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第208节

  商朝人认为先祖死后就会化身成神,保佑商朝政权长治久安。

  此外,天地也是商朝人的重要祭祀对象,甲骨文中就有商朝人向天地祭祀以祈求丰收、祈求战事顺利的记录。在祭祀天地的过程中,他们有时也会祭祀祖先。

  需要祭祀的神灵众多,因祭祀而死的人也数不胜数。一个殷墟遗址就有2500多个祭祀坑,埋葬着14000多具人类骸骨。

  仅武丁时期祭祀人牲的数量就超过了9000,而当时的一个诸侯国平均才5000多人。商朝时期人祭盛极一时,那为什么商朝灭亡之后人祭就逐渐销声匿迹了呢?

  这还要归功于周朝的统治者周公旦。周公旦制定了周礼,推行礼制,开始宣扬“以德治天下”。他宣称一个王朝统治是否稳固和祭祀关系不大,反而和君主的德行息息相关。

  有德行的人哪怕不用人祭,上天也会庇佑他;反之,无才无德的人无论举行多少祭祀也不会得到上天的认可。

  周公旦还改进了祭祀方式,用牲畜作为祭品取代了人祭。此后,人祭就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坐怀不乱的“正经人”,一口气看懂他的一生,到底有多正经#历史#小知识#柳下惠】

  他被孔子称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称他为“百世之师”,还将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位大圣人。

  然而,他的职场生涯却充满波折。他四次担任士师,又四次被罢黜。而他的人生经历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便是“坐怀不乱”的故事。他就是春秋时期的贤人柳下惠。

  柳下惠,春秋时鲁国人,原名展获。因为他死后,亲友给他的谥号为“惠”,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柳下惠。

  柳下惠出身鲁国贵族,父亲是鲁大夫展无骇,家境殷实,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有地租收,所以基本上躺着实现了财富自由。不过,柳下惠可不是一个骄纵跋扈的官二代,而是一个正直明理的大好青年。

  某个寒冷的冬夜,夜宿于城门的柳下惠偶遇一名女子。因为实在怕她冻死,柳下惠就解开外衣将女子揽在怀里。

  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整夜,却相安无事。这就是后来流传千古的“坐怀不乱”的故事。也正是因为为人正直,柳下惠成为了鲁国掌管刑罚的士师。

  不过,因为他执法太过公正,严格遵循理智,显得不通人情,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但是,他又很有才华,所以被任用又被罢官,成了柳下惠仕途上的常规操作:28岁当法官,29岁罢官,34岁复用,36岁罢官,40岁三仕,41岁三黜。

  49岁时,柳下惠虽然总被罢官,但他本人却十分佛系。有人劝他跳槽去其他国家当官,柳下惠却说:

  “我做事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在哪里都会被罢免吧?但如果要事事卑躬屈膝,讨好权贵,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生我养我的鲁国呢?”于是坚持留在了鲁国。

  59岁时,朝廷想要委派他当官,他干脆不干了。公元前655年,鲁僖公即位后又想启用柳下惠。当时鲁国王室已经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

  掌管刑狱的长官臧文仲很了解柳下惠,知道他太过刚正不徇私情,所以不同意启用他,僖公只好作罢。

  后来,连孔子都因此在《论语》里为柳下惠鸣不平,说臧文仲是一个“窃位者”。他明知道柳下惠具有潜能,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并夸奖柳下惠是“被遗漏的贤人”。

  但臧文仲和柳下惠结下梁子,其实是因为一只鸟。公元前661年,鲁国的国都东门飞来一只海鸟,名为爰居,已经停留了两天之久,这引起了臧文仲的注意。

  对于鲁人而言,鲁国国境东临东海,隔着面积不小的莒国,海鸟的到来显然算是一种奇观。于是臧文仲命令国人祭祀它,

  但柳下惠却说:“臧文仲简直胡来!祭祀应该针对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随随便便祭祀一只鸟,既不仁德又不明智。”

  正是因为这种耿直,柳下惠只能成为一名被遗忘的隐士。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柳下惠却成为了鲁国的金字招牌。

  公元前646年,齐国为了索取鲁国的郜鼎,企图攻打鲁国。鲁僖公不想挨打,又舍不得自己的郜鼎,于是就把一只假鼎送到齐国。

  但鲁僖公的把戏没有骗过齐侯,齐侯把假鼎退了回来,并派人告诉鲁僖公说:“如果柳下惠说这是郜鼎,我愿意接受。”

  鲁僖公向柳下惠求助,柳下惠却爱惜自己的信誉,不愿意帮鲁僖公说谎。最终鲁僖公只好把真的郜鼎送到了齐国。

  到了公元前634年,齐孝公继位后又想攻打鲁国。鲁僖公派柳下惠的弟弟展喜去慰劳齐军,以便迎战。展喜来请教哥哥,柳下惠就教授他劝退齐军的办法,让他去见齐孝公。

  见到齐孝公后,展喜按照柳下惠教的说:“小人才会害怕,君子是不会害怕的。”之后还说:“从前鲁国的始祖和齐国的始祖团结一致,辅佐周成王还订立盟约,齐鲁祖祖辈辈不互相侵犯。

  而齐孝公即位才9年就攻打鲁国,违背了太公的意愿。”这样,展喜立马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自觉理亏的齐孝公还未入鲁国境内,就班师回朝了。

  公元前621年,柳下惠逝世,享年百岁。

  后人依旧为他的德行点赞。齐国攻打鲁国时,经过柳下惠之墓,齐王特意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墓地砍柴者,杀无赦。

  孟子也对柳下惠非常推崇,他将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位大圣人。而柳下惠堪称百世之师。

  【一口气看懂三家分晋#历史#小知识#三家分晋】

  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实力天花板,北可抗击秦国,南可大败楚国。然而,这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国家却被国内的几个卿大夫瓜分殆尽。

  甚至还有人说,被瓜分的是晋国,但毁掉的却是周朝800年的根基。今天咱们就一起看看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

  公元前678年,晋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晋侯缗和同为晋王室的曲沃武公展开了内斗。

  曲沃武公击败了晋侯缗,用抢来的珍宝财物贿赂了周天子,让周天子任命他为新一任晋国国君,史称“曲沃代翼”。曲沃武公也摇身一变成了晋武公。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他的儿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为防止“曲沃代翼”再度上演,晋献公除掉了很大一部分晋国王室成员。

  随后,为争霸图强,他又下令除了继承人之外,国君的其他儿子不得参与朝政,朝政应交给有才能的异姓卿大夫。

  这项命令让晋国政坛为之一新,从任人唯亲到任人唯贤,晋国引得无数人才前赴后继。晋献公的这一政策也为后来的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基础。

  然而,它也导致了国君在朝中没有血亲帮助,大权旁落,卿大夫逐渐做大,掌握了晋国实权。

  到了公元前489年,晋国已经成了韩、赵、魏、智四家大夫的天下,其中智氏最为强大。为进一步掌权,智氏大夫智伯派使者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

  原本三家大夫都不同意,他们担心失去土地后自身的实力会大幅下降。

  然而不久后,实力最弱的韩氏大夫韩康子率先妥协了,随后魏氏大夫魏桓子也献出了土地。此时就只剩下赵氏没有表态。无论智伯怎么逼迫,赵氏都不松口。

  公元前455年,智伯以赵氏拒绝献地为借口,率领韩、魏两家联军一起攻打赵氏。赵氏兵强马壮,他们的掌权人赵襄子也不是吃素的。

请一天假,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245章 从养马到一统天下

  面对智伯大军压境,他选择回到易守难攻的晋阳,打持久战。因为战场在晋阳,所以这场战争又被称为“晋阳之战”。

  凭着先进的守城器械以及弓箭,赵襄子死守了两年,双方兵马相持不下。就在这时,智伯想出了一个攻克晋阳的办法。

  他下令把晋阳城东北边的晋水引到城下,淹没晋阳。然而,哪怕河水泛滥,百姓不得不跑到屋顶上避难,赵襄子也没举起白旗。

  就在智伯占据上风,晋阳城即将被攻破的时候,智伯却一句话自毁长城。公元前453年,他在和韩、赵两家大夫查看水势时脱口而出:“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大意就是“我今天才知道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到这句话后,桓子(韩康子)和康子(魏桓子)心里打鼓。

  《资治通鉴》记载,魏桓子用手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回踩了一下魏桓子。他们两人都明白,晋水可以倒灌晋阳城,那汾水也可以倒灌魏都安邑,漳水也可以淹没韩都平阳。

  智伯的一句话让韩、魏两国大夫心里打鼓,于是在赵襄子派人来策反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改换门庭,站在了赵氏的一边。

  拉拢好盟友后,赵襄子就派人趁夜改变水流方向,让原本流向晋阳城的水倒灌,淹没智伯军营。

  突如其来的大水打的就是措手不及,智伯半夜醒来正令人处理。韩、赵、魏三家的士兵突然驾船冲杀而来,致使智伯兵马死伤无数,就连智伯瑶也葬身于这场战争中。

  为永绝后患,晋阳之战后,韩、赵、魏三家联手攻打智伯的封邑,智氏覆灭,他们的土地也被三家吞噬殆尽。

  公元前434年,晋国君主晋哀公继位后,韩、赵、魏三家大夫又一次看到了机会,他们趁机瓜分了晋国剩余的土地,只给继任的晋幽公留下了绛和曲沃两城,晋国至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又废掉了晋国最后一位君主晋静公,将晋国剩余土地瓜分殆尽。自此,晋国彻底宣告灭亡。

  有人说,三家分晋的直接受害者虽然是晋国,但实际上他们损毁的却是周朝的根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一方面,晋国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它东迁至齐国,西挡住秦国,截断了他们出函谷关、染指中原的道路,南防荆楚,北距戎狄,为周朝挡住了大部分威胁。

  如果晋国不亡,周朝可能没那么快走向覆灭。另一方面,周天子分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无疑是破坏了周朝的礼法制度。

  这次分封告诉了世人,臣子架空国君、瓜分诸侯国是被允许的。那诸侯国架空天子、覆灭周朝,晋国的覆灭打开了诸侯争霸的新开关,随着韩、赵、魏三国登上争霸赛场,战国的故事也拉开了序幕。

  【一张图看懂秦朝的历史#历史#小知识#秦朝#嬴政】

  秦朝国祚短短14年,占中国历史不到1%,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从为周王室养马到成为边陲小国,再到横扫六国,推翻周朝统治,天下将近700年的时间里,行人奋六世之余烈,然而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后,秦朝却只延续了14年,就迎来了二世而亡的宿命。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公元前897年至公元前207年之间大秦的兴衰之路。

  公元前897年,西周第8位君主周孝王姬辟方登上了天子之位,当时的周朝正处于犬戎的威胁之下。

  为制衡犬戎,周孝王决定优化战略装备,他找来了专业的人才非子,让他负责养马。公元前896年,非子养马有功,被封在了秦地,自此秦国建立。非子也成了秦国第一位封君秦非子。

  公元前828年,周宣王继位,他任命秦非子的孙子秦仲为大夫,让他前去讨伐西戎。在讨伐西戎的过程中,秦仲战败身死。

  他死后,他的长子继位,是为秦庄公。父亲虽然死了,但讨伐西戎的必做任务却不能荒废。公元前821年,在周宣王的支持下,秦庄公成功击败了西戎,还从西戎手中抢回了犬丘这块土地。

  心腹大患被解决了,周宣王喜不自胜,他直接把犬丘赐给了秦庄公,还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经过上百年的艰苦经营,秦人终于在汧水地区扎根,积攒下了一定的实力。

  公元前771年,他们迎来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这一年犬戎攻打西周,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身故,西周也宣告灭亡。

  为抗击犬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召集诸侯,秦襄公接到号令后,立刻率兵支援。他和赶来勤王的诸侯们共同击退了犬戎。

  随后,周平王正式册封秦襄公为诸侯,还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了秦国,与此同时,周平王还许诺如果秦国能击败犬戎,夺回周朝被侵占的土地,那这些土地就归秦国所有。

  凭借周平王的许诺,秦国开始在边境稳扎稳打,兢兢业业地和犬戎抢地盘。经过了数代秦军的努力,他们终于荡平戎狄,击败归戎部,征服彭戏戎,把秦国的版图推进到了关中地区的中端。

  公元前660年,秦穆公继位,此时的东周已经衰落,各个诸侯国不再受周天子的管控,纷纷走上了争霸之路,秦国也是其中之一。

  萌生了争霸想法后,秦穆公不愿再止步于西陲,他想要东进染指中原,不过当时晋国刚好挡在秦国的东方,秦要东进就必须突破他们的封锁。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和晋文公都病逝了,秦穆公认为这是偷袭郑国的天赐良机。他派兵东出崤山行军,没想到秦军的踪迹还是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

  弦高一边派人通知郑国,一边假称自己是郑国的使者前来犒赏秦军。

  秦军将领见此知道偷袭的计划已经败露,郑国也有所防备,只能退兵回国。没想到回国途中秦军又在崤山地区中了晋军的埋伏,崤之战中秦军全军覆没,连主帅都被晋国俘虏了。

  崤之战失利后,不甘心的秦穆公又先后发动了彭衙之战、王官之战,但在这两场战役中,秦军依旧没讨到什么便宜。至此,秦穆公只能放弃东进,转而打起了西戎的主意。

  转变战略后,一个人才引起了秦穆公的注意,他名叫由余,此人不但谋无遗策,还跑遍了西戎的每一个地方,对西戎了如指掌。

  秦穆公略施反间计,挖了戎王的墙角,把由余敲到自己的手下做官。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的计策攻打西戎,直接拿下了12个戎国,至此秦国疆域扩大了千里,秦穆公称霸西戎,就连周天子都派使臣向秦穆公祝贺。

  实现报复后,秦穆公很快就撒手人寰了,接下来的几任秦君都奉行联楚攻晋的政策,直到公元前573年景公即位,在晋悼公的治理下,晋国扶摇直上,一日千里,秦国也没了和晋国分庭抗礼的实力。公元前546年,晋楚弭兵之会后,秦国也转变,与晋国重修旧好。

  公元前506年,楚国都城被吴国攻破,眼看要失去一个盟友,秦国派兵援救楚国,还帮他们击退了吴国,楚国这才免于灭国。

  公元前453年,晋国也出现了危机,韩、赵、魏三家大夫架空了晋国国君,自己掌握了权柄,他们虽无诸侯之名,却已经有了诸侯之实。

  公元前422年,卫国逐渐走向强大,随后他们又拜吴起为将,让吴起攻下了秦国河西地区。

  公元前389年,为夺回河西,秦国发兵50万,与魏国决一死战,史称阴晋之战,没想到这场战争中吴起仅率5万魏军就打了秦军落花流水,这让秦国沦为笑柄的同时,也让他们萌生了富国强兵的想法。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开始变法,他们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开始推行军功爵制,上阵杀敌,立下军功就能受封爵位,这让秦国的战斗力一再提高。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居三国,后来又大败义渠,蚕食三晋,席卷荆楚,成为不可小觑的强国。秦国的强大也给了秦武王挑战天子权威的底气。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前去洛阳朝见周天子,在见到周王室的九鼎之后,秦武王起了举鼎的心思,然而他高估了自己,在举鼎的过程中折断了腿骨,年纪轻轻就气绝身亡。

  国不可一日无君,秦武王身故后,秦国的大臣们拥立芈八子的儿子,齐武王的异母弟弟嬴稷登上王位,是为秦昭襄王,芈八子也一跃成了秦国太后,随后芈太后与义渠王私通生下了两个儿子。

  但也是她诱杀义渠王,给秦国攻灭义渠提供时机。

  公元前272年,义渠被秦所灭,但秦王犹不满足,他又任命白起为将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坑杀了赵军40万降卒,至此六国的实力已难以和秦国匹敌。

  公元前247年,嬴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他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

  天下一统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越了三皇五帝,于是就在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了一个字,称为“皇帝”。

  而嬴政本人也成了秦始皇。为方便治理,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此外,他还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

  做完这些后,秦始皇又开始升级作战装备,修长城。修建长城虽然有利于防范匈奴,但却劳民伤财,这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除长城之外,秦国的百姓还要修建驰道、阿房宫、秦始皇陵,服兵役,这些都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为秦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紧随其后。

  因国内起义频繁,二世开始对赵高表现出不满,两年后赵高为保住权柄先下手为强,杀死了秦二世,扶持子婴上位,然而子婴上位后马上就除掉了国之蛀虫赵高,但此时秦朝的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了

首节 上一节 208/2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