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
字号

教师的回忆--李宝珠回忆录 第3节

点击:

 索先生娘家人厉害。她也没有孩子,溥满一直娶的是唱戏的演员,后来就住监狱去了,房子没收了,看她也是受害者,就留了一部分。保姆跟我说,我走了谁管她生活啊,猫得要钱,什么都要钱,保姆家里的儿女都长大了,都挺好的,都管她。 

 索先生整天往门口一坐,太阳一晒。吃什么就告诉保姆,保姆就去买,给她做。动不动就冲保姆发脾气,保姆可漂亮了,宫里选人真是千挑万选,那个保姆年龄大了还那么漂亮,索先生可不行,像男的似的。

求学经历

 因为我父亲在铁路医院工作,所以造成了我童年的动荡,全家随着父亲走。加之我母亲从思想上来说,认为女孩子学不学都行,因此造成我几乎没有正式上过小学。一直到现在我的算术都是很差,只能用代数来算,都是因为之前没有打好基础。给我的外孙女讲题时,她经常说“姥姥你说的什么呀,我都听不懂。”因为算术我不会,我一接触数学基本就是代数了。再加上字都是妈妈教的,我不会日语也是因为没有上小学,那个时候小学都学日语,我要是上了小学就学日语了,可我一点也不会。 

 我虽然没上过小学,但那个时候家里也惯着,不上就不上吧。等到了天津他们让我上小学时,我到那儿一看,人家都是小朋友,我个子又高,年纪也比他们大些,因此就更不愿意上了。我母亲也没有办法,后来还是我父亲听人说天津有个中西女中,这个学校是有钱就上。但那个时候学费很贵的。 

 刚上中西中学时,我一去就特别自卑。因为那是贵族学校,同学们没有一个走着去上学的,都是车接车送,而且还有丫头跟着,所以整个中西学校都特别有名气。因为我的水平太差,别的地方进不去,只有这所学校交学费就收,那个学校的环境很好,老师不是清华就北大的,一般学校的不要,而且大多是老处女,刁的要命,脾气怪怪的。 

 后来中西女中改成女六中了,南开是男中,中西是女中,这是天津有名的学校。那时候他们都是三轮车送,保姆在下面走,他们都那样上学,咱哪见过。学习都要钱,学钢琴、学诗歌什么的都要收费的,连打球都得收费。 

 还好的是,那时候的同学都是女孩子,没有什么欺负人的。有的小姐们,说实话,不是你想想的那么难相处,她们知识面都窄,一听我哪儿都知道,懂得多,也挺羡慕的。她们连北京都没来过,有的火车都没坐过,小姐嘛。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公立学校女三中,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当时没发榜时我有些害怕,怕考不上,考完就跑到北京来了。后来给我来封信说考上了,把我乐坏了。考进三中之后一下就不一样了,就好像从小灶到大锅饭。女三中是很普通的学校,老师质量也都不如那里,中西女中的老师都有水平。

确实不承认天分不行,我数学不用怎么学就知道。要是学语文,我费半天劲也不行。所以说我后来再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这样,孩子喜欢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你说下点功夫,但他是学不会他不敢兴趣的东西的。 

 后来从女三中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我特别高兴。我当时没想考数学系,当时想考土建,南开没要我。实际上还真不适合我,就考数学适合我,教课挺适合我的。 

 我上的大学是两年的大专,算是速成班。班里就四、五个女孩子。那几个女孩子现在都嫁到外地了,都不联系了,男同学也不联系了。有一个还联系着,我们在一次集会上碰到了,他一见到我,两人一看老朋友又见面了。 

 那时候的大学生也很简单,不像现在,住的也不强,吃的也不强。反正就是吃饭,睡觉。我们上学时还曾经在通县实习。第一次实习时非常紧张,备课准备了半天的教案,一上课几分钟就讲完了,下面的学生都看着我,寻思老师怎么还不讲,但实际上是我的教案都讲没了。不过经验都是慢慢积累的,现在给我一道题我就能给学生讲一节课。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了石家庄去,在那里一个亲戚也没有。分就分吧,河北的没有一个留北京的,我当时要是争取能到天津,人家就是给河北培养的。好像是河北省政府下面的学校。去就去吧,我也随缘。没想到就在那里成家立业,直到退休了。

爱人和三个子女

我和我的爱人是在工厂认识的,他是学机械的,纺织工人,原来在天津纺织厂是六级工,后来考上大学,学的是机械专业,所以毕业后他就调到了石家庄的机械局。正好那时机械局需要到厂子视察,而我正好在厂子劳动。我们俩认识主要是厂长介绍的,另外我们俩有共同的爱好,都爱打乒乓球。 

我们是1965年结婚的,我还记得我们在市政府礼堂结的婚,我们家没有人去,我们同事去了,在市委礼堂,都是爱人单位的人。当时父母没有参加我们的婚礼,是因为他们其实不太愿意,想给我找一个我们家那边的人。后来他们说工人上大学能有什么底?底也不强,实际上我爱人真的很不错。但我那时候特别革命!“我结婚你也别管。”实际上,我结婚嫁给他是对的。 

当时结婚时算是大龄青年了,当时家庭条件还可以,我每个月挣51块钱,他挣73块钱,我们两个一百多块钱。我们结婚住的房子只有一间屋,还是他局里给的,最多只有14平米,我们在那里住了很多年。实际上我们的孩子成长很苦,不像我小时候,我小时候是无忧无虑,我的叔叔们也喜欢我,我的父亲一直是高工资,妈妈在家干活,所以我家务做得不怎么样。我母亲很勤快、干净。我和我妈一比,根本没办法比,孩子们总说,姥姥那样,你怎么这样,我是多脏都不在乎,我不怎么爱做家务活。 

大儿子是1966年出生的。等到1967年生老二(就是大女儿)的时候家庭条件就不行了,还有我父亲那时候挨批斗不挣钱了。一方面因为女儿出生比预产期晚了七天,本来说11号是产期,结果到18号才生,我只休了四十多天产假就上班了。而当时因为我父亲、哥哥都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审查,都没工资,我父亲还被隔离审查不在家,我妈妈也没什么生活来源,我嫂子又有好几个孩子,她是药剂师。所以我的工资全部都给我妈寄回去了。给她寄一半,买一半。比如50块钱寄30,那20买成罐头寄回去,还有时候是把肉腌咸了寄回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下降了。 

这方面要感谢我爱人,他很支持,从来没有歧视我。他的家里出身好,本人是工人,但从来没有歧视过我。他那个时候是红卫兵,在单位特别吃香,没有歧视我,也不往心里去。那个时期就是家里经济条件非常紧张。我做月子也没有人照顾我。不要说鸡蛋了,能喝粥就不错了。生老三的时候更紧张了,生他们的时候就我一个人。我爱人正好下去视察,一般早点回家做饭。不过,坏事也变好事了,养成了他爱做饭的习惯。现在他也爱做饭,我都不怎么做饭。 

后来还有一段插曲,其实在生老二之后有一个孩子流产了,是男的,因为我觉得已经有了一男一女,再生家里条件也不好,但是因为刮宫半年之内不能再刮,所以1970年就又生了老三,也就是二女儿。 

那段时间,我们的钱一个月就爱人那点工资73块,生活特别紧张。一冬天就买半筐苹果,我表扬哪个孩子的时候就给谁半个吃,就这样孩子们都觉得高兴的不行就盼着能分上半个苹果。还有大儿子考大学的时候鸡蛋就只他一个人吃,其他两个孩子馋的那个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