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天道酬勤开始 第137节

  刚才许富贵说的这件事情,纯属是污蔑。

  当初贾东旭工资被降级,再加上厂里不给病假期间的工资,贾家日子快过不下去了,易中海才让他们去试试申请贫困补助。

  可一打听和了解,发现压根就不是那回事。

  上面是有这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但主要是针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孤老残幼和长期无法解决生活困难的居民,给予定期定量的救济。

  除此之外,就是对天灾、人祸和疾病的原因造成的临时困难的居民,给予临时性救济。

  无论哪一种,就算贾家真的惨到连一粒下锅米都没有的地步,也照样不符合条件。

  更别说贾家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困境,全是因为贾东旭的过错导致的。

  后来这件事情,自然不了了之,易中海这个当师父的,只能自掏腰包给贾家托底。

  结果现在被许富贵拿出来做文章,简直是包藏祸心。

  “嘿!公道自在人心,我不跟你争!”

  根本拿不出证据的许富贵,故意做出不屑的样子,乐呵呵一笑,却是把易中海恶心的不行。

  这许富贵,真是发了霉的葡萄,一肚子坏水。

  此时。

  人群中看热闹的李红兵,看到易中海跟吃了苍蝇般的样子,忍不住乐出声来,对着一旁的许大茂调侃道:“许大茂,你爹挺有意思的。”

  这俗话说。

  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小人报仇,从早到晚。

  眼下的许富贵,显然就是原剧中许大茂的升级版。

  贾东旭把许富贵这个老银币给得罪死了,贾家这辈子,怕是都别想安生了。

  就算许富贵这个老银币不在,还有许大茂这个小的。

  听到李红兵的调侃,许大茂把视线从易中海那边收回来,嘴角不屑的撇了撇。

  “切!那是易中海那老小子自找的!”

第141章 阎埠贵自作聪明,贾张氏入坑(5k)

  “易中海这厮屁股歪得很,以前当一大爷的时候,就没少偏袒贾家和傻柱。”

  “他这人,有时候看似公道,其实就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易中海和贾家,都是穿同一条裤子的。”

  “说起来,这傻柱也是个傻子,人家易中海和贾东旭,师徒俩才是自己人,傻柱一个外人,还上赶着往上凑。”

  “这傻柱都被贾家坑了不知道多少次,居然还心甘情愿给易中海当狗腿子,你说可不可笑?”

  “……”

  许大茂的吐槽,再加上对易中海的评价,不由让李红兵多看了他两眼。

  他的这一番发言,颇有些人间清醒的感觉。

  褪去所谓一大爷的光环,易中海这人,还真不怎么样。

  像许大茂刚才说的,屁股歪,道貌岸然。

  自从去年被李红兵拉下“神坛”之后,现在易中海的形象,可不怎么正面。

  要不是还有一个轧钢厂高级钳工的技术工人身份,恐怕院里没人把他当回事。

  至于许大茂为什么会对易中海有这么大的怨念和意见,其实也很好理解。

  许大茂和傻柱是死对头,偏偏他又是个闲不住的主,平时没少主动招惹傻柱,更没少挨打,结果每次易中海都站出来护着傻柱,许大茂要是能看易中海顺眼才怪。

  虽然许富贵之前也是院里的管院大爷,但只是二大爷,被易中海压了一头,而且在他们看来,许大茂和傻柱这种只是小孩子间的打闹。

  傻柱下手轻了,许富贵不好大做文章,免得落了一个欺负小辈的名声。

  可下手重了,易中海就会立马跳出来搅和,并且先声夺人,让傻柱道歉、赔偿医药费,都是一个院的,许富贵也就不好再继续追究。

  一来二去,许大茂对易中海的怨念,可不是一星半点。

  尤其是过年那次,作为易中海徒弟的贾东旭,那样子往死里搞他,许大茂就更加看易中海不顺眼了。

  这时。

  见大家的注意力都在这边,刘海中忍不住开口,板着脸替杜建国帮腔道:“贾张氏,老杜也是按规定来的,你不要来捣乱,别因为你一个人,耽误了大家伙儿。”

  贾张氏明摆着是在胡搅蛮缠,同为院里的管院大爷,刘海中自然是帮杜建国说话了。

  而且待会儿杨干事还要过来拿统计情况,万一被贾张氏这么一闹,再一耽搁,他们没及时把这个工作给做好,那可就是办事不力了。

  “切!不就是一点面粉份额嘛?有什么好稀罕的,大不了我不要了。”

  眼下大家都看着自己,就是脸皮再厚,贾张氏也感到有些尴尬,当即嘴硬道。

  阎埠贵见状,不由扶了扶眼镜,对着贾张氏建议道:“贾张氏,你要是真想要这面粉份额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回头你回农村,把户口从农村改回到城里,到时候你也跟其他人一样,每个月能有八斤的面粉供应份额。”

  “阎埠贵,我都说我不要了,你瞎出的什么破主意,大不了以后家里少用点面粉,少吃点面食,又死不了人。”

  本来心情就不爽了,听阎埠贵出的这个馊主意,贾张氏的心里更加不满,当众吐槽了起来。

  别看她现在的户口落在了农村,可她在农村是有地的。

  当初农村打土壕分地的时候,发现有便宜可占的贾张氏,就偷偷跑了回去,也跟着分了一块。

  现在这块地还在她名下,虽然她都没有种过,但也没荒着。

  这块地,贾张氏直接让自己的亲弟弟替她打理,现在每年地里有了收获之后,她都能拿一部分粮食回来当租金。

  要让她把户口从农村迁回来,到时候这块地就保不住了,为了多这所谓八斤的面粉购买份额,贾张氏可舍不得。

  刚才她已经弄清楚了,就算有了面粉购买证,也同样要花钱买,那就更加不值得了。

  “嘿!贾张氏,你怎么说话的?”

  本来是好心替贾张氏出主意,结果贾张氏非但不领情,还当众吐槽自己,阎埠贵有些忍不了,直接质问道:“我好心帮你提建议,你不接受也就算了,怎么这个态度?”

  “用不着你好心!”

  发现阎埠贵还好意思质问自己,贾张氏更加没给他好脸色。

  “贾张氏……”

  就在阎埠贵还想跟贾张氏理论一番的时候,一旁的刘海中却是开口劝道:“老阎,算了,先把杨干事交给咱们的任务完成了,其他的以后再说。”

  “行吧!”

  想起自己现在还有任务,一肚子气的阎埠贵,只能暂时妥协。

  随着贾张氏消停下来,刘海中、阎埠贵和杜建国接下来的统计工作,显然也进展顺利了许多。

  因为面粉计划供应和面粉购买证的缘故,今天院里的晚上很热闹,很多人都在讨论和猜测。

  转眼到了第二天。

  这天刚好就是周末。

  刘海中、阎埠贵和杜建国三个管院大爷,代表他们四合院,前去派出所排队,把他们院的面粉购买证,给领了回来。

  院中各户在拿到自己家的面粉购买证之后,纷纷动身前往粮店,准备把面粉给买回来。

  结果还没到粮店门口,就看到排队买面粉的人,已经从粮店排了不知道多长多远的队伍出去。

  人山人海有些夸张。

  但一眼望不到头,那是真的。

  晚上下班回来的时候,李红兵就听说了这件事,今天院里去粮店买面粉的人,有的排队排到了中午、甚至下午才买到面粉,而后面去晚的人,却是没买到。

  倒不是粮店没面粉了,而是粮店的工作人员下班了。

  “红兵,这是你的面粉购买证。”

  看到李红兵回来,阎埠贵回屋把属于他的面粉购买证拿了过来,交到他的手上,并且提醒道:“这个面粉购买证,每个月一发,下个月就没用了。

  到下个月的时候,上面会重新发放新的面粉购买证下来,你记得找个时间,先去把这个月的面粉买了,省得到时候忘了。”

  “行嘞,谢谢阎大爷。”

  看了看到手的面粉购买证,李红兵对着阎埠贵感谢了一声。

  又和阎埠贵聊了几句,李红兵了解到,今天上面统一调整了面粉的售价,城区的建设牌面粉每斤1920元,生产牌的面粉每斤1840元。

  建设牌和生产牌看似只是两个不同牌子的面粉,实际也对应着不同的等级。

  建设牌是八一粉,而生产牌是八五粉。

  所谓的八一粉和八五粉,其实代表的就是每一百斤小麦能出多少面粉的比例。

  就好比建设牌的八一粉,每一百斤小麦,能出八十一斤左右的面粉。

  出面粉的比例越低,代表面粉的质地就越细腻,杂质越少,颜色也越洁白和光亮。

  而在建设牌和生产牌之上,还有着更为人知的富强粉,也是当下等级最高的精细面粉,一百斤小麦只能出七十斤到七十三斤左右的精面。

  “对了,红兵,现在上面限制咱们每户人家每个月购买面粉的数量,后面会不会也对大米和杂粮这些主食这样进行限制?”

  聊着聊着,阎埠贵忽然小声的对着李红兵问道。

  “这个……阎大爷,我也不是很清楚。”

  接下来的一阶段时间,是会有限制,但暂时不会像面粉这样,不过也就不到两年的时间。

  只是现在李红兵“不知道”,自然不能对阎埠贵说这些。

  听李红兵这样回答,阎埠贵也没再多说什么。

  结果第二天。

  包括阎家在内的院里一些人家,又“偷偷”到粮店“抢”了一批大米和玉米面等杂粮回来。

  类似这样做法的,不止他们一个院。

  这一天。

  整个四九城的大米和杂粮销量,是之前的三至四倍,部分粮食零售店和合作社,一度发生粗粮脱销的情况。

  当李红兵再次下班回到院里,原本还藏着掖着的那些人,纷纷在讨论今天又从粮店买了多少粮食回来。

  得知向来抠门和喜欢算计的阎埠贵,让不用上班工作的阎大妈,特地去找人借了板车,从外面买回来了五十斤大米和一百五十斤的杂粮,李红兵都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和敏锐嗅觉。

  也不能说阎埠贵的这个做法有错,只是政策有不确定性,多少好坏也只能看运气赌一回。

  赌赢了,自然皆大欢喜。

  赌输了,就当作是白折腾了。

  反正粮食买回来,放在那也不容易坏,不会有什么明显损失。

  只可惜。

  这一回阎埠贵注定是囤粮囤早了。

  推着自行车进院,得知这些情况,看到阎大妈正在和院里其他人讨论今天“抢”粮的盛况,李红兵不由笑了笑,出声调侃道:“阎大妈,您上回不是说,这粮食不能一次性买太多,不然吃不完,放久了,容易变成陈粮吗?”

首节 上一节 137/2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