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形一缩,一展,就扑到了面前。
这个植芝刚雄功夫可能不是最高的,但眼光之高明却远在柳生剑圣之上。
所以,他在林缺出手的一瞬就知道不好。
没有第一时间扑杀过去,而是凝神细细观察林缺的出手。
如他这样的拳法大师。
被人冠以合气道第一宗师的荣誉。
此时此刻,想的却不是杀死林缺,而是怎么将对方逼退。
杀不了!
抱丹境界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植芝刚雄一手搭在林缺肩膀的瞬间,心里想的就是用特殊方式把他推开,好留下时间让自己和同伴退走。
合气道的功夫,是大东流柔术和太极拳结合产生的东瀛武道。
讲究转换,气流,取先,运力。
这种感知听劲,和太极推手相似。
都是在肢体接触的刹那,提前一步知道敌人的进攻方向,获得先手,一举运力,制服或者化解敌人的攻势。
但是下一瞬间。
植芝刚雄像是见了鬼一样。
仿佛自己接触的不是一个人体。
而是一个毫无重心可言,漂浮在水中的圆溜溜的圆球,根本无处可推。
他在一瞬间就被林缺肩膀上喷出的劲力,轰飞了好几米远。
“走!!”
凄厉的呼喊,代表着这一次围杀失败。
但林缺却不准备放他们走。
“刚才不走,现在想走也走不掉了!”
“还想自保……真是自己找死呀!!!”
林缺眼角的余光,已经把剩余的五个人都看的清楚,虽然知道这些人都是拳法武功的高手,但也不太在意了。
如今,他距离抱丹坐胯只差毫厘!
“留下!!”
就见到林缺闪了闪。
带着一股腥风血气,人已经到了植芝刚雄面前,向下探出一爪!
这一爪是虎爪。
迅猛无比,爪到人到。
他的上衣也裂开,露出了精悍完美的上身,只不过他的右臂此刻变得很可怕。
一条条粗大的青筋,好像青蛇似的缠绕在臂膀上。
一条条肌肉,如同钢丝绳拧搅在一起,充满了力量感。
横炼虎爪。
同时,左脚一蹬。
“砰!”
植芝刚雄那能扫断钢铁的腿脚,被林缺虎爪一抓一扣,下一刻顿时噼里啪啦一阵脆响,直扭得和麻花似的。
前所未有的剧痛。
植芝刚雄还来不及叫出声来。
就被林缺一脚踹在肚子上,整个人腾云驾雾般的跌飞出去。
这一跌,用的是坠劲。
落地如石,硬生生的将他另一条大腿砸断!
……
……
七大宗师,一个照面就死了三个。
其余四人鬼吼鬼叫的,显然是不能接受现实,被吓得心胆俱碎。
其中一人反应过来。
脚步一退就想走,他倒退的速度居然不比奔跑的速度慢了。
这也是一位武术宗师,知道面对林缺这样的凶人,就算逃跑也不要不管不顾的跑,否则被对方从后面无声无息追上,一下打死。
但是下一刻。
林缺猛一回头,一双眼睛恍如打了一道厉闪。
落在他眼中,顿时吓得他浑身一颤。
好似那个可怕的青年,变成了一头吊睛白额的大虫猛虎,看向自己的目光中,满是凶残暴厉。
“要命了!”
“这人一身武功练到通神。”
下一刻,他觉得面前有黑影一闪而过。
林缺身形朝下一伏,旋身转体,脚下一蹬,轰然炸响无数尘土。
猛虎回头剪身扑。
逃走的这位宗师顾不得脸面,猛然一个触地翻滚,想要滚进路边的草丛。
但是林缺却跟了上来。
单膝一跪!
如同童子拜观音。
猛然跪在了他的脊椎上。
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这位不知名的宗师顿时脊背粉碎,惨叫一声,就断了脊柱。
“既然杀我不成,那你们也就不要活了!”
谁来杀我,我便杀谁!
一膝盖跪死一位宗师,林缺站起了身,锁定了另外三道气息。
“一个都不能少!”
——————
早期第一更,求鲜花求评价票。
双十一求书评…….
第22章
七大宗师被人杀害的新闻,在东瀛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从现场的痕迹,还有一些路人的证词可以断定,凶手绝对就是林缺,但是东京警视厅根本无法对对方做出缉捕。
七个人,去杀人家一个人。
结果反被杀了,一个都没活下来。
这怎么立案?
因为这七人都是武术名家,所以连【防卫过当】的罪名都成立不了。
华夏大使馆也严正提出抗议。
说东瀛方面是不是喜欢以多欺少?
东瀛官方只能冷处理,不过这七位宗师的弟子亲属却不肯罢休。
他们在明面上也拥有着不小的势力。
再加上宫城家在暗地里牵线搭桥。
短短几天时间,居然还成立了一个什么【杀林联盟】,不但请动了许多大名鼎鼎的杀手和雇佣军,还在东京各大枢纽布下监控。
据说,林缺的人头,在地下市场价值十多亿美金。
一时间,涌入东京的杀手和雇佣军数不胜数,但是他们却连林缺的一根毛都找不到。
“好多人在找我啊,吓死宝宝了。”
林缺正在等车。
他可以易筋换骨,随意将身高调节,再加上换了发型,戴了个眼镜,乍一看就是个普通的精英白领而已。
当然,脸是没法换的。
曹正阳其实建议林缺带个换装面具,和小说里的人皮面具一个效果。
只不过,过几个小时就要撕下来清理一次。
麻烦得很。
林缺嫌麻烦就没带,他也自信一般人用肉眼认不出他。
不过,脸部识别机器就可以识破。
“嗯?”
“不能上这辆车。”
“会有危险。”
林缺看了一眼电车,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步行离开了站台。
他的选择是对的。
电车到下一站时,就有人拿着脸部识别装置,挨个挨个的检查乘客。
他已经能提前察觉到危险。
孙禄堂著作的拳法著作,《形意叙真》中说得很清楚。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
《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