学习,一边组织教研工作,一边开办讲座,逐渐地把课程完善起来,对我们系整个的结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把管理的一些新的思想,国外的一些东西都运用起来。因为“文化大革命”都停了这么多年,国外管理学发展的很快,我们引荐进来,开的讲座很受大家欢迎。不久全国其他院校搞管理专业的教师都自愿加入到管理系统工程中来,很快国防工业出版社让我们写一本中国管理系统工程的教材,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第一本教材《管理系统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和应用》得以出版。

在刚才所讲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里边,我们又重点发展了信息论的应用,提出不是人工处理信息,而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想法。不仅如此,还拓展了计算机信息在企业中的应用,我们边研究,边从讲座的过程中提炼一些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编了一本教材,这是第二本出版的教材,就是《工业企业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这是我跟汪星明老师合编的,这本书获得了国家教委的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建立了一个新的教研室,叫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教研室。原来我们国家有质量管理局,后来又叫技术监督局,这个标准化也是我们研究室在全国首先总结出来的。质量管理是引用日本石川馨的质量管理,这些都是大家学习引荐过来的。

人大系主任

1978年我到教研室,1983年我担任工业经济系副主任一职,当了一届,1986年升为工经系主任,到1988年我们学校成立了工商管理学院这样一个机构。当时的院长是我们的副校长吴树青,管理学院的副院长是由我们十几个系的主任轮流当,第一任就是由工经系的我来担任。结果吴树青很快被调到北大当校长了,我的副院长一人一直干到1995年。

这一时期,我国和加拿大开发总署合作有个CIDA项目,CIDA项目中有一个是大学管理教育项目,全国有六个大学参加,人大是其中一个,这个项目1989年起由我负责的。从1983年开始,到1993年我退休,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才圆满完成这个项目。为了这个项目我连续去加拿大三次,就是为了签订相关协议、商讨相关事情。

在对外合作项目中,和日本签了一些交流项目,还同英国、美国、以色列、比利时、法国都有一些合作项目,但重点项目是和加拿大,还有英国的合作项目,所以我好几次出国考察。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边负责行政工作,一边还要负责教学工作。虽然累,但确实让我收获了不少东西。

那段时间在教学任务上,至少我能保证一个礼拜四节课,这是根据我的教研工作量来定的,可以说工作量基本上是超了。我还开了一些其他课,主要是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管理系统这方面的。因为我从苏联回来以后,了解到苏联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很快,那段时间我经常到国家图书馆去看书,把大量的有用资料复印下来,拿回来供科研人员用。

为什么我们会获得工业企业管理系统优秀教材一等奖,这里我们有一点首创,首先提出来把计算机与系统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我们把计算机运用的条件、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采用什么样的组织都概括到里面了。应用的条件、达到的效果、采取什么样的组织,都是一些方法性的内容,包括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结构、系统分析这些理论知识,当时都是我们首先提出来的。

编写现代化管理教材,要把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主要是把管理理论、管理方法、数据模型同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当时让我组织新的教研室,主要因为我过去在工厂里劳动过,又做过实际工作,在这方面有经验。

我和工程师出身的老师结合起来,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再就是我们把现代化管理搞起来了,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到现代化管理的转变。上海宝钢的管理模式就是引进日本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我们去宝钢实践,能学习他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还能把与宝钢的合作搞起来,这是一个大工程。现代化管理是一项具有转折意义的工作,同时,现代化管理的特点是系统性,要求把管理学里过去独立成章的东西整合在一起。

我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调整是一件大事。原来我们的工业经济系,只有一个工业经济专业,课程中理论知识讲得多,对学生来说不好操作,青年学生也不可能一下子到各工业部门去工作。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有了自主经营权,需要大批面向市场、既懂经营又会管理的人才,因此我们把专业重点调整为企业管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管理人才,课程设置作了相应调整,加强了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等内容,开设了一系列新课程。事实证明,我们这一调整是及时和正确的。我们系的毕业生不仅活跃在国企、外企、民企,而且不少人自己创业,颇有成就。还有一部分人在各工业部门搞管理工作或研究工作,不少人已成为司局级骨干。

八十年代初期,教育部委托人大,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师代表,讨论对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目录的修改。约在10年内共进行三次修改工作,我参与了这项工作的全过程,所以我很了解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目录的变化过程。这类专业最初参照苏联模式,按业务部门设置专业,专业划分过细,不符合对本科生培养的要求。本科生培养目标应该是宽口径、深基础。根据这一要求,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目录应该按学科门类来划分。修改工作就是按这一思路实现的。就在这一过程中新设了企业管理本科专业。人大工业经济系根据这一要求,1988年起,正式设置了与工业经济平列的工业企业管理本科专业。

在讨论经济管理专业目录中,很多教授认为应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级学科。当时由我、西交大的汪应洛、复旦的郑绍濂、南开的陈炳富、清华的徐国华等兄弟院校一些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教授们,经过多次研究和酝酿,给教育部提出建议(建议是在各类会议中提出的):希望将管理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经济学并列的一级学科。我们认为经济学与管理学性质不同,经济学偏重宏观理论性,而管理学偏重微观实践性,并且还要有可操作性。因此将管理学设在经济学下成为二级学科,不仅不利于管理学的发展,也会影响经济学自身的发展。我们的建议受到经济学界一些教授的反对,但经过我们在全国管理学院院长会议和全国MBA协作会议上多次讨论和论证,最终国务院学位办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将管理学设为与经济学并列的一级学科,这对管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人大系主任

在我担任系主任时期做的这几件事,相当有意义,特别是我们开设中国式的MBA,即工商管理硕士。从1986年开始成立可行性分析专家小组,到后来的MBA协作小组,最后一直到MBA国家指导委员会,我一直致力于促成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