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36节

  江南地区是大唐国家机器运转的钱袋子,正是靠着江南地区源源不断的财富,大唐才有足够的实力与叛军持续作战。而睢阳作为叛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也让叛军急于拿下,进而切断江南与唐朝的联系。

  于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派出大将尹子奇率兵13万来攻打睢阳城。整个睢阳城内,张巡的人加在一起也不足7000人,这样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结果似乎早已注定。

  随着叛军的猛烈进攻,张巡在孤立无援、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坚守睢阳10月之久。最终城破被俘,张巡宁死不降,展现了不畏生死的气节。

  在张巡的指挥下,睢阳之战前后经历了大小数百战,共计12万人使叛军不能南下江淮,保全了大唐的东南半壁江山,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大功。

  张巡的守城之战无疑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奇迹。凭借如此奇迹般的战绩,张巡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出色的守城名将之一。

  然而,此战极为惨烈。因守军粮尽,最后以人为食,城中百姓几乎死伤殆尽。因此,关于张巡功罪的争议从当时到后世一直不断。

  当时,唐军断粮多时,树皮、纸张都吃完了。于是,张巡起罗网捕捉鸟雀、老鼠充饥,随后发展到连皮质的铠甲都被吃掉的地步。

  直到没有东西再吃,城中就只好吃人。张巡首先杀死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食之;接着,许远杀掉自己的婆娘当军粮;吃完主帅的家人后,然后是城中的老弱妇孺。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4万,城破时仅剩400户。

  为了取胜而吃这么多百姓,中国历史上并不乏此类争议。千百年来,关于张巡的争论从未中断过。虽然张巡是为了守城,但他也不该将老百姓杀害,这是绝大多数人抨击他的重要原因。

  只是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后人站在上帝视角,以后见之明去审判前人,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这里并不是提倡所谓的牺牲,而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睢阳之战中的吃人悲剧,也是迫不得已情况下的极端现象。

  对于张巡而言,他做到了在当时所谓的价值观下,他所能做的一切。

  相反应该批判的恰恰是唐玄宗是他的昏聩。导致了数以万计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一口气看完被黑的最惨的三位唐初名将#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们是被小说丑化最惨的大唐名将,个个威名赫赫,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却被小说黑得一无是处,被人唾骂千年。本期视频就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初唐三大名将。

  第一位是大唐战神苏定方。苏定方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算是唐初名将中被黑得最惨的一个。说起苏定方,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凶恶、阴险狡诈。

  然而,人们对苏定方的印象大多来自演义小说。在《隋唐演义》《说唐》中,苏定方是一个十足的大反派,与瓦岗寨为敌,罗艺、罗成父子皆死于其手。此后,他以一副奸臣嘴脸出现,最后被罗通所杀。

  然而,历史上真正的苏定方实际上是一个不世出的名将,论攻击能力甚至不输李靖。

  苏定方一生征战,平定突厥,平灭吐蕃,开拓高句丽,先后击败三国,并生擒其主将。他为唐朝疆域的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西至亚中,北至俄斯罗,东至鲜朝半岛。

  苏定方以非凡的战绩深受唐高宗的赏识和信任,当时人们都评价他是唐高宗的第一良将。

  除了军事才能,苏定方还善于发现并培养人才。早年,他遇到才德兼备的青年裴行俭,感叹“无用兵之士,无可教者”,于是倾囊相授,将自己用兵的精髓全部传授给裴行俭。

  苏定方去世后,裴行俭也成为了唐高宗后期的著名将领,多次平定东西突厥的叛乱,为大唐重置安西四镇,史称“儒将之雄”。

  第二位是忠臣良将张士贵。张士贵作为大唐忠心耿耿的开国名将,其名声被埋没,主要吃了演义小说的亏。

  在那部民间流传甚广的评书《薛仁贵征东》中,张士贵被莫名其妙地描写成一个心理阴暗、极度险恶的反面角色,拼命压制、抢夺薛仁贵的功劳

  ,处处与正面角色薛仁贵作梗。种种见不得人的伎俩层出不穷,被写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由于这部评书影响力很大,还被改编成戏曲、电视剧等,结果使得张士贵的形象被严重歪曲,受到后人误解千百年,令人非常惋惜。

  历史上的张士贵自幼学武,擅长骑射,臂力过人。作为唐朝功劳赫赫的开国名将,无论个人资历、战功,

  还是为唐朝效力的时间之长、参加战役之多,在唐朝开国武将群体中都无人可与之比肩。张士贵一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在唐朝开国战争中的四场大战——平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强敌,张士贵全部参与。

  在唐朝初期对外战争中,他还参加过抗击吐谷浑、平定薛延陀、远征辽东之战。

  作为一名老将,张士贵的服役时间之长令人惊叹,他先后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效力,从武德元年一直干到唐高宗显庆元年,将近四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薛仁贵正是在张士贵的提携帮助下,才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唐朝的武将,从此实现了人生转折。他在辽东战场上得以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由此一步登天,堪称薛仁贵的大恩人。

  第三位是宗师名将李道宗。在演义小说中,李道宗被描写成一个野心勃勃的王爷,处心积虑地陷害薛仁贵,是一个十足的奸诈小人。

  然而,历史上的李道宗作为大唐的皇亲国戚,犹如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征战四方,功勋显赫,深受敬仰。

  李道宗一生功勋卓著,参与攻打刘武周、王世充、DTZ、吐谷浑、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大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此外,李道宗晚年颇为好学,静穆贤士,从不以功臣自居。在唐初宗室之中,只有他和李孝恭最受世人的称赞,二人并称为“贤王”。

  唐太宗晚年更是评价当时的将帅唯有李道宗、薛万彻几人。

  【一口气看完东汉战斗的无神论思想大师王充#历史#小知识#哲学】

  他是国中历史上第一个反迷信的思想大师,在封建迷信鬼神的古代,他大肆推崇无神论。

  他被称为“异端”的反叛者,却用了30年完成了一部反迷信的著作,这部书被称为“千古奇书”。他才气超群,被认为超越了荀子和孟子,却被后世埋没打压。他就是战斗的无神论者——王充。

  王充作为东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被称为“战斗的无神论”。

  国德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中国没有哲学”,这句话无疑是最大的谬论。国中近代哲学大师冯友兰称王充为“两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这一评价显然不容忽视。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汉得一人焉,足以镇齿,至于今,有能代之者乎?”

  意思是说,汉代有王充这样一个人,足以振奋人心,直到现在也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思想高度。

  虽然王充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感到陌生,但在东汉初年,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对鬼神无比崇敬的年代里,王充从物唯主义的角度提出了无神论。

  其实,在王充之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已有人提出过无神论的观点。

  但真正建立一套系统的无神论思想体系,并详细阐述无神论世界是什么样的人,正是王充。

  因此,他也被称为“无神论第一人”。相比中世纪宗教神权统治下的西方,王充对无神论的探索早了1000多年。

  他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仿佛是穿越时代的人物,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王充花了3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论衡》。

  他的思想尽在其中,该书被称为“急乎万古之时论,即俗汉之一书”。

  书名取“论衡”二字,“衡”字本意为天平,“论衡”的意思就是作者要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思想学说加以衡量,凭其是非,定其轻重,抨击所谓的虚妄之说。

  在先秦以及更早的时期,当时的主流观点都不否认神的存在。

  例如,孔子也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加上之前流传下来的祭祀文化和墓葬文化,导致这个时期大家认可神的存在,但还没有后世那么完善的神学体系。

  直到汉武帝在位时期,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才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汉武帝选择独尊儒术这件事,对宗教和神学领域来说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董仲舒提出的“儒术”不是最初的儒家思想,而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融合了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之后的产物。其中,董仲舒融合的最特别的一种思想就是阴阳家的五行思想。

  这种思想虽然解释了皇帝执政合法性的问题,但同时也给皇权披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外衣。董仲舒提出这个方案时,可能并没有想到后来的结果。

  但显然,这个方案被执行之后,出现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结果:从这时候开始,后来的皇帝和统治阶层发现,通过强化神学可以进一步强化皇权和封建统治。

  因为在这套理论中,“皇权天授”,皇帝不是一般人,更像是老天爷在世俗的代言人。

  靠着这种理论,皇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国家。

  所以,从汉武帝时代开始,一直到刘秀建立东汉,这期间汉朝虽然经历了王莽篡汉以及东汉初年的混战,但整体来看,“君权天授”思想以及所谓的“谶纬之学”一直在不断发展。

  甚至到了刘秀称帝的时候,他都得声称自己是刘邦在天上认定的皇帝,才能名正言顺地称帝。

  因此,东汉开国之后,谶纬之学大行其道,神学体系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完善。

  就在这个背景下,王充出现了。在当时,王充就有着很高的评价。

  比如东汉的谢夷吾称赞王充的天才,认为他虽不及孟轲、孙卿、扬雄、司马迁,但也足以与他们媲美。虽然这句话把王充抬得有点高,但也足以证明他的才华。

  王充在《论衡》中首先否定了“天”的神秘性,他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气”组成的,气分为阴阳二气,气组成的万物自然是一种规律,具有必然性和自发性。

  上天是没有感官意识的,祈求上天,它又怎么能知道呢?他的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缘起自然论”。

  通过这种理论,王充系统地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存在,包括人的诞生以及世界的诞生。在他的理论中,人只是一种有智慧的物。

  王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即使在今天也让人感到震惊,你很难相信他是2000年前的人。例如,王充在《论衡》中说,人本质上与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区别。既然物没有不死不灭的,人又怎么可能修炼成神仙、长生不老呢?

  而且猪狗牛羊死了不会为鬼,为何单单人死了就能为鬼呢?王充在书中还大力驳斥“人死为鬼、有灵能害人”的谬论,这也是古人对鬼充满敬畏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鬼能害人。

  王充说,人睡着了,尽管躯体和精神都还在,但由于没有知觉,所以不能害人。那么人死了,精神和躯体都不在了,又怎能害人呢?王充的无神论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你是否觉得这些观点很熟悉?

  没错,到了近代,王充的很多思想都与现代科学理论重合。虽然王充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很多现代科学理论,比如物质的组成以及人的物质特性,确实与王充的理论相似。

第287章 史书无名的良将

  同时,王充还主张“今胜于古”,他认为古代所谓的圣贤其实没有书里说的那么厉害,后世的人虽然要借鉴前人的智慧,但未必就不能超过前人。

  然而,王充的这些思想在2000年前并不被主流认可。首先,皇帝不能接受他——皇帝是“天子”,是上天的儿子,如果按照王充的说法没有上天,那皇帝又置于何地呢?

  其次,那些文人士大夫阶层也不能接受王充,因为《论衡》中对孔子、孟子的怀疑,也是他们不能接受王充思想的原因之一。

  而平民百姓由于大多学识较低,更不可能理解王充这套“大逆不道”的理论。在他们看来,王充就是一个反叛者。

  事实上,2000年来,王充在社会主流思想中一直是一个反叛者的形象。直到清朝,人们还称王充为反叛者,对他不屑一顾。

  直到近代,一些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才意识到王充的价值,并且惊讶于一个2000年前的人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新国中成立后,随着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王充才逐渐被肯定。只是这个肯定来得太晚,等了2000年。

  总之,王充的无神论思想在古代虽然属于小众思想,但却依然产生了很大影响。

  至于为什么在后世王充的名气很小,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后来几乎所有封建王朝都需要宣传“君权天授”。如果大规模宣传王充的无神论,那么皇权的合法性就存在问题了。能

  够在近2000年前,在神学大行其道的年代,客观地去思考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很伟大的事情,宛如黑暗中的逆行者。

  而王充的这本《论衡》,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一口气看完平定安史之乱的悲情英雄#历史#小知识#唐朝#郭子仪】

  他是与郭子仪和李光弼齐名却被遗忘的凌烟阁功臣,他勇冠三军,安史之乱最终在他手中结束。他满门忠烈,家族中40多人为国捐躯,两个女儿为国和亲。

  他本是忠臣,却被逼造反,成为叛臣,下场悲惨。他就是悲情英雄仆固怀恩。在凌烟阁100多位功臣里,如果搞一个悲剧人物评选,仆固怀恩毫无疑问能排第一。

  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郭子仪和李光弼排在前两名,而第三名非仆固怀恩莫属。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记载,仆固怀恩常为先锋,攻城拔寨,勇冠三军。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怀恩家族中有46人为国殉难,两个女儿为国和亲,称得上是满门忠烈。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忠臣,日后却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一样,被逼上梁山,被迫造反。

  那么,历史上的仆固怀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从一个忠臣变成叛臣的呢?

  仆固怀恩出身铁勒族九大姓之一的仆固部,其祖上归降唐朝后,世代为唐朝把守西北边境。

  年轻时的仆固怀恩先后在大唐军界的两位大佬级人物——王忠嗣和安思顺麾下效力。凭借着出色的能力,他被两位大佬视为心腹,颇为欣赏。

  《旧唐书》评价他“善格斗,达诸蕃情,有统帅之才”,意思是说仆固怀恩能打,又熟悉少数民族风情,有统帅之才。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仆固怀恩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与郭子仪和李光弼一起站在了那个时代的舞台中心。

  安史之乱爆发之初,仆固怀恩正在郭子仪麾下。肃宗前往灵武登基时,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来到灵武,拥护肃宗。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肃宗是舍弃了父亲玄宗,身边只有大约2000兵马,等于是赤手空拳,所以军方的支持至关重要。也正因为如此,仆固怀恩有了拥立之功。

  小朝廷刚刚建立,铁勒部落的同罗族依附安禄山,充当叛军的急先锋,入侵朔方军(今宁夏灵武西南)。

  此时刚刚在灵武登基的肃宗处境危险。当时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玢率兵出战,却兵败而降,之后又趁机逃回。

  仆固怀恩为严明军纪,大义灭亲,将儿子斩首示众。此举令平叛将士士气大振,最终在仆固怀恩的指挥下,击败了叛军,解除了对灵武的威胁。

  这一战正是仆固怀恩的大义灭亲,稳定了军心,保护了唐朝新政府的安危,为之后大唐王朝展开反击奠定了基础。

  在之后的平叛之战中,仆固怀恩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在收复长安的香积寺之战中,叛军设下伏兵夹击唐军,被仆固怀恩识破。

  他率领回纥骑兵杀得叛军匹马不归,全歼叛军埋伏的精锐骑兵,使得唐军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优势,最终击败安史叛军的两大悍将安守忠和李归仁。

  原本仆固怀恩有机会生擒这两位悍将,但因广平王李豫的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可以说,香积寺之战唐军最终能够胜利,仆固怀恩功不可没。香积寺之战后,唐朝顺利收复长安,此战也成为了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后来,仆固怀恩作为副手跟随李光弼转战河北地区。史书称“仆固怀恩摧锋陷阵,公馆诸将”,意思是说仆固怀恩常常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功劳居于诸将之上。

  然而,他的另一个儿子仆固瑒作战勇猛,不输其父,军中人称“斗将”。

首节 上一节 236/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