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平时汽车厂搞个什么东西出来,赵局长也不会震惊。主要是这次也太巧了,因为喊周厂长他们来这边,就是跟这边三轮摩托车有关系。
另外一方面,就是赵局长也快要改口了,以后得喊江成为江总工了。汽车领域里的五级技术工程师,这含金量可不低。
有些领域里的总工程师,可能到顶也就四五级。而汽车领域,专业技术依赖性很大的,是有很大机会升到三级以上的。
飞机领域,只要是总工程师,技术级别就不可能低。
“赵局长,骑边三轮过来不行嘛?”
周厂长见赵局长一副错楞的神情,感觉有些奇怪的询问道。
“这边三轮是你们厂生产出来的?以前怎么没有看见。”赵局长认真询问道。
“算是我们厂里生产出来的吧,这车壳子和架子是其他边三轮上弄来的。”
江成解释道,车壳车架虽然简单,但不是他们生产的,目前只能用一个‘算’字。要是有零部件不能生产,那就只能说是配了一些东西组装的。
第119章 五级工程师
在工业局的局长办公室内,江成和周厂长还有郑助理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工业局的上级部门安排了仿制的任务过来,是仿制苏联M-72型摩托车的,也就是一款边三轮摩托车。
而且苏联那边也提供了结构图纸,如果不是苏联换了第一书记,这大哥是真当的不错的。
这仿制任务,其实期限也挺长的。因为国内除了昌城这边被江成弄出来了一条产业链,其他城市和工厂都没有。
一体化的缺点也在这,研究的时候,很难每个零部件一起上。一体化的优点是只要找对了方向,就能按照要求推进过去。
而产业链最怕的就是心不齐,一旦闹矛盾,来一句老子不搞了。产业链是自发的合作团队,是互相配合的,如果没有工业局下达的任务,谁也没用强制对方的权利。
就像柴油机厂现在想搞传动皮带,橡胶厂的材料有点不达标,目前使用寿命很短。要增加耐温性和一些性能,这需要橡胶厂去进行材料研发。
但这不是强制性的,橡胶厂要是觉得柴油机厂用传动皮带代替齿轮是瞎扯蛋,翻脸不去搞。那柴油机厂也是没有办法,而且柴油机厂总不能自己去弄些橡胶来,自己研究如何生产合适的皮带吧。
所以一体化和产业链化各样各的优势,也各有缺点。
但是目前昌城汽车产业链上的这些厂,算是甜蜜期,那真的是有困难互相帮助。毕竟大家都想坐在这条船上乘风破浪。
不光是汽车厂在扩张,是整个产业链上的工厂都在扩张。所以也不是周厂长一个人从副处晋升为正处级了。
现在办公室内,大家面临着一个问题,还要不要仿造M-72。
昌城汽车厂这边已经有整套的边三轮摩托车生产技术了,而且还有配套生产产业链。
上面下达的是仿造M-72摩托车,这不仿造行不行。
另外就是赵局长本来打算约谈周厂长他们后,就去一趟制造厂的,把任务也给那边交代一下。
只是现在飞机制造厂那么好像不用去了,就算汽车厂这边生产的边三轮摩托车不符合要求。人家最多就是调整一下硬件,车型的一些细节和造型改一改就可以了。
“周厂长,江总工。你们稍等一会,我还是打一个电话去汇报一下情况。”赵局长是坐不住了,这任务可能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现在赵局长要做的不是下达任务,而是向上面汇报。如果只是要求生产一款边三轮,数据能达到要求,那么可以派军W的人来昌城汽车厂验收了。
验收没问题的话,就可以按照军W那边的要求,投入生产。
其实不需要军W那边要求,昌城汽车厂能有能力生产边三轮。地方上也可以立项,进行计划生产。
只不过生产边三轮涉及到发动机,发动机有些原材料需要进口。给地方生产,材料采购方面审批的比较慢。给部队生产,那自然是优先供应的。
这边三轮地方上能用到的地方也多了去了,先不说一些单位可以当交通工具。邮政局送信送报,这个就特别合适。还有交通以及执法队的,可以开着边三轮在街道上巡查。
现在街道上维持治安的巡逻执法队人员,都是靠两条腿在走。特别是出现什么犯罪的人,要去调查,有可能还要去郊区走访。
因此这边三轮的需求量其实特别大,很多单位没资格分汽车,要是能分到一辆边三轮。那也是能解决出行问题的。
比如下面的县ZF,现在都是骑自行车或者坐牛车下乡镇走访的。
“江成,恭喜呀,我还以为要等到十月份你才会晋升呢。”周厂长在赵局长离开后,对着江成恭喜道。
“江总工,恭喜你。”郑可也站起身子恭喜道。
在赵局长离开之前,就已经正式通知江成成为了五级工程师。
江成提升职称后,就可以被称为总工程师,这也符合让他也带头研发仿制摩托车的身份。
要是一个工厂,连一个五级技术工程师都没有,怎么承接部级以上下达的任务。
总工程师虽然是一个岗位,但也是一份职责。以前江成只是初级工程师的时候,给他下达整体性的研发任务,他是可以不接的。
甚至让一个普通工程师去完成某些任务,可以认为是强人所难。
现在让江成晋升到五级技术工程师,由他负责某个项目的研发,也算是符合身份。
而且上面也知道,江成都能自主研发生产轻卡汽车了。光这一点,给他的职称定为五级技术员,肯定是低了。
可职称评级是有要求的,只要江成肯调任到第一汽车厂,凭借他现在的成绩,绝对直接成为高级工程师。甚至可以分管设计部或者某个部门。
可目前昌城汽车厂的规模不行,限制了江成的晋升。
“诶,周同志,郑同志。你们太客气了,我也就是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一点点小小的贡献。是上面的领导在鞭策我,在给我加担子,让我小小的晋升了一下。其实我~,对了,老周,我这工资和福利是不是要加很多呀。”
江成还想装一下的,只是突然想到晋升后的实际利益,在自己人面前就不装了。
“那得回厂里人事部问问,我这个厂长也不是万能的,什么都知道。”周厂长笑道,这小子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没个正行。
郑可也在一边笑,一个总工程师,一点稳重的样子都没有。
“老周,那我成为五级工程师了,厂里是不是要给我点奖励呀。”江成询问道。
听到江成说这样的话,周厂长疑惑的看着他。周厂长记得前些天昌城汽车厂成为重点省企单位,他跟康书记在级别上都上升了一级。
然后江成要求他们请客吃饭,虽然只是在厂里的食堂请客,也算是被江成宰了几顿了。
现在江成也晋升了,而且是连跳两级。并且在烟酒,肉,布票等福利补助,是按照四级工程师的标准来发的。
按照道理,不应该是江成请大家吃饭的嘛,怎么还问厂里要奖励。
“江成,你要是不当工程师,我觉得我这个厂长更适合你来当。”周厂长说道。
这话虽然有点玩笑,但周厂长是真的这样认为的。郑助理是后面进厂的,不了解江成的真正的能力。
康书记来厂里后,厂里有些事情要开会,如果不涉及到工程科的。不会喊江成,涉及到了,一般也是私下喊江成去谈谈话。
其实让江成去开会,特别是他谈话的时候,会议室的人都是认真的听的。
那气氛的带动,周厂长自认为学不了。
这生产汽车的产业链,如果换一个人想到这样搞,恐怕也搞不起来。
周厂长现在都忘不了赵局长被江成忽悠的,真是当场拍桌子,那态度就是这局长哪怕不当了,也要把属于咱们昌城的汽车给造出来。
是属于昌城的汽车,不是昌城汽车厂的汽车。而现在昌江轻卡汽车也的确是昌城的一个工业门面。
赵局长被江成说的热血沸腾不算什么,真正沸腾的场面是那场4.18会议,连分管的领导都是全程认真听的。
在场的人就差没跟着江成去起义了,不过也算是起义,为昌城汽车制造业打响了第一枪。
“老周,我才不当什么厂长,累死累活的,拉磨的驴都不敢跟你换位置。”江成调侃道。
以前工厂还是机械配件厂的时候,周厂长还算轻松。
现在成为汽车厂了,不是在外面跑,就是开会和处理各种事情。身为汽车厂的厂长,很多事情真的身不由己。不是弄一个汽车票出去,就可以挡住人情往来的。
老康那边也一样,厂里能生产出计划任务外的卡车,就不可能拒绝的那么坚决。
周厂长听到江成把他跟驴比,感觉江成是在讽刺他,可好像说的也是事实。现在他没有一天能休息的,但干的有劲呀。
最近周厂长有种跟刚当上厂长时候的那种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有动力,有冲劲。主要是他自己定的发展目标,很快就能完成。
如果昌城汽车厂要生产边三轮,那汽车厂发展成为万人大厂,又得往前跨一大步呀。
一千人的加工厂,半年的时间,已经翻了几倍了。这样发展下去,不用明年下半年,明年上半年就能职工达到一万人了。
三人在工业局的办公室闲聊着,当然主要是江成跟周厂长在说,郑助理跟不上他们谈话的思路。
江成跟周厂长能这个话题聊的好好的,会突然转移话题的。比如刚聊造车的事情,能莫名其妙的聊到康书记那造步枪上面,然后又突然聊到食堂的伙食上面。
关键是这种跳跃性的话题闲聊,两人还能聊的很有兴致。
差不多聊了半个小时,赵局长总算出现了。
(最近追定下降了很多,我也知道有点水,但不是故意的,老是写到一样东西,然后忍不住会去写的很细,关键是还没有做到量大管饱,得调整一下状态,看看能不能更新快一点。)
第120章 真是幼稚
M-72边三轮摩托车暂时不需要仿制了,仿制和仿造意思差不多,结果都是制造出来。但仿制一般是掌握技术,比如苏联提供的图纸,然后按照类型,自己去生产配件制造出来。
而仿造,零部件不一定要求自己制造,按照某产品的造型和结构弄出来就行。
所以仿制其实很费成本的,有时候一个零件不光零件成本问题,而是要造出这个零件成本的问题,很可能为了一个零件,花很多钱去弄成产零件的设备。
现在既然昌城汽车厂有能力生产边三轮摩托车,自然是要节省仿制的成本了。现在国家也不容易,欠债搞发展,到处需要钱,但又不能不花钱。
不过具体答复得等待,汽车厂得拿出一辆边三轮车给军W后勤部那边,如果那边觉得没有问题。那么就可以开始组建生产线了,进行边三轮摩托车生产。
按照道理,是有多少生产多少的。这边三轮不光是部队有需求,地方上的需求并不少。但具体产量得看能进口多少材料,橡胶这方面国内其实也开始种植了,但产品不足万吨。
万吨不要以为有多少,在国内还不能生产汽车的时候,每年都要进口五万吨左右的橡胶才能勉强满足需要。
而这几年国内工业在起步,天然橡胶五万吨都不够用。西方国家现在对中是实施封锁禁运的,很多东西根本买不到,当然也可能买不起。
现在国内的橡胶,可能是这边多用了一点,就有地方要少用。
比如在农业,目前只有天津有拖拉机厂,并且拖拉机还只是在研制过程中。还有一家拖拉机厂在建设中。
也就是说目前国内还没开始生产自己的拖拉机,也就一下农场有进口一些拖拉机,进口一台拖拉机要一万两千块钱。
按照道理,生产拖拉机能节省进口费用。但此时的国内行情真的没必要,因为此时国内的耕地并不多,依靠人力和畜力能满足需求。
当然了,不是说人力畜力能满足需求就不生产拖拉机了,关键是拖拉机生产的技术没掌握,另外一个就是原材料的问题。
现在的拖拉机都是履带拖拉机,履带是用高锰钢为材料生产的。在没有技术的情况下,天津拖拉机厂那边别说更换形式了,连螺丝都要进口,怕配不上。
原材料的问题,江成也解决不了。但江成能把拖拉机改成轮式拖拉机,可避开了高锰钢,又要面对橡胶问题。
不过有一点好的就是,橡胶起码国内还能扩张规模生产,高锰钢只能完全依赖进口。
另外发动机和变速箱也是依赖进口的,这方面其实江成也可以解决。
但是能解决又如何,资源调配又不是江成能说的算的。
周厂长带着江成和郑可回汽车厂了,回到汽车厂后,他是消失不见了人影。
江成和郑可回到办公室,两人开始研究起内燃叉车的构造。对于内燃叉车,江成可以提供的也就一个外观设计之类的。
没穿越之前,江成工作的地方就有叉车,不过不是内燃的,是电力的。在外观的设计上,江成能轻易的画出来,甚至在网上也偶尔看到过一些这类的工程车,还可以提供几个差不多的车型。
但是江成拆过近千辆汽车,没有拆过一辆叉车呀。加上在单位里的是电动叉车,拆了也看不到发动机。无法提供内燃发动机的一些大致的信息。
发动机上面都会标注马力转速和扭矩的,有这个数值参考,再对应着车型。这也是为什么江成能让柴油机厂那么快生产出符合自己设计的车辆发动机原因。
现在想生产内燃叉车,难点就在内部构造搭配。
“郑助理,这没有专门对应的力学公式,我看也没有必要再继续无谓的推算了。用笨办法吧,先用大马力的发动机和常规变速箱还有一些零部件组装一下吧。试制出来后,再哪里有问题就调整哪里。”江成望着图纸摇了一下头说道。
“那这车自重按照几吨来生产呢。”郑可点了一下头询问道。
叉车要讲究平衡,车身的重量最少要减去货叉的重量,然后要大于限定举重货品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