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在勋自己猛地一愣!
(我为什么这么……在意她会不会看到那些镜头?)
这个清晰的疑问,毫无预兆地,像颗投入深水区的照明弹。
瞬间将他心底那片混沌照得无所遁形——
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如此本能地、强烈地……
在意起林允儿对自己银幕形象中亲密戏份的看法了?!
……
一旁。
林允儿看着姜在勋瞬间变得有些僵硬和闪烁的神情,那双小鹿般的眼睛轻快地眨了一下。
她没追问。
一个字都没有。
只是从善如流地点点头,带着一种近乎宠溺的语气,道:
“好,不看~”
“不过,我还是要说——”
“辛苦了,为我们在勋的首部男主电影鼓掌!”
说着。
林允儿竟然真的抬起双手,掌心相对。
轻轻地拍了三下。
姜在勋看着她那明媚毫无阴霾的笑脸,看着她那双专注凝视着自己的清澈眼眸里盈满的、纯粹的、仿佛真的只是为他完成第一部男主电影而感到开心的光彩。
心里那点翻腾的、难以言说的别扭感。
像被这突如其来的、坦荡得近乎光明的掌声和笑容猝不及防地照散了。
(好像……真是我自己想太多了?)
这念头滑过的瞬间。
反而让他有点无所适从的茫然。
“好啦。”
林允儿收回拍得干净利落的手,自然地垂回身侧:“我先走了,开工顺利,朴武宅先生~”
“嗯。”
姜在勋应着,目光追随着她坐进车里。
车窗缓缓降下。
露出清丽的脸庞。
姜在勋抬起手朝车里挥了挥。
林允儿也笑着对他挥了挥手。
保姆车安静地驶离了片场,带走了那抹米白色的身影和山风里最后一丝蜜桃的淡香。
姜在勋一直等到车子彻底消失在视野尽头。
才缓缓放下道别的手腕。
他无声地吸了一口凛冽的空气。
转身。
快步走回那片由帐篷和布景搭建的忙碌核心区。
李石勋导演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监视器屏幕。
黄政民的戏正拍到关键处。
姜在勋在导演身后不远处找了个空着的器材箱无声坐下。
身体微微前倾。
目光也聚焦在监视器的画面中。
镜头里。
是品牌企划部那间摆满登山服样品和高山攀登纪录片画面的巨大办公室。
面对品牌代表们审视、评估、略带优越感的目光。
黄政民只是把脊背挺得笔直。
甚至有点僵硬。
像一棵被强行拗出某种标准姿态的松树。
声音平稳,努力传达着攀登珠峰的意义、团队的专业性以及对赞助的渴求。
表情是精心练习过的诚恳。
眼神却在深处透着不耐与格格不入。
监视器的荧光映在姜在勋专注的瞳孔里。
他看着黄政民身体那细微的紧绷。
画面莫名地……
与他脑海深处储存的某个画面重叠——
《国际市场》片场。
赤裸着上半身的黄政民为了能被挑选去挖矿,同样站得笔直。
一样被挑选的姿态——
一个是出卖劳力,一个是出卖梦想。
一个衣不蔽体,一个衣旧如昨。
姜在勋的思绪飘远了点。
《国际市场》……
这片子拍完都多久了?
感觉像是上辈子的事。
怎么还没上映?
他记得自己那点戏份杀青都挺早的。
后来似乎就没怎么听老师在公开场合或者私下提过具体的上映安排。
这种主旋律年代巨制。
后期制作周期长可以理解。
但一点风声也没有?
姜在勋下意识扭头环顾四周。
目光精准地锁定了侧后方——
罗美兰正坐在一张折叠椅上,手里捧着个小保温壶取暖。
见状。
姜在勋立刻挪着小马扎凑过去。
罗美兰察觉动静抬头,脸上立刻漾开慈母般的笑意:
“在勋啊,怎么了?”
“前辈。”
姜在勋蹲下身,低声问道:
“《国际市场》这片子后期还没做完吗?”
“哦,这个啊。”
罗美兰了然地点点头,拧紧保温壶盖子:
“不是片子没做好,是在等好档期。本来是打算五月上映的,但恰好碰上了世越号事件的风口浪尖……”
她掏出手机划开屏幕,翻出一个日程截图递给姜在勋:
“昨天刚收到通知,12月 17号正式上映。”
姜在勋点点头表示明白。又跟罗美兰聊了几句天气和片场伙食的闲话,便又挪回导演身后不远处的角落坐下。
继续沉浸在监视器里黄政民精准的表演中。
感受着角色与现实微妙碰撞带来的张力。
黄政民的部分拍摄得很顺利,几乎没 NG几次就过了。现场效率很高,随着导演一声“过”,灯光组、摄影组立刻开始为下一场调整布景。
当天没有姜在勋的戏份安排,他几乎全程待在片场边缘观摩。
当夕阳的余晖给片场的塑料布棚顶涂上一层朦胧的金边时,导演宣布今日收工。姜在勋裹紧了外套,和金大元混在卸器材的人流中,踏上了回程。
……
次日。
江原道临时片场。
姜在勋套着剧组统一的厚外套,踩着碎石路往化妆帐篷走。
初冬清晨的空气带着刀刮般的冷冽。
走着走着。
却总觉得有点奇怪。
片场边缘。
几个布景工人扛着板材经过时。
视线似乎在他脸上多停留了一两秒。
刚走过拐角。
负责灯光组收线缆的两个年轻助理。
一边拖拽着沉重的电线轮子。
一边脑袋凑在一起。
对着手里的手机屏幕低声兴奋地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