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漫威后,我成为了好莱坞之王 第218节

而且很多家庭,其实并非是只买一个,周边一买,往往都是一次买几个,因此其实也没想象中那么多。

当然,这是凯文在得了便宜卖乖。

这个周边销量,放在其他的任何一家电影公司内,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听完了这些数据的汇报,凯文正色道:

“好了,接下来你安排霍格沃兹主题公园开始开业吧,还有,别忘记请哈利·波特的小演员们去热场。”

哈利·波特三人组,现在论起来名气,知名度,完全不下于一些二三线明星,甚至紧逼一线明星。

当然,童星的待遇其实是比不上正常的这些明星的,知名度和待遇,其实是两码子事。

明星的待遇,是和他们的影响力挂钩的,再简单说一点,就是代言。

一个明星,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带动品牌、塑造品牌,根据他的这些影响力,这才拥有这种待遇。

当然,这是这个时代的答案,等到了流量时代,明星们又变成另外一种玩法了。

那个时候,就是凭借着背后的资本的运作了,而不是各凭作品说话。

“好,我马上去安排。”

道森汇报完工作,继续接着工作去了。

另一边,凯文则是开始琢磨起速度与激情的事情来。

算算时间,他其实已经休息了有半年之久了,这么长的时间休息,让他整个人都有点不习惯了。

这还是他第一次休息这么久。

不过,终究是他的积累,已经到了如今这个地步。

他不需要和刚刚成名的事情一样那么的拼了,现在只要按照他的计划,按部就班的走着,他就已经走在成功的路上。

···

“哈利·波特,一个横跨全年龄段的成人童话。”

“大家都知道,我作为影评人的同时,还是史蒂夫·凯文导演的忠实粉丝,我一向是从非常客观的角度上来评判史蒂夫·凯文导演的电影的。”

“当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么多无脑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的影评的时候,我的内心告诉我,我应该站出来说点什么。”

“首先,这些人批评哈利·波特最严重的一点,就是这个故事过于童话,压根就不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对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意见。”

“所谓的童话,是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梦想过的故事。”

“谁的儿时,没有幻想过自己翱翔在天空之中,如同小飞侠彼得·潘一样自由飞行,没有幻想过和一条美人鱼交朋友呢?”

“这些人,一开始,就直接将成年人排除在这部电影的观众之外。”

“斥责史蒂夫·凯文导演的这部电影,是拍给小孩子看的,在这里,我只想说,我作为一个影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我喜欢看,我爱看。”

第288章 舆论逆转

“我有梦想,我的梦想,不是你们这些黑子影评人能够抹灭的。”

“····”

熟悉的口吻,让很多喜欢看影评的人一看就认出来,这是出了名的史蒂夫·凯文的忠实簇拥者,知名影评人维克的作品。

虽然维克在影评人圈子里,早就已经臭名昭著了,但是其实在观众们的眼中,他还是一个很有份量的影评人的。

他的这篇影评,瞬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一时之间,将所在报社的报纸销量,又提高了几千份。

当然,这其实只是哈利·波特的局势,在报纸上的反馈。

具体情况,其实就是哈利·波特掀起了一股魔法的浪潮,让无数人主动开始关注起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来。

得益于凯文之前所操作的无数宣传的反馈,哈利波特这部电影从演员,到剧情,其实早就成为了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及人物。

这种感觉,用最好理解的话来说,就像西游记第一次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感觉是一样的。

只不过西游记这个IP,比哈利·波特流传更广,知名度更高而已。

从一开始,观众们就对它充满了期待。

但是一开始,各种差评左右了他们的思想。

在这个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大多数人都被媒体左右着思想,舆论上对哈利·波特一致恶评,让他们也开始对哈利·波特产生了不好的想法。

而凯文培养的这一些影评人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评论不要形成一边倒的局面,从而让观众们不至于偏听偏信,而是自己走进电影院,来甄别电影的好坏。

在这些舆论大战的同时,无数家庭,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之下,纷纷走进了电影院,看起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题材也是占了便宜,真人魔幻片,主题是友情,这在圣诞档这个时间,加上电影院的排片。

简直是无数观众们唯一的选择。

同时,舆论的战争,其实也不全是坏事,它会将一些本来没有意愿的观众,也都吸引到电影院之中。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

次日票房同样出炉了。

各大媒体,纷纷开始就哈利·波特的票房消息开始报导,负面言论开始大幅度减少。

在美国,电影的票房高,同时只要不是那种欺骗观众进入电影院的电影,口碑还算正常,其实大众的容忍度还是很高的。

说的直白一点,票房高,就代表它肯定有可取之处,大众的眼睛某些时候还是明亮的。

同时,那种依靠营销,欺骗观众进入电影院的电影,往往也会受到反噬。

其中有一部名为女巫布莱尔的纪录片式电影,依靠着营销,足足斩获了一亿多美元的票房。

作为反噬,该片的两位导演,在好莱坞的导演之路算是就此断绝。

钱却也没赚到多少,大头都被电影公司赚去了。

事实也应该如此,依靠营销获得高额票房,其实本来就是电影公司的本事,导演还是要从电影本身的质量来说话。

【史蒂夫·凯文导演的又一部票房大卖的作品,依然记得哈利·波特这部小说,一年多以前畅销的模样,当它出现在小说市场的时候,震撼了美国出版市场,也震撼的了观众们,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中,卖出了上百万册的图书···】

这典型的就是晨曦公司的水军,通过回顾哈利·波特的出名之路,试图唤醒观众对于哈利·波特的记忆。

通过一年多,大几千万美元的营销费用,凯文成功的将哈利·波特变成了美国的一大经典IP。

同时,凯文也没停止对哈利·波特的营销。

一个能够一直存在于人们记忆之中的大IP,也是需要人维护的,时不时的在各种媒体上传播一下关于哈利·波特的剧情啊,卖点之类的。

让这个IP一直存在在群众的眼中,这就是晨曦电影公司的营销部门所要做的事情。

一个好的IP的存在,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然,其他的电影公司,不可能像史蒂夫·凯文这样自信。

因此,他们往往不敢在某一个IP上投入这么多。

只有史蒂夫·凯文,因此提前知道哈利·波特未来的成就,这才敢这么做,不计成本的投入,这才换来了如此回报。

【顶级的商业大片导演,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好导演,我眼中的史蒂夫·凯文······】

这是在贬低史蒂夫·凯文,抬高专门拍那些小众艺术类电影的导演,获取黑流量的影评人,以及媒体。

对于这些事情,凯文早就司空见惯了,就好像他前世创作小说的时候,读者有鼓励的,也有狂喷的,他也不喜欢删评,就当没看见,心理早就锻炼的无比强大了。

当然,也有心理脆弱的作者,和凯文吐槽,狂喷读者····

·····

在公司内,看着舆论的逆转,凯文的心情丝毫没有波动。

哈利·波特这种典型的商业化影片,其实是相对比较好复制的,它的成功也是可以预见的。

比较有难度,比较冒险的,反而是凯文对于黑客帝国的改编,在凯文的手中,黑客帝国没有那么多暗指隐喻,而是相对直白一点,

那种情况下,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凯文心里也没底。

“凯文,今天的数据也出来了。”

道森将目标送到凯文的手上,转身离去,他还要忙活和院线方进行第二阶段的谈判。

前面提到过,一部电影的票房分成是会随着上映而逐渐降低的,但是如果电影真的大卖了,出品方的电影公司,也是具备着和院线方协商的条件的。

哈利·波特,这明摆着是大卖的数据,他能够借着这个数据,让院线方让出更多的分成比例,又或者给予一些免费的支持。

比如在电影院的售票处,摆上哈利·波特的宣传海报,又或者保持高排片等等方面的利益。

第289章 速度与激情的内置招商

凯文拿起数据看了起来。

在首日七千六百万的成绩下,次日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同样也取得了六千五百万美元的好成绩。

虽然跌幅不小,不过得益于首日票房的数据实在是太高了,就算是跌的厉害,也依然有六千多万美元的票房成绩。

凯文依稀记得,哈利·波特,原本的北美票房似乎是三亿美元,在通过了他更进一步的高强度营销之后,凯文觉的,只要哈利·波特,能够取得北美票房四亿美元的成绩,就算是他没有辱没这个大IP了。

当然,整体上凯文肯定是希望这个票房越高越好。

得到了次日的票房数据,跌幅还能够接受,凯文这才联系自己经常合作的金牌编剧,来撰写关于速度与激情这个经典赛车电影的大IP的第一部电影的剧本。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第一部,主题并不清晰,不过就算如此,在导演罗伯·科恩的执导下,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还是获得了两亿美元的北美票房成绩。

以及全球共计三亿美元的票房成绩。

这个成绩,对比制作成本六千万美元,看起来很多,似乎和凯文的其他电影相比,不怎么出奇。

但是这是一部都市赛车片,这就意味着,这部电影的成本只会更低。

这六千万美元,凯文甚至猜测,出品方可能只出了一两千万。

毕竟都市片中,有太多的广告可以插入了。

前面凯文所拍摄的电影,没有适合插入广告的,因此凯文一直都是这些赞助商的绝缘体。

不过速度与激情系列,就不一样了,凯文这一次准备的速度与激情的制片成本是一点二亿,但是他一分钱都不准备出。

他准备直接通过赞助商,在电影开拍之前,直接就收回制作成本。

换做其他导演,恐怕想都不敢想,不过就凭借着他史蒂夫·凯文的这个名头,凯文觉的这一点二亿美元,不光成本不用他出,他甚至还能够赚钱。

凯文出门一趟,找到了公司的运营部门,让他们借着哈利·波特的热度,对外宣布一下速度与激情即将开拍的消息。

同时,还有对外招商,具体的品牌方,出大头的肯定是车商,其次则是珠宝以及其他的一些高档的奢侈品等。

凯文的电影,一般的品牌想赞助,还不够资格呢。

·········

法拉利美国分公司的现任总裁奥恩·托德,一直在为法拉利如何打开美国市场而苦恼。

当前的美国人,整体对于车辆的审美,都趋向于丰田本田这两位来自于日本的知名汽车品牌,毫不夸张的说,日本人以他们的做工,征服了美国的汽车市场。

排在日本的汽车品牌之后的,则是德国的汽车品牌,其后才是意大利和美国的自主品牌。

法拉利,作为一款主打高端用户的汽车品牌,本身在美国的知名度不够,同时,也没能够将自己的高大上的品牌气质营销给对应的客户,迟迟在美国销量不行。

首节 上一节 218/30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