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时在里面发了什么呀?”
“就是安利了一下我演的《好日子》网剧……然后附上了链接。”
姜在勋解释道。
崔雅敏张着嘴,足足愣了两秒钟。
紧接着。
“噗——”
一声没憋住的气声从她嘴里漏了出来。
随即,她脸上爆发出一种恍然大悟又哭笑不得的表情:
“哎呀我以为……以为那是黑粉冒名顶替发的推广钓鱼链接!”
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旁边同样表情古怪的管理员。
毕竟这种直白发广告的模式,太容易被误会了。
姜在勋听完也乐了。
“那就麻烦你们……回头帮着推一推吧?那剧确实……还行。”他补了一句。
崔雅敏用力点头:
“放心!包在我身上!我会发详细 Repo和安利贴的!”
“那就拜托了,我要先进去了。”
姜在勋最后朝粉丝区挥了挥手,转身快步跟上已经走到影厅门口的柳亦菲等人。
……
厅内灯光已调至暗场。
只有安全出口标志散发着微弱绿光。
前方巨大的 IMAX银幕尚未亮起。
影厅座位呈阶梯式分布。
前几排预留给了主创和重要嘉宾。
后面则是媒体、影评人以及部分受邀粉丝。
巨大银幕亮起。
配乐流淌。
熟悉的画面和台词在眼前重新展开。
这是高导演坚持的、他引以为傲的“导演剪辑版”。
比起在华夏院线上映时那个支离破碎的版本,节奏确实舒缓流畅了不少。
一些被暴力剪掉的、用以展现角色内心挣扎的片段重新缝合回来。
柳亦菲所饰演的邢露的心理路程转变,在更充裕的时长里得到了更细致的铺陈。
坐在黑暗中的姜在勋无法否认——
导演剪辑版的《露水红颜》就像被修补过的残次品,至少在外观上显得更完整了。
如果说原始版本是逻辑混乱、情感仓促的 5分产品。
那眼前这个版本,勉强能打到6.5~7分。
毕竟整体故事核心的走向和某些逻辑的突兀感,依然硌在那里。
……
影片结束。
灯光亮起。
象征性的掌声在影厅里响起。
有些掌声来自不明真相的粉丝。
有些则来自社交场合必需捧场的嘉宾。
前排的专业评审席上。
媒体记者和影评人的表情大多平静。
看不出明显的赞许。
也看不出明显的失望。
高导演率先站起来,转身向观众席鞠躬致意。
柳亦菲和姜在勋也紧随其后起身。
两人目光短暂交汇。
也有一丝心照不宣的默契——
该做的,尽力做了。
剩下的。
交给命运和市场那冰冷的审判吧。
————
次日。
《露水红颜》在韩国市场的首日票房数据出炉。
全国观影人次达到 16.4万。
这个数字在整个电影市场大盘中算得上是中规中矩。
谈不上惊艳开局。
但也绝非惨遭滑铁卢。
属于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尤其在面对《江南 1970》和《飓风营救 3》的强势分流下。
这个起步并不算差。
在韩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评分平台 Naver上,首批观众打出了 7.8分。
这并不意外。
首日评分往往带着演员粉丝滤镜和期待加成,数值通常偏高。
随后的首周。
姜在勋和柳亦菲如同两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从早到晚。
连续不断的观众见面会、影院舞台问候、媒体访谈、电台连线……
两人用近乎透支体力的方式在每一个可能的曝光点刷着存在感。
辛苦的宣传行程效果是显著的。
虽然单日人次没有再次出现爆发式增长。
但凭借相对稳定的上座率和口碑的稳健维持,(Naver评分虽然后续被更多普通观众“冲刷”,下滑至 7.13),《露水红颜》在韩国的首周末观影人次成功突破百万关口。
将观影人次折算为票房收入。
该片在韩国的首周票房已经超过了该片在华夏大陆的首周表现。
这些数据似乎成了高嘻嘻导演某种程度的背书——
在华夏市场被猛烈抨击的剪辑手法、情感铺陈和导演掌控力,放在韩国市场并未引发同等程度的抵触。影片的完成度和观赏性,显然远未达到国内舆论所贬低的水准。
……
首周的密集路演宣传终于结束。
柳亦菲需要尽快返回华夏处理其他事务。
临行前一天。
姜在勋特意组了个饭局。
地点选在了一家名气很大的中餐馆。
他把韩东郁导演也请了过来。
饭桌上。
姜在勋作为中间人简单介绍后,就将舞台留给了柳亦菲和韩东郁。
出乎姜在勋的预料。
柳亦菲这段时间显然没有闲着。
她不仅真的去看了《当男人恋爱时》这部由黄政民主演的电影。
而且……
兴趣浓厚。
语言似乎成了彼此沟通最大的障碍。
韩东郁导演的英文并不流利,中文更是一窍不通。
柳亦菲的韩语更是停留在问候语层面。
两人隔着桌子。
中、英、韩三语夹杂。
有时还需要姜在勋临时充当翻译。
但有趣的是——
这并不妨碍两人对彼此的欣赏。
柳亦菲对电影中那独特的、混着苦涩的底层浪漫和韩东郁对角色的塑造把控表达了高度的兴趣。
韩东郁在听到柳亦菲对电影中某个场景、某段表演细节的敏锐捕捉时,眼神里的光瞬间就亮了。
他磕磕绊绊地阐述着自己的创作理念,比划着手势,甚至激动地拿出手机展示当初分镜概念图。
一顿饭的功夫。
从最初的有意向合作试探,到彼此认同核心理念,话题迅速深入到了翻拍权的归属、版权方联系方式、大致预算框架以及韩东郁是否有档期执导等方面。
速度之快。
默契之强。
让一旁负责牵线搭桥的姜在勋都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