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梁山烧了他们在李保正那的佃户文契,
但在官府眼里,他们这些人却永远都是无田的佃户!
而从梁山士卒那,西溪村乡民却得知,
只要是梁山上的民户,每户都能分到十到二十亩田地!
这也是他们肯放下一切,愿意上梁山的原因!
因为对在田地里刨食得庄稼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拥有自己的田地更有诱惑力了!
整个西溪村,一百二十多户,四百多人口,大多都愿上梁山,
而那些黄安麾下的济州厢军士卒,
虽因奸淫掳掠被处置了近百人,但依旧还剩下了九百多,
赵渊自然不可能将这些人放回,让他们再来攻打梁山,
便先将其全都押回了梁山,等回去了再处置。
这次出兵,虽然击败了黄安,
但对梁山来说,真正赚了得,也就只有那五六百匹军马以及晁盖那四万贯钱财了。
黄安虽在西溪村搜刮了不少东西,但那些都是西溪村乡民的血汗,赵渊自然不会扣下,早已全都物归原主了。
...
因为西溪村良田的人情,
晁盖和吴用不得不亲自来送赵渊离开,
目睹着远去得梁山军马,吴用叹了口气,感叹道:“梁山之兴旺,已是注定的了,也不知道对东溪村,究竟是福是祸!”
上了梁山,就能分到属于自己田地之事,
已经经过西溪村乡民之口传开了,
虽然一户十到二十亩地,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但谁让大部分佃户,哪怕是辛劳一年,也连肚子都不能填饱呢。
莫说是吴用,便是晁盖也能想象得到,
以后这郓州、济州两地,那些被地主压榨欺凌,走投无路地佃户,只怕都要投向这梁山!
只是这事,也不是他们两人该操心的,
两人叹息了一会,便迫不及待去西溪村看那李保正家的三千亩良田。
另外两人,朱仝和雷横已经先一步返回郓城向时县令禀报黄安之事了,
那时文彬在听到黄安全军覆没,就连自己也被梁山砍了脑袋后,整个人顿时呆若木鸡。
济州府虽然还驻扎着四个指挥的禁军,但那是朝廷的兵马,济州知州轻易不能调动的。
而不用这些禁军,整个济州,已再无厢军,可以对抗梁山了。
望着跪在下面请罪的朱仝和雷横,
时文彬意兴阑珊得摆了摆手,
“起来吧,那黄安连自己的命都送了,这事又岂能怪你们!”
“只是这郓城,以后却要难过了!那梁山贼寇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来攻城占地了!”.
第一百四十七章 麦种与珍珠养殖
其实时文彬是白担心了,
因为此时梁山上的赵渊,早已忙得脚不沾地,哪还有功夫去理会郓城。
带着西溪村乡民和厢军俘虏上山后,.
前者立刻分类户别,登记造册,
当兵的当兵,做工匠的做工匠,剩下的也都是能分到田地的民户。
后者虽然没有那些被处死的罪大恶极,但在西溪村也难免干过抢人钱财米粮之事,
赵渊便干脆罚他们先给梁山当苦力,干满一年后,
才能和普通民众有一样的待遇。
这次梁山为西溪村主持公道,杀了州府团练一事,已彻底在山东之地传开,
除了不断有过不下去的佃户上山投靠外,
也有那冤屈不得申诉得乡民,壮着胆子,跑到水泊,恳请梁山帮他们主持公道!
赵渊正愁山上人口越来越多,钱粮不够呢,自然不会拒绝,
前后几次下山,在帮助乡民佃户主持公道的同时,
不仅打响了梁山“替天行道,诛恶绅,惩恶吏”的名号,
也从那些地主士绅身上,搜刮到了大量的钱财和粮米。
短短两月间,梁山兵马下山六次,
前两次赵渊还亲自出马,后面四次,
则由其他将领出面,带上裴宣,
有样学样地给百姓做主申冤,
不仅壮大了梁山的声名,也弄到了近十万贯得钱财,五万多石的粮食!
...
这日,汴祥刚出兵回来,便要去寻赵渊汇报收获,
一问扈三娘,才知赵渊又去了那小黄山。
“也不知哥哥如何想的,那一亩大的田地,有什么宝贵的!非要恨不得天天去看才好!”
汴祥叹了口气,扈三娘却是摇头道,
“哥哥不是说了嘛,那亩地里种的不是一般的麦种,据说光那一亩地,就能产一千多斤得粮食呢!”
“一亩地一千多斤的产量,俺看哥哥准是上了哪个骗子的当了!”汴祥摇头说道。
他自己就是庄家出身,对田地里的收获到底该有多少,自然也是一清二楚。
上等的良田,上好的麦种,亩产能有两石,也就是两百四十斤,就已经算是高产了!
怎么可能会有亩产上千斤这种事!
想到这,汴祥忍不住说道:“早知道,那麦种播下去的时候,俺就该给他刨了,也免得哥哥现在还要日夜为那田地操心!”
“说归说,你可莫作蠢事!”
扈三娘警告道:“那块地可是哥哥的宝贝,我的守备营还专门留了两队兵士在那日夜守护的!”
两人说话间,已是来到了小黄山,
这里有一小片谷地,如今算是梁山的禁地,除了头领外,其他民众都不能轻易靠近,
而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这片谷地里那新开垦出的一亩良田。
赵渊此时就站在田埂上,一脸欢喜地看着田地里的麦苗。
这地里的麦种,是他专门从系统那兑换的。
按系统的介绍,是能亩产一千六百斤得高产品种!
但因此时的农业水平与后世无法相比,
赵渊也不指望最后的产量能和系统介绍的一样,
只要有一半,能亩产个一千多斤,
他就心满意足了。
“哥哥,汴祥兄弟回来了!”
扈三娘通报了一声,
赵渊这才回过神,走回田边,望着汴祥笑道,
“看兄弟这满脸的喜气,此次下山,肯定又是收获颇丰了?”
“哥哥猜的不错,”
汴祥喜滋滋得说道:“那谋财害命得张员外按照裴孔目的判决,被俺直接砍了脑袋,从他家里,足足搜出了两万石得粮食,还有上万贯的钱财!”
“如今这些钱粮都堆在水泊岸边,只等着阮家兄弟拿船运回山寨!”
“给百姓的那份留了吗?”赵渊问道。
“哥哥放心,这种事俺可不会忘,”
汴祥赶忙说道:“还是按老规矩,每人留了两石粮食,两贯铜钱。”
“对了,哥哥,阮家兄弟这些天忙活什么呢?怎么经常不见人影?”
汴祥纳闷道:“以往俺们下山回来,他们都是早早就把船只驶到湖岸等候,今天没见着他们,俺还以为是山寨里出了什么事呢!”
“阮家兄弟也有他们要忙的事,等以后你就知道,”
赵渊微微一笑,
这梁山方圆八百里水泊,自然也不能浪费,
他从系统那兑换了一种养殖珍珠之法,前两天刚交给阮家三兄弟,
三人最近正忙着选蚌蛤的养殖地址呢。
提到这珍珠养殖,还有一番趣事,
原来赵渊见小黄山上这一亩的麦种在梁山上引起了诸多议论,很多人都不信能有亩产千斤之事!
所以在兑换到珍珠养殖之法,将它交给阮家三兄弟时,
赵渊还颇费了一番口舌,让三兄弟不管信不信,都要照着养殖方法上的操作去做!
他是担心阮家三兄弟不信珍珠养殖这回事,从而在日常养殖中懈怠,
却不想阮家兄弟听了后,脸上却只有惊喜,
不仅没有不信赵渊说的,反而迫不及待地让他赶紧教授那珍珠养殖之法。
赵渊纳闷之下,赶忙询问,
这才知道,原来此时的北宋,竟然已经有珍珠养殖技术了!
三四十年前,在庞元英所著的《文昌杂录》中,便详细记载了人工育珠的始创者和方法,
“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经两秋,即成真珠矣!”
庞元英,便是庞籍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