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两人的矛盾不光是在外面找小三,黄伟立还怀疑胡月琴出轨,认为儿子不是自己的。”
俩人一开始有个女儿,三十多岁之后,又生了一个儿子。
黄伟立认为这个儿子不是自己的。
原因是长的不像。
为此跟胡月琴大闹过。
但是做了亲子鉴定,发现还就是自己亲生的。
沈新接过刘宝青手机,看了一眼黄伟立儿子的照片。
犹豫一下,沈新道:“刘队,确定不是亲子鉴定被人动了手脚吗?”
这不怪黄伟立怀疑,父子俩长的真不像。
刘宝青摇头,说他们说动胡月琴,自己做了亲子鉴定,就是黄伟立的儿子。
“所以你看,胡月琴和黄伟立的矛盾非常大,她也有足够的动机,去杀害黄伟立。”
“而在黄伟立的社会关系中,除了胡月琴,并没有矛盾这么大的人。”
都要杀人了,那肯定不是一般的恩怨。
“但凡有点儿矛盾的,我们都查了,也尽量的确定了每一个人的不在场证明。”
“然后就跟胡月琴一样,有充足的不在场证明。”
“还有黄伟立的财务状况,我们也都查了,没牵扯到什么问题。”
沈新皱眉。
那不怪刘宝青说案子有问题,陷入僵局。
这就是走进了死胡同啊。
可能有杀人动机的,全部查了。
最重要的,都有不在场证明。
这才是实打实的证据,我都没时间去杀人,再有动机又能怎么样。
“所以你们就怀疑雇凶杀人?”沈新反问道。
既然自己没时间动手,那只能找人,雇凶杀人。
这些年经济条件好,社会治安环境也好,又到处都是摄像头,犯罪的成本无限拔高。
像以前那样,为了一点儿钱,帮忙杀人的情况是很少很少,但依旧有的。
就像去年,沈新记得南方还有一个案子。
一个老板雇凶杀人,结果开了几百万花红,然后杀手层层转包,到最后就变成了十万块。
那最后一层的承包商一看就这么点儿钱,自己不成冤大头了,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所以哪怕是现在这个年头,一样有愿意为钱而杀人的亡命之徒。
而刘宝青他们,在围绕黄伟立社会关系调查无发现之后,考虑到雇凶杀人上,也就可以理解了。
沈新想起了之前用奥丁追踪嫌疑人逃走的路线,问刘宝青有没有发现。
“暂时没有。”
刘宝青摇头,掏出手机,给沈新看一张监控截图。
截图应该是放大了。
然后看角度,应该是道路上的监控摄像头。
南江行道树多为香樟树,四季常绿,而镜头中的这个骑着电瓶车的人,就走在了人行道上。
有树木遮挡,道路的监控就扫到了一点点。
镜头中的他,骑着一辆黑色的踏板式电瓶车。
穿着全黑的衣服,戴着摩托车头盔,所以根本看不清脸。
只能从一闪而过,较宽的肩膀来推测,这可能是一名男性。
刘宝青道:“我们把案发前后时间段,经过这两个摄像头的所有车和人,都尽可能的查了,并没有发现。”
“唯一的发现,就是这个人,在居民区走访的时候,有一个站在二楼阳台抽烟的,在晚上十二点左右,看见了这么一个戴着摩托车头盔的人。”
“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人的嫌疑很大,极有可能就是凶手。”
“但看体型,他可能是个男性,又有这么强的反侦察意识,那我们只能推测,是有人雇佣他来杀人。”
沈新点头。
等于说刘宝青他们做出雇凶杀人的推测,也不光是纯推测,是有相关证据的。
沈新仔细看了看这张监控截图。
有用的信息真的不多。
就像刘宝青说的,对方有比较强的反侦察意识。
那的确像个职业杀手。
想了想,沈新问道:“刘队,那胡月琴的财务状况查了吗,还有她的情人,会不会俩人合谋,然后胡月琴借她情人之手,找的杀手?”
你请杀手得花钱啊,而且肯定不会便宜。
那就应该从最有动机的胡月琴身上下手,查她的财务状况。
刘宝青叹气道:“怎么没查,但是没发现,说实话,我们都快把胡月琴所有的通讯记录都翻烂了,连诈骗的都顺道发现了几个,也没找到她雇凶的线索。”
名下电话,通讯记录,网络记录,刘宝青既然这么说,那肯定都查了。
而胡月琴又不可能去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问他愿不愿意干杀人的勾当。
肯定是经人介绍,或者在网络上哪里发现的联系方式。
这些痕迹肯定都会留下来。
刘宝青叹口气道:“说实话,这些天我们队里这么多人,全扑在这案子上,现在案子办成这样,真挺憋屈的。”
新区分局的刑侦大队大一些,快四十号人呢。
这么多人投进去,查了这么多天,没结果,那不怪惊动邵景明过问。
身边几个钉子户在叫唤。
沈新呵斥了一声,继续思索。
半晌,沈新道:“刘队,你觉得会不会我们在一开始的方向判断上出了问题。”
比如不是仇杀,是抢劫杀人。
至于没拿钱包和手机,是被迫中止了?
还是说又不敢了。
或者就如网上评论区无端猜测的那样,有人因为钓鱼,跟黄伟立发生矛盾,怒而杀人。
选择用石头为凶器,也证明了这种随机性。
“不对。”
沈新说完,又迅速摇头否认自己的想法。
奥丁追踪黄伟立血液而锁定的逃离路线,应该是没问题的。
那嫌疑人就有足够的反侦察意识,不像是一个杀了人,又吓到不敢拿手机的窝囊劫匪。
而且这么一想,沈新又想到一个点。
凶器是一块石头。
假如胡月琴雇凶杀人,找了个专业的,他具有反侦察意识,也从胡月琴这儿,了解到了黄伟立的夜钓习惯。
他既然做好了撤离方案,那肯定也会做行凶方案。
那完全可以用刀啊。
为什么随便捡了块石头,然后杀了人之后,就往水里一丢,完全可以把尸体埋起来,然后尽可能的打扫现场,拖延警方的调查。
沈新皱眉道:“刘队,这个案子的确有点儿怪,凶手的各种行为和证据匹配不上。”
刘宝青连忙点头,说他一直就有这种感觉。
现场这么随意,可逃跑路线又是精心计划的。
明明胡月琴有最大的动机,却又有完整的不在场证明,也找不到任何雇凶杀人的线索。
各种不合逻辑。
半晌,沈新还是摇头:“刘队,我也没想法了。”
沈新从没觉得自己是福尔摩斯,没想法就是没想法,直接承认就是了。
刘宝青叹口气,也没说什么。
他希望沈新能提出一点儿见解,但真没有,也可以接受。
“行啦,你忙吧,我继续头疼去,大不了,还是老办法。”
刘宝青拍了拍沈新肩膀,转头去和邵景明汇合。
所谓的老办法,就是大范围摸排。
以案发现场为中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五公里不行就十公里,十公里不行就全市走访。
不信找不到线索。
目送刘宝青离开,沈新看了眼远处还拉着警戒线的案发现场,又想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头绪,只能先忙自己的。
如此一晃,又过去两天。
案发已经一周了。
连网上,关于这个案子的讨论都没有了。
沈新打听了一下,还是没有进展,已经开始大范围的摸排,试图找出这个戴头盔的嫌疑人。
那一旦到这种地步,只能拼运气了。
沈新这边还是按部就班的工作。
反正沈新是挺轻松的,警犬训练全权交给李嘉慧,不用自己太多操心。
沈新能做的就是尽量增加这些狗的好感度。
好感度越高,训练的越快。
这天早上,因为早高峰的时候出了交通事故,堵了会儿车,赶到基地的时候,已经八点四十了。
迟到了四十分钟。
但也无所谓,说是天天来警犬基地报道,也没说要在这边打卡上班。
沈新刚到基地的路口,一眼就看见,上山的水泥路深处,一直到车开不上去的地方,又停了好几辆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