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34节

  根据《旧唐书·刘世龙列传》记载,李渊刚入长安时,府库储备非常有限,甚至不足以用于赏赐功臣。由此可见,“府库至今未尽”这一说法并不成立。毕竟李渊时期储备就已经不够用,更别提李世民时期了。

  其次,关于“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之末年及天下荒馑,东西数百里,人至相食,而府库之物,无所用也”。这里的“末年”指的是隋文帝末年,而非隋朝末年。

  结合下文可知,隋炀帝之所以能够大兴土木、频繁征战,靠的正是隋文帝末年的富饶。然而,隋文帝时期的粮食储备并非为百姓准备的,而是用于保障特权阶级和军队的粮食供应。

  隋朝曾修建多个粮仓作为国家赋税的储备,但其主要用途一方面是保障特权阶级,另一方面是保障军队的粮食供应。

第283章 不为人知的开国谋士

  隋炀帝二征高丽时,主要以靠近河北的黎阳仓作为粮食供给地,这也充分展现了粮仓的战备作用。

  在大业十四年(618年),天下大旱,出现饥荒,隋文帝却下令不准赈灾,让百姓自己想办法。由此可见,隋朝的粮食储备并非为百姓准备,而是用于特权阶级和军事需求。

  此外,根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的粮食保存期为3~9年。因此,隋文帝留下的粮食最晚在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就必须全部替换,否则剩余的存粮将超出保存年限,无法食用。

  至此,“隋朝末年留存的粮食可供唐朝吃50年”的说法已被彻底推翻。

  那么,隋朝末年到底有没有留下粮食呢?首先,隋朝当时的粮食储备确实很多。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朝时期曾围绕长安、洛阳两座都城兴建大粮仓。

  隋文帝时代在魏州治理粮仓,在洛州设常平仓,在陕州设广通仓,化州设回洛仓等。

  到了隋炀帝时代,鉴于关中物资贫乏、漕运不畅,隋炀帝命宇文恺主持东都洛阳的营建工作,开凿大运河,并在洛阳周边修建了三座大型仓城:含嘉仓、洛口仓、回洛仓。

  其中,韩家仓的遗址于1971年被发现,仅160号窖就保存有约50万斤粮食。由此可见,当时隋朝的粮食储备制度非常完善。

  然而,即使粮食储备丰富,也架不住折腾。一方面,隋炀帝时期大兴土木,修建东都、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耗费了大量的钱粮,甚至不惜强制挪用百姓的隐藏储备。

  另一方面,隋末大乱时期,由于百姓普遍没有粮食吃,各割据势力起兵时,为了收买人心,往往会开仓放粮,这几乎成为当时的标准操作。

  其中,李密最为突出。他在攻陷洛阳的主要粮仓——兴洛仓和回洛仓后,决定开仓放粮,不论男女老幼,想拿多少拿多少,路上挤满了人。

  最终的结果是粮食大量浪费:许多人背不动粮食,就将其丢弃在路边,从郊外的粮仓到城门口,丢弃的大米铺满了道路,厚达数寸,吸引了大量流民前来。

  从郊外到城门口,路上的流民拖家带口,将近100万人,粮食被大量浪费,甚至因为没有瓦盆,只能用边金框淘米,大量粮食落入水中,使得洛水10里之内的河中都是大米,远远望去就像白色的沙滩。由此可见,隋朝末年的粮食储备在战乱中被大量浪费,早已“坐吃山空”。

  综上所述,“唐朝还在吃隋朝的粮食”这一说法,其实是对历史的错误解读。隋朝的开皇之治确实富裕,但到了隋炀帝后期,随着天下动乱,早已是“坐吃山空”。

  历史需要深入探寻,而对某些夸张观点的传播,恰恰是对历史事实的不尊重。

  【一口气看完被冤杀的大唐开国元勋,谋士刘文静。#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李世民麾下的顶级智囊,谋略远超房玄龄,堪称李唐第一谋士。他还是大唐开国的元老级功臣,手握两张免死金牌,却最终难逃一死。他就是被历史埋没的李唐开国元勋——刘文静。

  刘文静,字肇仁,自赵人,今陕西武功人。早年,他的父亲刘绍在隋朝战死沙场。

  隋朝追封刘绍为开府仪同三司,年幼的刘文静以“死难子”的身份承袭了父亲的爵位。然而,尽管他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家道却从此中落。成年后的刘文静文武双全,颇有谋略。

  在隋炀帝统治末期,他做到了晋阳县令。当时,他与晋阳行军司马裴寂关系非常好,堪称莫逆之交。

  然而,谁能想到,这对好友日后竟反目成仇,而刘文静也最终死在了自己好友的手上,令人唏嘘不已。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对于刘文静而言,他也渴望做出一番功业。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名望和能力都值得依靠的对象。

  不得不说,刘文静的识人之名在历史上一定能排到前列。

  他一眼就看中了当时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刘文静认为李渊出身显贵,且胸怀大志,便与其结交。

  此外,他对李渊次子李世民也非常赞赏,认为常被排挤的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其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汉高祖、光武帝一类的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天纵之才。

  但裴寂对此并不认同,相较之下,也能看出刘文静的识人之明。

  后来,刘文静因与瓦岗军首领李密有亲戚关系,被牵连入狱。也正是这次牢狱之灾,让他与李世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刘文静入狱后,李世民认为他可以共谋大事,便去狱中探望,并向他询问对时局的看法。

  这一场面有点像刘备三顾茅庐、问计天下的味道。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刘文静颇有试探的意味,对李世民说:“天下大乱,除非有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那样的才干,否则不能平定天下。”

  李世民则回答:“您怎么知道现在没有这种人?一般人看不出来罢了。”这话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味道。

  由此可见,李世民是一个富有野心和大志的人,其夺权之心绝非始于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所以,关于太子之位的兄弟相残,很大程度上是必然的。

  而说到刘文静的试探,其实也是为了全心结交李世民。刘文静深知李世民有谋反的打算,于是提出了著名的“狱中对策”。不少史学家认为,这份对策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

  之后,刘文静给李世民分析局势,说:“现在李密的瓦岗军正在围困洛阳,皇帝跑到江都去了,各路人马加起来多如牛毛,就差一个真命天子来驾驭了。

  现在躲避盗贼的太原百姓都入了晋阳城,我在此做了数年县令,一旦举起大旗号召,可得十万雄兵。眼下你父亲手里就有大兵数万,你们如能举旗,民众必响应。

  进取入关,号令天下,不到半年必成大业。”李世民听完后,更加坚定了反隋的决心。而这次牢房会晤之后,刘文静也成为了李世民的绝对心腹。

  公元617年,李渊与刘文静在晋阳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

  关于晋阳起义,根据《大唐起居注》和《两唐书》的记载,对于李渊和李世民谁是首谋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无论怎样,刘文静作为太原举兵预谋阶段的核心人物是毋庸置疑的。

  在李唐创业的过程中,刘文静作为元从功臣,身兼谋士、外交官、将领多个角色,可谓居功至伟。

  在举兵起事之前,李渊曾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当时隋炀帝虽然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但对他并不放心,所以派王威、高君雅二人作为副将监视他。而李渊想要起兵,首先就要铲除他们。于是,刘文静担负起了这个职责,设计处死了二人。

  此外,当时天下虽然群雄并起,但许多人并无大的志向,只图据地自保,或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一个明确的政治方向无疑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对此,刘文静把自己的狱中对策细化,制定了“进取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李渊根据这个战略,以入关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以开创基业、取代隋朝为目标,一步步按部就班地执行。

  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后,开设大将军府,刘文静担任大将军府司马,裴寂担任大将军府长史。

  刘文静敏锐地指出,李渊的军事行动虽然浩大,但北方的突厥却是心腹之患。因此,他主动请求前往突厥,为李渊解决这个麻烦。

  到达突厥之后,刘文静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始毕可汗与李渊合作。

  他既解决了李渊老巢晋阳的后顾之忧,又带回了2000匹战马和数百名突厥骑兵,可谓功德圆满。

  李渊围攻长安时,刘文静又担任将领的角色,负责防守隋朝大将屈突通。

  当时,刘文静认为潼关是战略要地,因此将大军转移到潼关以西,企图与隋军大将桑显和交战。刘文静率众顽强抵抗,随后乘敌军松懈之际,派遣大军绕道,直接击溃了隋军主力。

  屈突通见势不妙,准备逃奔洛阳,刘文静率军在后面彻夜追击,最后成功俘获屈突通,为唐军最终攻下长安立下汗马功劳。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接受杨恭仁的建议,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刘文静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他作为太原元谋功臣,还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免死”的特权,相当于获得两张免死金牌。

  然而,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刘文静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屡建军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他心中不平,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

  于是,昔日的好友也成为了仇人。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酒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着厅柱,声称要斩杀裴寂。

  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邪”之事,刘文静招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做法驱除妖孽。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发,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大理寺,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我有不满之心。”

  原本只是刘文静酒后发牢骚,萧瑀、李纲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为其求情。但裴寂却趁机进言,称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疑,阴险狡诈,其丑恶嘴脸已经显露。

  如今天下未定,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遗后患。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就这样,即使手握两张免死金牌,也作废了。

  由此也能看出皇权之下政治的残酷性。刘文静临行之时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时年52岁。

  刘文静被杀一案堪称唐初第一冤案。他一生为李唐开国立下赫赫战功,却因裴寂的嫉妒和李渊的猜忌而蒙冤受死。李世民登基后,不仅恢复了刘文静的官职,还让其子继承了爵位。这足以证明刘文静在李世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刘文静在唐朝开国过程中居功至伟,其贡献仅次于李世民。《新唐书》在开国功臣传记中,特意将刘文静排在裴寂之前。

  唐朝开国战争历时六年,刘文静仅用两年时间就立下卓越功勋,其能力堪称“天纵奇才”,丝毫不逊色于房玄龄等名臣。

  然而,他的突出才华与情商短板形成了鲜明对比,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李渊的赏罚不均和专宠裴寂是诱因,但刘文静性格轻躁、心胸狭窄也是其致命缺点。

  尽管如此,刘文静作为隋末唐初的杰出人物,他的功绩和悲剧都值得铭记。他不应被历史遗忘

  【一口气看完正史中的瓦岗十大名将#历史#小知识#瓦岗寨】

  瓦岗寨作为隋末最强的反贼势力,麾下豪杰辈出。在民间演义中,有贾家楼46友、五虎八彪13将等故事,其中“小孟尝”秦叔宝、“混世魔王”程咬金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在正史中,都有哪些出身瓦岗的名将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盘点瓦岗十大名将。

  第一位:传奇枭雄刘黑闼

  刘黑闼早年出身寒微,实际是个无赖。隋末天下大乱时,他先投奔瓦岗军,但未被李密重用。后来,他投奔好友窦建德,以骁勇多谋著称,人称“神勇将军”。窦建德败亡后,刘黑闼两度叛唐,自立为汉东王,率旧部恢复故土。他先后大败李神通,击败徐世勣,生擒薛万军兄弟,斩杀李道玄、罗士信,接连击败唐朝16位名将,威震天下,成为李唐最具威胁的对手。然而,随着唐朝的强势镇压,刘黑闼先败于李世民之手,后被李建成击败并斩杀。

第284章 唐中第一谋士

  第二位:大唐长城——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因功被赐姓李,改名李世勣。后来,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又改名李勣。他的三个名字恰好对应了他人生的三个阶段。

  李勣出身富豪之家,是《隋唐演义》中徐茂公的原型。他早年投奔瓦岗,以诱敌深入之策斩杀隋朝名将张须陀,声名大噪。

  后来,他随李密降唐,一生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

  他先后平定薛延陀、DTZ等,功勋卓著,被朝廷视为干城,与魏国公李靖并称。去世后,他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成为武庙十哲之一。

  第三位:张亮

  张亮出身贫贱,以种地为生,后来投奔瓦岗,起初并未得到重用。之后因告密之功,拜骠骑将军,隶属李季麾下,成为了李季的小弟。后来随李季归顺唐朝,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这被认为是一种“负心”的行为。

  不可否认,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虽然张亮一生没有什么大的战绩,甚至还多次临阵脱逃,但他依靠告密和运气两大“属性加成”,加上出色的情报工作能力,在唐朝混得风生水起。晚年因为大搞封建迷信,收养义子达500人,被人告发谋反,最终被斩首于西市。

  在最终的功臣排名中,张亮的位子不仅高于老上司李季,甚至力压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宝等猛将,位列凌烟阁第16位。

  第四位:门神秦琼

  秦琼,字叔宝,其在《隋唐演义》中人称“小孟尝”。正史之中,秦琼善用马槊,勇力绝伦,堪称当时的猛将。早年先后隶属白虎儿、张须陀、裴仁基麾下,后随裴仁基归降瓦岗。

  李密兵败后,秦琼遂投奔王世充,拜龙骧将军,但因不满王世充的猜忌,在两军对阵之时归降唐朝。

  之后,秦琼跟随李世民从征四方。美良川之战中,他曾上演“门神对决”,击败另一位猛将尉迟敬德。

  根据史书记载,每次交战敌方有武将叫阵,李世民就让秦琼前去对战,他经常单枪匹马就把敌将斩杀于万众之中。去世后,秦琼位列凌烟阁24功臣,与尉迟敬德被后世并尊为“门神”。

  第五位:胡将程咬金

  程咬金,原名程志杰,后改名程知节,是《隋唐演义》中被称为“混世魔王”的人物原型。他骁勇过人,善用马槊,投奔瓦岗后,成为李密手下的“四骠骑”之一,领8000骑兵。李密曾夸赞这8000人,抵得上百万大军。

  北邙山之战中,程咬金驰马救援,从万军之中救回裴仁基。李密兵败后,程咬金因受到王世充的猜忌,弃暗投明,效力唐朝。

  之后跟随李世民从征四方,先后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每逢出征,他常常举起先登,去世后位列凌烟阁24功臣。

  第六位:飞将单雄信

  单雄信在《隋唐演义》中人称“义薄云天小关羽”。正史之中,单雄信为人骁勇绝伦,善用马槊,是著名的飞将。

  他与秦琼、程咬金等人是同乡好友,视同生死,曾一起投奔瓦岗。李密兵败之后,单雄信投奔王世充,被封为大将军。

  在攻打洛阳时,单雄信曾纵马挺枪,险些擒杀李世民,但被李靖制止而退走。后来单雄信兵败被俘,李世民拒绝了他的求情,单雄信随后慷慨赴死。

  第七位:万人敌裴星衍

  裴星衍,出身隋末世家大族河东裴氏,是《隋唐演义》中裴元庆的人物原型。他骁勇善战,有“万人敌”之称。隋唐猛将虽多,但能真正称之为“万人敌”的却寥寥无几。

  裴星衍早年隶属隋朝名将张须陀麾下,之后先投瓦岗,后归王世充。因王世充猜忌,图谋政变被诛灭三族。裴星衍侥幸逃脱,日后成为大唐一代名将。

  第八位:少年猛将罗士信

  罗士信是《隋唐演义》中“冷面寒枪俏罗成”的原型。正史之中,罗士信与秦琼是老乡。他曾在张须陀麾下作战,异常勇猛,以打硬仗著称。

  张须陀阵亡后,罗士信随裴仁基归降瓦岗。李密兵败后,罗士信突围时受伤被俘,因不耻王世充,于是率部归唐。

  此后,罗士信先后在讨伐王世充、刘黑闼的战役中表现出色。明水之战时,罗士信寡不敌众,城破身亡,年仅23岁。李世民十分悲伤,以重金赎回尸体,将其葬于北邙山。

  第九位:低调勇将牛进达

  牛进达是《隋唐演义》中尤俊达的原型。正史之中,牛进达早年参加瓦岗起义,之后成为秦琼和程咬金的部下。李密兵败后,牛进达与秦琼、程咬金一同归降王世充,之后又归降李唐。

  牛进达在秦王府与程咬金、秦琼等人一起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将领。他在征讨吐蕃、平定高昌、抵御突厥、征讨高句丽等战役中战功赫赫。死后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其地位甚至高于薛仁贵。

  第十位:叛臣悍将王君廓

  王君廓在《隋唐演义》中被称为“大刀王君可”,是演绎与正史反差最大的人物。在《隋唐演义》中,他被塑造为类似关羽般的人物,但在正史中,他却是最卑鄙无耻的小人。

  王君廓早年聚众为盗,后来投奔瓦岗未受重用,归附唐朝后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大破突厥,屡立战功。李渊曾称赞他“以十三人破贼万,自古以少胜多无有也”。

  玄武门之变后,王君廓挑拨庐江王李瑗谋反,再将其诛杀,成为“平叛英雄”。然而,他后来骄纵不法,畏罪叛逃突厥,中途为人所杀。

首节 上一节 234/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