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基斯坦街头开始崛起 第103节

  法蒂玛虽然知道这种事有一定的危险性。

  不过也知道这是正事。

  而且。

  有杨凡在。

  阿西莎也不用担心。

  看杨凡水都没喝准备开车离开,伊娃跃跃欲试,想跟着一起去。

  之前她听姐姐讲过,关于杨凡的一些事情,伊娃听着都感觉很离奇,现在好像又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她想跟着一起去看看。

  杨凡摆了摆手:

  “这可不是出去玩。”

  “那边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也不知道路能不能安全过去。”

  “而且到那边之后肯定是要干活的。”

  “你有助人的心很好。”

  “不过还是先照顾好你自己吧!”

  说完匆匆开车离开。

  到了刚才批发市场的地方发现。

  在那个批发市场的仓库边上,已经停着两辆蓝色的小箱货,不过看样子经过改装,是自己加上去的车厢。

  这种情况在这比较常见。

  老金站在旁边。

  指挥着好几个人正在往车上搬东西,阿西莎也在帮忙。

  不过让杨凡有些意外的是,两个货车的车厢上各自都拉着一条横幅,上面还用中文写着标语。

  一辆车上是“富贵建设救灾,中巴友谊万岁!”

  另外一辆车上也差不多,只是将“富贵建设”改成了“经纬商贸”。

  走近后,杨凡还发现。

  帮着搬东西那些工人身上的马甲也是统一的。

  上面也印着“富贵建设”的字样。

  看来也是老金公司的人。

  见杨凡盯着那几个字看,老金笑着上前说道:

  “怎么样?”

  “我这公司名字是不是很接地气?”

  “还是你们年轻有文化的人厉害,这名字好啊,那个啥,简约而不简单,一看这名字就能感觉你们这生意能做到全世界。”

  老金略带自嘲。

  他只有小学文化。

  平时和老周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还行。

  两人文化水平差不多。

  大哥不笑二哥。

  但和杨凡这样上过大学,而且有能力的青年人在一起,还是会自谦几句。

  不过老金估计想不到。

  其实一开始。

  杨凡和李冬冬在公司起名的时候也很纠结。

  李冬冬本来是想效仿一下别人,从他和杨凡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作为公司的名字。

  但杨凡感觉两个大男人用这个方法。

  总有些基里基气的。

  坚决拒绝了。

  最后才找到这个名字注册。

  听出老金的语气,杨凡笑着摇了摇头。

  问道:

  “周哥还没到?”

  “你带这么多人过去干嘛,是不是太多了,还拉这么显眼的横幅。”

  老金解释道:

  “老周还在准备物资,应该快到了。”

  “主要是我的帐篷刚好在车里,这不就直接拉过来了嘛,这些人是去安装的。”

  “虽然帐篷结构简单。”

  “但多带点人。”

  “回头快点把帐篷搭起来。”

  “至于这个横幅,我们出去干活的时候,这样的横幅经常用到,我那就有专门做这个的,这不给你也准备个嘛!”

  虽然老金这么说。

  不过杨凡还是感觉,老金多带几个人过去是为了安心。

  看着崭新的横幅上写着公司名字。

  杨凡笑道:

  “没想到你也会喊口号。”

  其实“中巴友谊万岁”这句话,在巴巴羊的华夏人经常会听到,不过说这些的一般是巴巴羊人。

  老金倒是一点都不在意:

  “咱也做实事了,喊喊口号咋了。”

  “总不能要求我们做好事还不留名吧,何况这样不也宣扬一下中巴友谊嘛!”

  “我们这算是国际友人吧?”

  就在杨凡和老金一边闲聊一边等周峰的时候。

  一辆警察涂装的面包车开过来。

  与此同时。

  杨凡手机也响了。

  杨凡冲那警车招招手。

  这几人,就是苏尔坦安排协助他的警察。

  车还没停稳,车门打开,从车上下来两个人,拿着设备直奔小货车而去。

  其中一人手里拿着话筒,另外一人举着摄像机。

  很显然。

  这两人是记者。

  此时跟着一起过来,肯定是和苏尔坦有些关系的。

  杨凡不禁感慨:

  老苏的动作还是挺迅速的。

  这么短时间,还能找来两名记者跟着。

  他肯定是看出来,这次对他而言,说不定也是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

  这次警车上一共四名警察。

  警察上前打招呼。

  然后给杨凡和老金都发了个对讲机。

  城外的信号不好,防止手机沟通不顺畅,所以给每辆车都准备了统一的对讲机。

  其中一名警察上前和老金说着什么。

  看两人神态好像很熟悉。

  杨凡也想起来。

  和老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提到了自己有个小舅子就是当警察的,好像还是苏尔坦的老部下。

  应该就是眼前的这个大胡子了。

  记者那边。

  在拍摄完装物资的情况后,又过来采访身为华夏人的杨凡和老金。

  拿着话筒的人在刚刚下车后。

  就一直在介绍情况。

  往这边走来的时候也提到了华夏人救灾的字眼,然后过来采访杨凡。

  “杨凡先生,听说这次救灾是你提出来的。”

  “不知道你为什么这做?”

  这种事。

  答案都是固定的。

  显然是让给杨凡抒发一下国际友人的帮助,顺便宣传一下他自己也是可以的。

  杨凡不知道这两位记者是哪里的。

  不过也知道。

  这是收集素材,也不一定能用得上。

  简单的说了句:

  “我一个朋友老家是那边的。”

  “听朋友说了那边情况,想着送点物资过去,尽量帮帮忙吧。”

  没想到杨凡说的这么简短,记者愣了下。

  然后将话筒递向老金。

  杨凡嘴角上扬。

首节 上一节 103/2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