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是他最爱吃的海鲜面。
汤底已经凝固,上面漂浮的鱿鱼须、贝肉和蔬菜裹着油脂,颜色黯淡。
显然是早就做好放凉的。
姜在勋没加热。
直接拿起筷子闷头就吃。
面早就胀了。
又冰又腥。
弹牙的海鲜肉在低温下变得格外死韧。
吃过饭。
姜在勋把自己丢进沙发深处。
身体陷进去。
舒服地吁了口气。
眼皮重新开始发沉。
就在意识快要飘出去的时候。
手机震动。
是金大元。
“下楼。”
言简意赅。
……
路上。
金大元看着前方车流,开口交代行程:
“先去做个护理,状态要紧。晚上有个饭局。聊聊后面在韩国的宣传配合和发行策略。高导和王制片都飞过来了,CJ这边负责发行和协调的是李次长。”
“华夏下画后的总票房是多少?”姜在勋问。
“6600多万。”
这个数字已经完全高于姜在勋的预期了。
他原本以为也就五千多万的票房成绩。
六千多万的票房其实也还行。
但。
在华娱电影市场全年有36部票房破亿的影片对比下。
这个成绩。
属实难看。
甚至不如小成本爱情片《匆匆那年》5.88亿票房的一个零头。
导演高嘻嘻被电影论坛和影评人猛烈抨击“拍电影毫无天赋”、“浪费顶级阵容”、“滚回去拍电视剧”。
女主角柳亦菲则毫无意外地被冠上了“票房毒药”的头衔。
作为电影男主角的姜在勋,自然也没能幸免于口诛笔伐。
网上相关讨论区的恶评如潮,内容不提也罢。
市场反馈最直接的影响是机会的流失——
在《露水红颜》的上映期间,曾有一个名为《克拉恋人》的现代都市剧剧本接触过他。
片方对姜在勋表示了相当的兴趣。
当时他在济州岛拍《好日子》。
没太想好接不接这部戏。
然而。
当《露水红颜》的票房颓势成为定局后。
这份邀请函便再无下文。
而原本在接触、表示好感的几个中端以上的华夏品牌。
在电影票房扑街、差评如潮后。
态度瞬间变得暧昧不明。
……
美容院是金美惠女士办VIP会员卡的那家。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
姜在勋感觉自己像个待翻新的旧家具。
发型师对着他杂草般的头发连连叹气。
最终大刀阔斧地修剪。
皮肤管理师则对着他饱经风霜的脸颊和鼻梁上的晒伤痕如临大敌。
各种仪器轮番上阵。
当焕然一新(至少表面上是)的姜在勋重新坐进保姆车后座时,窗外的天色已经渐暗。
……
新罗酒店的包厢内。
灯光是柔和的暖色调。
圆桌上精致的餐具反射着微光。
“国宴料理”摆盘在几人面前。
高嘻嘻导演看起来比在华夏时少了几分意气风发。
柳亦菲倒是没差。
美貌依旧。
这次高嘻嘻导演带来的是导演剪辑版。
用他的话来说——
跟国内上映的那个被剪得七零八落的版本完全不一样。节奏、情感线、包括姜在勋和柳亦菲的表演张力都保留了最完整的状态。
嗯……
在姜在勋听来——
这位大佬导演似乎是把《露水红颜》票房失利的锅,甩到了国内电影审核制度上。
当然。
也可以理解为高嘻嘻导演把韩国电影市场当做翻身仗。
毕竟国内的名声已经有点臭了。
但翻身不是那么好翻的。
这部电影想要回本。
在韩国的电影市场起码要达到500万观影人次。
500万观影人次。
那可不是普通爱情电影能达到的高度。
韩国影史爱情片票房冠军是由宋仲基和朴宝英主演的《狼少年》。
——累计观影人次 704万。
这部现象级的影片,凭借独特的人狼设定和演员强大的化学反应,创下的纪录至今未被任何同类型影片超越。
而排名第二的。
便是直接捧红裴秀智、被称为改变演员生涯的代表作《建筑学概论》。
——观影人次 410万。
剩下的爱情片。
绝大多数在 100万至 300万区间波动。
而一部在华语市场被院线和观众双重否定、票房惨淡到只有 6600多万人民币、主演集体背负负面风评的电影,换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导演剪辑版,就想在韩国市场冲击 500万观影人次?
这不是期待。
这更像是一种在惨淡现实面前的自我安慰和……
美好的幻想。
“这个目标……相当具有挑战性。”
李次长对于高导演的想法不带任何贬损,只是单纯分析:
“韩国观众对华语片的观影习惯尚未完全建立。”
“纯爱题材方面,本土制作在文化亲和力和演员认知度上有天然优势。”
“而且,这部电影在华语市场的风评反响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媒体和网络传播到这里。”
“这会对前期口碑和观众期待值造成巨大影响。即使……导演剪辑版在叙事和情感上有所提升。”
他没有明说500万观影人次是天方夜谭。
但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作为发行方,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巨大风险。
……
高导演和李次长关于票房目标的对话陷入一种礼貌的僵持。
桌子另一边。
柳亦菲似乎对这种略显沉闷的讨论没什么兴趣。
倒是和姜在勋用英语低声聊了起来。
“票房扑街又不是第一次。”
她耸耸肩,语气里有一种经历过多次风浪后的豁达:
“网上说什么的我早就不看了。”
“心态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