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天道酬勤开始 第204节

  “大家拿着自己家的户口本,有工作的带上工作证,按顺序排队,分别找我、老刘和老杜进行登记情况。”

  “我们把大家的情况登记清楚,到时候街道会再进一步进行核算和确认,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到时候这上面写的,就是大家接下来每个月每家的粮食定量了。”

  “从下个月开始,街道办就会下发对应数量的粮票给大家,以后大家每个月领到了自己家的粮票,就跟以前的面粉购买证一样,凭票和钱去指定粮店购买对应的粮食……”

  “好了,话不多说,大家抓紧点时间,不要弄得太晚了。”

  “……”

  随着刘海中、阎埠贵和杜建国他们讲清楚情况,很快就开始进入针对各家粮食定量的统计了。

  像李红兵这种的,显然是最好登记的,就他自己一个人,直接套用标准,连加法计算都用不上。

  面对李红兵递过来的户口本和工作证,阎埠贵连看都没看,直接笑着说道:“红兵,你是炊事员,属于轻体力劳动者,一个月三十五斤的粮食定量,阎大爷没弄错吧?”

  “没错。”

  李红兵点了点头。

  一个月三十五斤的粮食定量,还真不够他一个人吃,但他的系统空间有足够的粮食,一点都不慌。

  随着李红兵收起自己的户口本和工作证,看阎埠贵已经做好了登记,正准备离开的时候,旁边中院的队伍那边,却是传来了贾张氏气急败坏的吼叫声。

  “杜建国,你会不会算账啊?我们家四口人,我们家东旭是钳工,属于重体力劳动者,一个月四十四斤的定量,我和淮茹一人二十五斤,棒梗今年三岁,十三斤,加起来分明是一百零七斤,我们刚才都算好了,你是不是故意想要克扣我们家粮食的定量?”

  随着贾张氏这一番话出来,在场众人的目光,不由被吸引了过去。

  “贾张氏,我没算错!”

  面对贾张氏的胡搅蛮缠,感觉到心累的杜建国,直接黑着脸说道:“这次粮食定量的统计和评定,还是跟之前的面粉购买证一样,只算城市户口。

  你的户口在农村,户口本上没有你的名字,你们家的粮食定量,只能是算贾东旭、秦淮茹和棒梗三个人的,一共八十二斤……”

第174章 全院轰动,傻柱受暴击(1w)

  “八十二斤?”

  “一个月八十二斤的粮食,这够谁吃啊?”

  “杜建国,你想要饿死我们家啊!”

  “我不信上面是这样规定的,我是农村户口没错,但我在城里住了多少年了,早就是城里人了,这粮食定量肯定有我的一份。”

  “按照户口本上的来,这个根本就不合理,明摆着欺负人!”

  “……”

  一听到自己的粮食定量要被去掉,贾张氏直接炸了。

  之前的面粉购买证也就算了,大不了少吃点馒头和面食这类的,吃大米和杂粮面这些主食,同样能够吃饱。

  哪怕过去这段时间,街道办一直在提倡节约用量,从粮店买粮也不让多买,但他们依旧能够买到全家够吃的粮食。

  毕竟限购的参考依据,主要过往半年左右的购粮数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严格按照人口的人数、职业和年龄等方面,去制定固定的标准。

  这样一来,每家每户每个月的粮食购买份额,就直接给定死了。

  像贾家这样的情况,直接少了一个大人的口粮定量。

  哪怕贾东旭作为钳工,属于重体力劳动者,粮食的定量标准高,但真算下来的话,肯定是不够吃的。

  要不然的话,贾张氏刚才的反应也不会那么大。

  “贾张氏,你不要在这里无理取闹,我刚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粮食定量是给有城市户口的,你属于农村户口,本身就不符合定量的标准。”

  看着贾张氏,杜建国的脸色很不好看,直接沉着脸说道:“你要是想要这粮食定量,就把自己的农村户口转到城里来,落在你自己家的户口本上。

  到了那时候,你就和大家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粮食定量。

  否则再怎么闹,就是闹到了街道办,也没什么用。

  这个政策,是國家定的,不单单是咱们四合院,整个四九城的人,都得按照这个标准来,你以为你闹两下,就有用了?”

  对于贾张氏,杜建国可不跟她客气。

  一退让,反而让贾张氏以为自己怕了她,到时候蹬鼻子上脸。

  而且他刚才说的那些,全部都是事实,不掺杂一丝水分。

  贾张氏的农村户口情况,其实杜建国心里也有数。

  明明贾张氏一直以城里人的身份自居,并且看不起农村人,自己却一直死攥着农村户口不放,不过是因为她在农村有块地,舍不得每年地里的产出收益。

  至于当初分地的时候,贾张氏一个已经出嫁,并且在城里生活了好些年的妇女,是怎么回村分到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眼下贾张氏占着农村户口所带来的便利,却又同时想要城市户口的好处,既要又要的,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杜建国的意思很明显,你贾张氏再怎么闹,他也帮不了贾张氏。

  这种事情,不是他一个管院大爷,就能够决定的。

  真要有本事的话,直接找街道办闹去。

  不过杜建国显然料定,贾张氏肯定没这个胆。

  如果贾张氏想要自己的粮食定量,方法杜建国也说了,就是把农村户口落到城里来,就看贾张氏能不能做到,或者她自己怎么选择了。

  被杜建国一训,感受到院里其他人的目光,贾张氏有些尴尬。

  同时。

  如果这真是上面的规定,贾张氏心里也清楚,像杜建国说的那样,就是闹也没用。

  郁闷的贾张氏,只能灰溜溜的走了。

  她刚才只是习惯性的闹一闹而已。

  可惜这一招,现在根本不管用,甚至连个帮她说话的都没有。

  即便是易中海,也知道这种事情闹,是没有意义的。

  关键杜建国根本做不了主,不存在什么通融。

  不多时。

  随着易中海和王桂花两口子回屋,贾张氏、贾东旭和秦淮茹三个人,直接过来了。

  “师父,你看这事闹的,好端端的,搞一个粮食定量出来,这不是折腾人吗?”

  一进屋,关上了门之后,隔绝了外面的动静,贾东旭就忍不住面露苦色,向易中海这个师父求助道:“师父,您可得帮我们家想想办法,这一个月才八十二斤的粮食定量,哪里够我们一家四口吃的?”

  “东旭,这事不是没办法,就看你们愿不愿意了。”

  面对贾东旭这个徒弟的求助,易中海不着痕迹的扫了眼贾张氏,却是不由叹了口气。

  一听易中海说有办法,贾东旭当即大喜,连忙激动的说道:“师父,我就知道您有办法,您快说说,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看到贾东旭这个兴奋的样子,易中海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开口道:“这个办法,其实刚才在外面的时候,杜建国就已经说过了,就是把你妈的农村户口给转到城里,落在你现在的户口本上,到时候你妈有了自己的定量,就够你们家吃了。”

  “这不可能!”

  易中海的话音刚落,贾张氏立马就变了脸色,直接说道:“要是成了城里户口,我在村里的那块地,就保不住了。”

  关于转户口的事,当初面粉购买证的时候,贾张氏就已经特地去了解过了。

  现在虽然已经开始限制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但只要是有接收单位,或者亲属在城里的,可以通过招工、单位公函或者投亲的理由或形式,办理户口迁移。

  但问题是。

  一旦转出农村户口,几乎就不可能再转回,同时原本分配的土地,也将被上面收回去。

  贾张氏在村里的那块地,是当初國家分配给她个人,并且在她的名下。

  这个时候的土地性质,还是归属于私人,國家和法律是允许买卖的,只有到了农业合作化之后,土地性质变更为集体,才不被允许和禁止。

  只是贾张氏显然是舍不得卖。

  因为只要这块地一直在,每年租给自己的弟弟种,源源不断的有产出,她就能每年收租金,就跟聚宝盆一样。

  至于把地挂在自己弟弟名下,贾张氏显然是不放心的。

  亲兄弟还明算账呢!

  万一到时候自己弟弟一家不认账,那这块她当初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地,就打了水漂。

  只有稳稳攥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保障自己的这份利益。

  “老嫂子,我也只是给个建议,至于要不要这样做,还得看你们家自个儿的选择。”

  除了这个方案,易中海其实也没有别的法子。

  不过他也不想劝,而且这种事情,不能劝。

  倘若将来,贾张氏后悔了今天的决定,到时候的一切责任,就都落在了他的头上。

  易中海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东旭他师父,不是我不想听你的,只是我在农村还有块地,每年都能有一部分粮食的收益,要是没了农村户口,这块地就保不住,每年的这些粮食也没了。”

  “这块地,要是赶上收成好的时候,每年能到手的粮食,就顶我好几个月的口粮。”

  “粮票是重要,但也只是买粮用的几张纸,还得自己搭钱买,我算了一下,实在是划不来。”

  “等接下来,外面肯定有倒腾粮票的,我只要花点钱买些粮票回来,然后再去粮店买粮,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我觉得,这户口还是不要转的好……”

  “……”

  贾张氏并不想和易中海唱反调,但农村的那块地,可以说是她的命根子,怎么都不可能舍弃。

  这块地,每年能给她提供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粮食,而不是那些还需要另外花钱,才能买到粮食的所谓粮票。

  在贾张氏的心里,接下来这粮票,其实就跟之前的面粉购买证一样,到时候一样有人倒腾。

  算了笔经济账,贾张氏还是觉得留住村里那块地,更加的重要和划算。

  就为了几张粮票,把能下金蛋的母鸡给放了,未免有些太可惜。

  不值当!

  眼下还没到困難三年,村里土地也没开始进行集体合作化,所以贾张氏根本想不到,这城里的粮食定量,将来会有多重要。

  而且现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粮食都定量,这粮票的重要性,可不是之前的面粉购买证能比的。

  就算是有人倒腾粮票,价格也肯定会比原先的面粉购买证高,一年下来的这笔支出也不小。

  也就贾张氏在村里的那块地,每年都有产出,基本能抵消掉这部分,收成好的年份,甚至还能有一些盈余,不然根本就划不来。

  “老嫂子,既然你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主意,那我就不跟着添乱了。”

  摆明了,贾张氏的算盘都已经打得叮当响,根本用不着别人帮他们家出主意,易中海也识趣的不打算掺和。

  只是贾张氏的这个选择,对他们家还是有影响的,毕竟要比以前多出来一笔买粮票的钱,开支肯定会比以往大一些。

  想到这个,易中海就有点头疼。

  以贾家现在的开支情况,即便贾东旭的工资已经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可还是需要他每个月帮衬一点。

  这回上面实行粮食定量供应的政策,易中海怎么感觉是冲着他来的?

  ……

首节 上一节 204/2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