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又围上来。
萨巴在一边认真的拍摄。
墨白同学像是好奇宝宝一样问那些调料,顺便开始学习中文。
只是这好奇心看上去有点大。
阿西莎:
“这是什么?”
杨凡:
“耗油。”
阿西莎:
“这个是什么啊?”
杨凡:
“生抽……酱油。”
阿西莎:
“那这个呢,看上去和刚刚那个好像是一样的?”
杨凡这次终于字数多了:
“不一样,这是老抽酱油。”
阿西莎:
“有什么不一样?”
杨凡:
“名字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
“生抽是增加味道的,老抽是增加颜色的。”
“叫法没什么好去区别的,就算在华夏,各个地方也各自有不同的叫法,比如生抽有的就叫酱油,老抽的话,有的地方叫糖色。”
“糖色知道不。”
“就是和糖一样的颜色。”
杨凡应付着,不过这又触及两人只是盲区了。
萨巴奇怪的问道:
“糖的颜色?”
“糖的颜色不是白色的吗?”
杨凡无语。
这玩意外国人能理解?
想了想,还是决定让这两人明白,这个“糖色”的叫法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两人惊讶中。
好好的白糖,真的变成一碗酱红色的东西。
“看到没,这颜色是不是和老抽有点像,没有了糖的甜味,带着点焦糖淡淡的味道,主要作用是给食物上色。”
“所以叫糖色。”
“华夏菜讲究色香味俱全,食物颜色也很重要。”
面对这还总有理有据的说明,两人只感觉非常的神奇。
做土豆炖牛肉的时候。
看两人伸着头,杨凡一边做还一边给两人讲解。
本来两人还兴致勃勃的听着。
但知道多少菜要多少油,油温大概多少开始下葱姜,调料炒到什么程度下肉,肉炒到什么程度开始放调料,各种不同的调料也有严格的顺序……
阿西莎一脸苦哈哈。
本来她还感觉,让她学中餐可以涨工资是一件简单的事。
现在看来。
这工资可不是那么好涨的。
将牛肉倒入买的瓦罐中慢慢的炖着,杨凡开始炒其他菜。
在三人忙碌下,午饭终于全部好了。
此时这时候。
已经算是下午了。
看着色泽诱人香味扑鼻的三道华夏菜,阿西莎和萨巴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香!
太香了。
不是马萨拉那种混合刺激的辛辣,而是很独特的味道。
阿西莎向杨凡询问三道菜的中文名怎么说,萨巴忙着凑近了去拍摄,嘴里还念念有词。
“看上去像是艺术品一样。”
杨凡一脸问号。
虽然确实有些菜出菜的时候像艺术品,但绝不是眼前的这三道菜。
只能摆摆手说道:
“准备吃饭。”
到这会。
萨巴终于反应过来。
第一次见杨凡的时候,他的英语对话能力几乎为零,只会一些简单的日常词汇,但现在他的英语却已经很流利了。
杨凡的解释是:
“之前也是学习过的。”
“只是我们那英语都是考试的,平时几乎用不上,所以忘记的快。”
“到这里有了环境,很快就回忆起来了。”
对这情况。
萨巴有些不理解:
“几乎不用,难道你们那不会用英语交流吗?”
阿西莎也有些疑惑。
杨凡感觉,应该给她们一些华夏观念的输出了。
“我们有自己的语言,为什么要用英语交流?学生都是学过英语的,但绝大部分人几乎都用不上。”
萨巴:
“那和外国人交流呢?”
杨凡想了想说道:
“很多使用英语的国家,可能英语是本来就是母语,也有可能是被殖民或者是文化入侵过留下的烙印。”
“可能有些人以用英文交流为傲。”
“对于华夏人来说,所有人都会说英语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
“大家都说中文,并引以为傲。”
第14章 去中国的念想
这个观念。
显然萨巴和阿西莎不太能理解。
杨凡看向萨巴说道:
“比如你需要和一个欧美人进行一场交流,如果你不会英语,对方不会乌尔都语,你觉得是你选择学英语,还是对方学乌尔都语?”
萨巴脱口而出:
“自然是我学英语了。”
杨凡:
“为什么?”
萨巴:
“因为……”
萨巴抿了抿嘴,自然是弱者要向强者学习了,只是这话挺难说出口。
她也明白了杨凡刚刚这番话的意思了。
杨凡淡淡的点头:
“我们华夏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杨凡侃侃而谈。
没有那种为了争辩而表现出据理力争,而更像是淡定从容的陈述一个事实。
这让萨巴和阿西莎被感染,也很信服。
蓦然的。
萨巴想到了一个词——文化自信。
也想起来之前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到华夏旅游之后都会感慨,提到华夏很多人不会英语的情况。
其中不乏鄙夷。
棒子和阿三还会因此笑话华夏,并标榜自己英语普及率。
而对于这样的评论,大部分的华夏人好像并不在意,态度也很淡然——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想要交流,你们可以学好了过来。
一些人还说华夏人狂妄自大。
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却出现。
在世界其他国家。
越来越多的地方掀起了中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