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惠”及人生--李宗惠回忆录 第48节

点击:

著名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在他的《爱犬》小说里,描写了一个独身女性与爱犬一起生活的情景。由于有的男人不喜欢狗,而这个女性就不能与他生活下去。同样是个视狗如命的人。

广为流传的日本童话《桃太郎》,描写桃太郎被老公公、老婆婆扶养长大成人后,听说鬼岛上的鬼常到村里来杀人掠夺,于是决心去鬼岛讨伐鬼,为民除害。当时第一个陪同他前去打鬼的就是一只花毛狗,而且勇敢善战,处处走在前头,争先抢重担,最终帮助桃太郎将鬼降伏,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作品中的狗是作为英雄来加以歌颂的。

短篇小说巨匠芥川龙之介,在他的作品《犬和笛》里,描写发长彦的伐木人,伐木吹笛感动了独脚神,由于发长彦喜欢狗,独脚神送给了他一只白犬,后来独臂神又送给了他一只黑犬,接着又送给他一只斑犬。发长彦凭借着这三只具有非凡能力的狗,救助了飞鸟大臣的二位公主,飞鸟大臣为了表示对发长彦的救命之恩的感谢,将一位公主许配给了发长彦,最后发长彦成了飞鸟大臣的女婿。这里同样是对狗的歌颂。

日本文学作品中将狗描写成人类的助手,歌颂狗的勇敢机智,为人喜爱的内容很多。早从古典文学《万叶集》就以狗作为人类之友的形象而存在,被日本人所肯定。正因如此,中国人有食狗肉的习惯,而日本人是不食狗肉的。

中国的文学作品里不是说狗没有被描写为正面的形象,但更多的是用以描写坏蛋——獭皮狗,敌人——走狗,常常是“痛打落水狗”,“狗改不了吃屎”的狗凶恨、丑恶的一面。

中国作家梁实秋的《狗》一文可谓是一篇代表作。其主题就是君子厌狗、恐狗与打狗,全篇充满了对狗鄙视与怒斥。狗吃的是“残羹剩饭,骨屑稀粥,以及小儿便溺”均被舐得一干二净。狗又极端自私,“如果有生人走近,狗便不免有所误会,以为要和他争食,于是声色俱厉地猛扑过去”。狗也是个势利限,“衣裳楚楚人的,狗是不大咬的”,而且狗是个不义之徒,“一度投以饵饼,期收绥靖之效,不料饵饼尚未啖完,乘我返身开锁之际,无警告地向我的腿部偷袭过去”。逼得无奈只好对狗采取进攻的方法,“转取主动,见头打头,见尾打尾”。俗话语说“打狗看主人”,“我觉得不看主人还好,看了主人我倒要狠狠地再打狗几棍”。但狗性难改,恶狗终究是恶狗,最后出来一位军人“拔出枪来把狗当场格毙了”。

作家粱遇春也曾写过题为《猫狗》的文章。他对狗的描写同样是“怕它”、“鄙视它”、“厌恶它”,将狗比作是“代表现实的黑暗”。

“狗”字词语的使用

中日两国对“狗”这一字眼及由“狗”字所组成的词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也反映了两国人民对狗认识之差异。中国人是用于骂语的比较多,日本语也有“犬畜生”、“走狗”等说法。但是,这类用语数量极少,而且其中许多是借汉语词义。

狗从头到尾在汉语中基本上是贬义。如:狗头(狗头狗脑、砸烂狗头);狗眼(凶狠,狗眼看人低);狗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牙(狗牙交错);狗脸(凶相,脸说翻就翻);狗胆(狗胆包天);狗肺(狼心狗肺);狗腿(帮凶);狗血(狗血喷头);狗肉(狗肉上不了正席);狗命(要你的狗命);狗皮(卖狗皮膏药);狗爪(长着一副狗爪子);狗屁(狗屁不通,狗屁文章,放狗屁);狗屎(肮脏);狗粪(一枝鲜花插在狗粪上);狗屎堆(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狗食(不是好东西)等等。

用于形容人、事物与行为的,其贬义也很多。如:狗官吏(坏官吏);狗嵬子(坏孩子);狗头军师(出坏点子的人);狗机灵(假聪明);属狗的(逮谁咬谁);狗吃屎(狗趴,弄了个狗吃屎);狗男女、狗男狗女(不是好人)、狐朋狗友(不是好人);鸡鸣狗盗(行为不端);行若狗彘(骂人如猪狗);狗奴才(可恨的奴才);狗窝(脏而小的房间);狗急跳墙(走头无路不顾一切);狗行千里吃屎,狗改不了吃屎(恶习不改);狗仗人势(仗势欺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心人);好鸡不跟狗斗(什么人找什么人);狗咬刺猬(无处下嘴),狗咬尿泡(空喜欢);疯狗(像疯狗一样乱咬人)等。

直接用于骂人的“狗日的”、“狗养的”、“狗娘的”也还不少。总之贬义为多。

日本人使用“狗”的词语多半是中性,偏重于客观描述,如:犬猿之交(水火不相容);给狗念论语(对牛弹琴);狗在河边走(毫无所获);狗在远处吼(虚张声势);狗跑开才听(口头英雄);留着给狗(比给坏人好);狗费力气,鹰得益(为人作嫁装);用狗粪打敌人(以卑劣手段报复);狗溜达也会遭棒打(行事时有时会遭灾);狗都不吃(连狗都不理睬);狗咬尾巴转(徒劳无益);狗望星星(不干自己的事);离开家门的狗(能耐全无);撕打的狗(喊不开);狗咬身上虱子(大概齐)等等。

从上述词语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狗的心理及观点与我们中国人差距甚远。

据动物食品工业会调查,目前日本大约饲养狗数为900多万只(其中,在册数为430万只),与日本人口的比例为十二分之一。凡养狗人家门前都挂有养狗的标志,写着“犬”或“猛犬”的字样,狗已变为家庭中的一员。有专门为狗购置的“犬屋”,进房间的犬与人一样,要经常洗澡,从外面归来,人是脱鞋进屋,狗是擦脚进屋。晚上有不少人家允许爱犬与自己同睡一床。狗食有时是主人给做,大多是从超级市场买营养丰富的专用狗食。狗也有自己的名字,房间里有的也摆着狗的照片。狗生病时,同样送往医院治疗。在日本全国都有“犬病院”。主人不小心碰着或踩上狗的时候,也要像对待人一样,说声“对不起”表示赔礼道歉,同时用手摸摸狗的头部或亲切地给它抚摸抚摸毛。天冷时还要给狗做件贴身的衣服裹在狗的身上。很多家庭的狗还上过学校,进过训犬所,在里面接受三个月、甚至半年左右的训练,使狗能听从主人的召唤,外出时能与主人同步,紧随主人身边而不远离。早晚在街头巷尾公园处,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妇女牵狗散步,或随狗跑步锻炼身体。主人外出时,有的还要带上狗,让狗坐在自己车上跟着兜风外游。电车也允许盲人带导盲犬上车。由于狗的嗅觉灵敏,对声音的判断也非常敏锐,当主人下班回来接近家门时,狗就开始在房间里来回跑动地叫唤起来,欢迎主人的归来。爱犬死了也要进行安葬,留下它的遗像郑重地保存下来。

总之狗在日本人的心目里,已经不仅仅是起着看家守门的作用,也是与之相伴为生的宠物。尤其是独身女人或没有子女的家庭大都养着一只可爱的狗,作为家庭里的一名成员。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一个国家民族对某种事物的好恶有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问题,其形成是多种因素决定的,但这种好恶是一个国家的民俗现象,从中可以窥见其民族的心态及其价值观。日本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狗是因为日本人信奉“忠”,视狗为“忠”之代表。这与日本过去的武士精神、孝忠天皇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日语成语中有“狗守家门,武士护国门——各尽其责”、“养孙崽子不如养狗崽子”之说,可见日本人对狗是何等信赖。誓信狗之忠诚,赞赏狗之忠心,主张忠贞如一不二。日本国之象征富士山是日本国民崇敬的名山,其富士之名即有“不二”一说。中国人虽也提倡“忠”,但又提倡“义”,往往将“义”放于“忠”之上,对“忠实的走狗”是嗤之以鼻,有“儒者第一义”之说。因而,我以为探讨一个国家民族之好恶将会加深对一个国家民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