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26节

  所以,钩弋夫人怀胎14个月后生下刘弗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史书中夸大其词;二是汉武帝被戴了绿帽子。

  其二,汉武帝老年得子

  汉武帝62岁时生下刘弗陵。现代医学表明,在医学条件非常发达的今天,大多数男性性功能衰退的时间在50岁以后,基本在60岁左右会失去性功能。

  那么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人均寿命不到30岁,医学落后的情况下,汉武帝在60多岁还能让钩弋夫人怀孕,这确实不可思议。

  并且汉武帝共有6个儿子,汉昭帝作为小儿子,与他第5个哥哥昌邑王刘髆相差10多岁。

  如果说汉武帝的性功能没有消失,在既没有刻意避孕的理由,且那个年代又没有完善的避孕措施的情况下,那么刘髆和刘弗陵之间年龄差距如此之大,10多年间汉武帝却没有其他儿子,不禁让人奇怪。

  其三,汉昭帝哥哥的爆料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巡游途中病逝于五柞宫,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新帝即位后,赐给各国诸侯王玺书,通告先皇丧事及皇位更替。

  玺书抵达燕国,刘旦却觉得书简上的规格比以往要小,不肯哭丧,并对燕国的大臣们说:“这次的玺书规格比以前小,恐怕是长安发生了什么变故。”

  刘旦怀疑新帝即位是朝中大臣操纵的结果。于是,他暗地勾结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之孙刘泽等密谋造反。

  刘旦说:“从前吕后在位之时弄虚作假,把惠帝之子刘弘立为皇帝,诸侯王们侍奉了8年。

  后来吕太后驾崩,大臣们诛灭了吕氏各王,天下之人才知道刘弘不是孝惠帝的真儿子。我身为武帝的长子,反倒没能立为皇帝,我上书建议为父亲立庙也不被采纳。

  现在立的这个皇帝,我怀疑他不是刘家的人。”刘旦随即与刘泽等人谋划,声称昭帝不是武帝的儿子,而是奸佞之臣所立,号召天下人起来一致讨伐。

  虽然刘旦的爆料有为自己造反增加借口的嫌疑,但这件事却也是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的:汉昭帝在汉武帝驾崩时才七八岁,且有年长的儿子在外,又是死在巡游途中,而让大臣立幼子,难免让人生疑。

  对照秦始皇之死,同样是病死在巡游途中,赵高、李斯矫诏立幼子胡亥,扶苏被杀。如此一来,也能理解刘旦的疑虑。

  汉代以孝治国,那么刘旦究竟是为了谋得皇位而造谣父亲汉武帝,还是在当时已经发现了端倪才有此一说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历史总是这样有趣,史书中的只言片语背后却是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故事。那么,各位认为汉昭帝究竟是不是汉武帝的亲生儿子呢?

  【一口气看完有仇必报的异类,公羊学派#历史#小知识】

  他是儒家中的异类学派,因饱受诟病而逐渐被抛弃;他是中国人的复仇哲学。其所提倡的大复仇精神,充满了对不义的愤怒与热血抱负。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儒家中的一个特殊学派——公羊学派。

  公羊学派始于战国时的齐人公羊高,之后长期在公羊家族中传承。顾德明曾指出,公羊学派是儒家经学中专门研究和传承《春秋公羊传》的一个学派,属于今文经学内部最重要的分支学派之一。

  我们都知道,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董仲舒正是公羊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因此,这里所尊崇的“儒”,也特指公羊学派。

  公羊学派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大一统”,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脉络的延续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二是“大复仇主义”,这一思想在如今看来如同异类,但它恰恰代表了中国人血性的复仇哲学。

  孔子曾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主张,如果别人伤害了你,就应该予以反击;别人给你帮助,就应该予以回报。

  可见,孔子是反对所谓的“以德报怨”的道德绑架的。公羊学派继承了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提倡“大复仇主义”。那么,公羊学派的复仇思想为何能成为中国人的复仇哲学呢?

  其一,君父之仇必报

  中国人有几大恨,其中“杀父之仇”为首。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是中国人仇恨的最高级别,也是千百年来印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东西。

  而这一思想的来源正是公羊学派的大复仇主义。《公羊传》中说:“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这强调了国君和父亲之仇必报,是作为臣子和儿子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不仅如此,《公羊传》还提出了“仇者无视焉可以通”的原则,即任何时候都不能与仇人交往,表达了必须与仇人不共戴天的立场。

  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一夜白头。他最终历经千辛万苦,攻破楚国,鞭尸楚平王,报了父兄之仇。

  伍子胥的故事备受推崇,被称为“无双”。由此也能看出,中国人的血脉中一直有着对不义的愤怒和热血的复仇精神。公羊学派所阐发的“春秋大义”,也是古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

第271章 真正的帝王之学

  其二,百世犹可复仇

  对于复仇的时间,我们常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公羊学派则认为“虽百世可也”。春秋时期,齐襄公荒淫无道,与妹妹文姜私通,杀害了妹夫鲁桓公。

  但齐国先祖齐哀公也曾被其他国家的先祖陷害而死。过了90年后,秦襄公灭晋国,报了90年前的仇,这一行为被《公羊传》称为“大义”。

  汉武帝讨伐匈奴时,也曾引用“春秋大义”,下诏说:“高皇帝有白登之围,吕后有冒顿之辱。”意思是,为了报高祖白登之围和吕后被冒顿羞辱之仇,这是正义之举。历史中某些国家不仅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而且毫无歉意,因此复仇解恨,合乎大义。所以,虽百世犹可复仇。

  乍一听,“百世犹可复仇”似乎是对血腥仇杀的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推崇,但实质上,这是《公羊传》对正义和秩序的一种追求方式。

  其三,复仇不除害

  我们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那么公羊学派岂不是鼓励仇杀?其实并非如此。公羊学派对复仇有着严格限制和规范。

  首先,公羊学派强调复仇的正义性。《公羊传》中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有罪被杀,儿子报仇则会导致冤冤相报,没有尽头,是不被允许的。这就是坚持复仇必须以正义为前提。

  其次,如果侵略者以此为借口试图死灰复燃,则是不合法的。这与公羊学派对社会秩序的追求是一致的。《公羊传》还明确提出“复仇不除害”,即复仇的对象只能限于仇人本身,不能扩大报复对象,不能赶尽杀绝。复仇的主体也只能是被害者的儿子,朋友可以帮忙,但不能抢在复仇者前面。孔子也曾说:“不为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最后,《公羊传》尤为强调,实施这种复仇必须是在“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状态下,即社会秩序混乱、正义不能伸张时,才鼓励用极端手段讨回公道,给予有罪行的人应有的惩罚。但如果社会秩序正常,有天子在,则应遵循正当途径伸张正义,不得实施这种复仇行为。

  正是对复仇制定了种种规范,防范了复仇的扩大化和过度化。因此,公羊学派所提倡的复仇并不是极端,而是血性,这就是中国人讲究的“恩怨分明”。

  其四,臣可向君复仇

  《公羊传》复仇论中最为特异之处,就是主张臣可向君复仇。《公羊传》所主张的君臣关系其实是双向的,因为它秉持一种“君臣以义合”的观念。

  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导和企业喜欢以感恩论调打压员工,却又觉得员工没有良心。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臣关系以及领导和下属的关系,都是以义相结合的。既然能结成,当然也可以解除。如果君不义,君臣关系就解除了。

  臣子有仇怨,即可向君寻仇,这意味着赋予了臣子在某种情况下合法弑君的权利。

  如果君无罪而杀臣,那就是无道昏君,杀这样的无道昏君不仅不算弑君,甚至是为民除害。孟子也曾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放到现实中,如果公司伤害了员工,员工报复反击自然是合情合理的,不需要理会所谓的道德绑架。

  公羊学派的衰亡

  纵观公羊学派的发展,东汉灭亡以后,官僚阶级进一步固化,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此时,公羊学派所推崇的大复仇思想就显得比较碍眼了。当权者希望底层百姓能够恭顺地被统治,而公羊学派的思想则显得过于激进,难以被接受。

  因此,公羊学派逐渐被抛弃,转而推崇孔子原有的“仁”和“礼”,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来维护阶级统治。公羊学派自然就衰亡了,成为了异类。

  【一口气看完西汉最废物的将军李广利#历史#小知识#西汉】

  他是西汉最无能的将军,却被汉武帝委以重任;他还是叛国投敌的汉奸,使得汉军精锐损失惨重。

  他曾被视为卫青或霍去病的接班人,最终却沦为笑柄。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二世将军”李广利。

  说到李广利,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二世将军”,他用他的一生告诉了后世一个道理:扶不起的阿斗真的就是扶不上墙。

  李广利在汉武帝时代一度被当作卫青、霍去病的接班人来培养。他出身贫寒,家族背景并不显赫,这一点倒是和卫青或霍去病相似。

  不仅如此,李广利同样因为自己的妹妹李夫人有宠于汉武帝,才有了外戚身份。虽然李广利有着和卫青、霍去病一样的外戚背景,但他却是平庸无能之辈。

  历史上,李广利早期一直默默无名,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他干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汉武帝虽然称得上一代雄主,用人不拘一格,但晚年却十分昏庸糊涂。

  令人颇感诧异的是,汉武帝居然把远征大宛的任务交给了从未上过战场的李广利。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将,带领6000骑兵和好几万步兵,以这些兵力去攻伐大宛,准备夺取汗血宝马,因此称他为“贰师将军”。

  但从他的战绩和能力来看,成为“二货将军”似乎更为合适。

  在李广利的率领下,军队到达目的地时,几万士兵只剩下几千人,首战大败,死伤惨重。面对失败,李广利又将原因归结于饥饿与兵力不足,为自己辩解,请求班师回朝。

  汉武帝听到李广利战败且请求撤退的消息后,十分生气,派人快马传令李广利:“胆敢入玉门关者,杀无赦!”面对失利,大臣们力主放弃远征大宛,但汉武帝却死要面子,一意孤行。

  面对只有几十万人的大宛,汉武帝再次全国总动员,任用李广利出征。虽然第二次远征以汉军胜利告终,但却是惨胜,代价惊人。

  李广利纵容手下官吏虐待士兵,由于士兵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受到各级官吏的压榨迫害,即便不缺粮食,仍然导致数万人抛尸于野外。

  两次远征大宛,汉军死亡人数估计有10万人左右,绝大多数是非战斗性死亡。为此,李广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0万汉军的尸骨,铺就了李广利的锦绣前程。

  朝鲜之役,李广利虽有大功,却被诛杀。相比之下,卫青、霍去病有大功却被封侯,这种差别足见汉武帝任人唯亲,赏罚尺度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

  凯旋回国后,李广利不仅未受到汉武帝的批评,还被封为海西侯。尽管李广利的首战以失败告终,汉武帝对他仍抱有很大期望。

  在对匈奴的战斗中,汉武帝继续委以重任,但李广利的表现却是一次惨胜、一次无功、一次惨败,这战绩实在难以称得上名将。

  公元前99年,李广利领兵出酒泉进攻匈奴,斩杀匈奴俘虏万余,虽然看上去颇有收获,但汉军伤亡很大,死亡率高达10%至67%,基本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并且在此期间,李广利的军队被匈奴大军围困,差点无法逃脱。此战虽胜,也是惨胜。

  公元前97年,李广利率军出朔方再击匈奴,无功而返。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军出五原攻击匈奴。同年6月,李广利的妻儿因牵连进刘屈氂谋反案而遭逮捕囚禁。

  李广利以数万汉军的生命为赌注,盲目进军,试图侥幸取胜以赎罪,结果兵败。7万汉军精锐全军覆没,李广利最终向匈奴投降。

  李广利投降后,全家被杀。然而在他投降一年多后,李广利也被匈奴杀掉。

  纵观其一生,李广利是一个没有能力却凭借外戚身份阴差阳错被推上高位的人。他上位之后,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卷入宫廷斗争,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同为外戚,他与卫青、霍去病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称他为名将实在有愧。

  当然,真正要追究责任的话,虽然表面上是李广利才能平庸,但从根本上看,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用人不当,也是难辞其咎的。

  【一口气看完真正的帝王之术,道家黄老学派#历史#小知识#西汉】

  他是诸子百家中唯一能被称为“帝王之术”的学派,影响深远。

  他还是道家学派中两度兴盛的玄学,安邦定国。他兼容并包,开创“黄老独尊”压倒百家的盛况。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真正的帝王之术——黄老之学。

  说到黄老之学,这里的“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黄帝与老子并称,而他的父亲司马谈本人更是一位黄老之学的信奉者。

  在道家中,以黄老和老庄两派影响最大。黄老不同于老庄的避世逍遥,而是入世干政,追求经世致用。

  从最确切的史料来讲,最初的“道家”指的其实是先秦两汉盛行的黄老道派。老庄连用并不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而是始于百年后西汉前期成书的《淮南子》。

  到魏晋时期玄学兴盛,老庄一词才普遍流行。自古以来,只有黄老之学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帝王之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此乃人君南面之术也。”

  中国传统观念中,皇帝面南而坐,臣子面北称臣。所谓“人君南面之术”,就是道家学者从黄帝时代和老子道派传承下来的帝王修身治国术,也就是黄老学派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

  这种学问是大人物深入研究的东西,却从不轻易示人。

  黄老之学作为最具有齐国特色的政治理论,主张修身治国。在稷下学宫,黄老之学曾两度成为显学。

  战国中后期,它是田齐政权的官方学术;西汉初年,特别是文景时期,它一度成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西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凡是崇尚老庄和黄老之学的人,都可以称为道家。前期的法家和黄老学派有八分相似、二分相依,因此法家也被称为“黄老刑名之术”。

  统治阶层的法家人物颇多,学习黄老,如申不害、李斯、韩非等,都以其学规本于黄老。然而,黄老学派站在道家的立场,成为道家的主流,而后世的法家则更为极端、更为激进。

  黄老之学的兴盛,得益于田氏齐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使其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

  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齐而成立的新政权,它需要对其合法性进行辩护,以巩固统治地位。那么这种学说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呢?

  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田公子兰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因避乱从陈国逃到齐国的。因此,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中比尧舜、神农更早的黄帝。

  一方面,这是为了压倒儒家、墨家等学派;更重要的是,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这是经过一番苦心琢磨的。

  因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后裔,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找到了历史依据。

  齐国统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黄老道家思想治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之一。《陈侯因敦》记载齐威王要发扬他父亲桓公的光荣传统,以黄帝为祖宗。简单来说,这与后世王朝乱认祖宗的行为类似。

  对于黄老之学的发展,郭沫若曾总结说,黄老之学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于齐、昌盛于齐。

  黄老之学作为兴起于齐国的学派,因其有“治国理政”的知识,不仅成为稷下学宫的官学,更是成为当时的显学。当时,道家另一个圣人庄子还在宋国隐居,未曾出道。

第272章 汉武帝的绝代佳人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措施。

  从刘邦、吕后到汉文帝之妻、景帝之母窦太后,黄老之学达到顶峰。

  窦太后崇尚黄老之术,经历了文景两朝,当了文帝23年的皇后、景帝16年的皇太后、武帝6年的太皇太后,在朝中影响长达40多年。

首节 上一节 226/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