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日走红 第1163节

  陆严河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来,温生明的压迫感,是分人的!

  见到这一幕,他更咬牙切齿了。

  日。

  因为知道温生明对自己的刺激有助于表演,陆严河现在非常放任自己的情绪被温生明刺激。

  这种感觉其实也挺奇妙的,明知道温生明是故意的,他也“乐在其中”不说,甚至有一种“有本事你就再猛一点”的叛逆心理。

  不过,这仅仅是他和温生明之间的“战争”。

  剧组其他人,除了刘毕戈,其实没有人发觉。

  《定风一号》的参演演员不少。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群像戏——

  同样,可想而知,陆严河和温生明主演、刘毕戈导演的剧组,其他的角色,哪怕只有两句话的戏份,也对很多知名演员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种意义,就像是《红楼梦》《西游记》两部剧的参演演员一样。

  你不是主角,你只是一个小角色,但戏成了经典,你的角色也就成了经典。

  别人不认识你,但听说你演过这部戏,都高看你一眼。

  如果说《红楼梦》《西游记》是时间验证出来的经典,那《定风一号》就是被人预定的经典。

  这一次,龙岩往电影里塞了不少自己的“关系户”。

  都是跟龙岩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演员们。

  当然,能塞进《定风一号》的“关系户”,跟那煤老板们送进来的关系户不一样。

  至少从这些名字上,陆严河是挑不出问题来的,都是好演员,有实力。

  -

  如果一个剧组,全都是知名演员,其实也不是那么好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剧组人员来说。

  就算一个演员把自己的姿态摆得再低,再亲和,比如陆严河,实际上,对普通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彼此之间仍然是有壁垒的。

  大家不可能因为陆严河好说话,就把陆严河的戏份挪到早晚去拍,中间让他干等几个小时。

  大家也不可能因为温生明是一个很好打交道的大咖,就对他的事情敷衍了事。

  他们的存在,就意味着剧组的工作量。他们这样的知名演员越多,剧组的工作量就越大。

  随便举一个例子,剧组安排用车的情况就更多。

  人家知名演员过来演戏,哪怕就几场戏,该配的待遇还是要配。你不可能让人家坐班车,跟一帮工作人员到点上车,一起来片场。

  对陆严河来说,往往拍一部戏等于就是又要认识很多新的人。

  做他这一行,圈子其实往往闭塞——

  明明认识的是新的人,但又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兜兜转转,就在这个圈子里面打转。

  不过,陆严河相对好一点。

  他的身份多,认识不同圈子的人也多。

  只是作为一个当红明星,认识的人再多,其实也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生活式社交。

  这几年,或者是,几乎是从大学毕业以后,他就再也没有交到过真正交心的朋友了。

  这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还好,他有一帮高中同学,有李治百和颜良,还有陈梓妍。

  他身边并不缺真朋友。

  这是最值得庆幸的。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

  陆严河不知道是自己受这个角色的影响,对每一个人都下意识地提起了提防和戒备,还是他本身的性格发生了改变,渐渐地对认识新的人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面对一个新剧组,要认识新的人,陆严河现阶段有点提不起兴致来。

  意兴阑珊的。

  -

  读剧本会一共是四天时间。

  除了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陆严河努力调动自己的情绪,跟每个人还算是热情地认识了,打个招呼,在那之后,他感觉自己的情绪就像是绑了一个铅块一样,不由控制地拽着他往下沉。

  苗月作为编剧,也参与了读剧本会。

  明明是他的大学同学,他的话也变少了,休息的时候,他基本上就是自己一个人坐着,也不看剧本,看看手机,戴上耳机听听音乐。

  大家似乎也都挺默契的,没有一个人打扰他。

  来跟他打招呼的人,往往也都是读剧本会开始之前,或者结束之后,除此之外,漫长的过程之中,陆严河几乎就完全陷在一个人的状态中。

  很快他自己也意识到了,他应该是受到这个角色的影响了。

  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独行”的人,因为要监视副站长,更是“孤僻”起来。

  他对这个剧本和角色了解得越多,越深,他就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情报站这个地方,看似就是一个上班的单位,可在这里工作的人,谁也不知道一层皮下面,有没有藏着第二层皮。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岗位才知道的秘密,工作纪律要求不得透露,为了避嫌,互相之间往往也极少来往,或者有来往,但要避人耳目。

  明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互相防备。

  当一个人在完全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的环境里待着的时候,是会变成另一个人的。

  或者说,会失去很多“人的东西”。

  例如外放的情绪,比如愉悦的情绪。

  -

  有一天早上,陆严河洗脸的时候,被镜子里的自己吓了一跳,因为镜子里的他,眼神完全改变了,一丁点少年的英气都没有了,反而像死水一样沉。

  怎么会这样?

  不应该这样吧?

  他演的不是一个“老狐狸”啊,他是个年轻人啊,他只是演了一个比较孤僻、独来独往、性格内敛的年轻人啊,怎么会是这种“阅尽千帆、波澜不惊”的眼神?

  陆严河捧起冷水,泼自己脸上,又搓了搓自己的脸。

  一阵醍醐灌顶般的清冽传遍全身。

  不能任由自己继续沉浸在之前的情绪里了。

  -

  《定风一号》这部谍战片,跟《窃听风暴》在很大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的最后,是陆严河这个最终找到证据、把温生明抓捕枪毙、获得升职的“反派”,却因为整个监视过程所经历的事情,带给他内心的摇摆,最终背叛了情报站,选择去做一个正直的人,走正确的路。

  但这部电影跟《窃听风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片尾,最后揭露了“定风一号”这个监视行动的真相:温生明的“间谍”身份,其实是站长捏造的,是为了把温生明搞下台的政治斗争。

  所有关于温生明“地下党”的证据,其实都是站长的捏造和诬陷。

  这是一场根本不涉及真正“地下党”的“情报站内斗”。

  站长捏造和诬陷的材料是假的,但它带给陆严河的刺激、震撼和觉醒,却是真的,它一个年轻人从“内斗”中获得了精神的觉醒和救赎,选择踏上正确的道路。

  -

  “人是因为进步而觉醒,也因为觉醒而进步。”苗月说,“本质上来说,《定风一号》是一个主旋律,但我希望它能讲出一些过去谍战片没有讲到过的东西,所以,改了好几次,最终改成了现在这一稿。”

  陆严河明白。

  常规的谍战片,尤其是主旋律谍战片,一定是一堆反派里,有一个潜伏的正义者,然后,邪不压正。

  《定风一号》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用“政治斗争”的引子去虚构了一个“正义者”的形象,但这个虚构的“正义者”形象,其存在的本身,却将一个一开始麻木、只想保全自身的人,渐渐塑造成了一个“正义者”。

  某种程度上,它故事的本质,讲的是一个人从黑夜里看到了一束伪装成太阳的光,它跟着那束光,却真的走向了太阳的故事。

  “伪装”本身的讽刺与“追光”本身的纯粹,形成鲜明的反差,让讽刺更有反讽意味,让纯粹也更显得珍贵。

  -

  “所以,你太清楚你要什么了,你只是在反复地掩饰你要什么,这不是一个未觉醒者的眼神。”

  陆严河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轻声说道。

  “你小心翼翼,甚至唯唯诺诺,你给你塑造了一个生人勿进的表象,就是为了跟情报站的这些人保持距离。”

  “你并不是已经经历了很多的事,心中有杀伐果断,你心中充满彷徨、不安,你不是不知道国破山河在,你只是把自己装进了一个套子里,自己蒙蔽双眼,不去看那些苦与难,不去见那些山河,你身上没有袈裟,你只求自保于世。”

  “你监视副站长,按时向站长汇报副站长的动态,从站长的口中,你也知道了副站长为什么有那么多奇怪的举动,但是,慢慢的,随着你对副站长的了解越多,你内心深处开始出现一丝摇摆?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

  汪彪莫名地紧张了起来。

  因为他最近这两天,开始听到陆严河一个人自言自语。

  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小会儿,而是一遍又一遍,像是在催眠自己一样。

  陆严河从来没有这样去准备过一个角色。

  汪彪不得不赶紧把这个情况跟陈梓妍说了。

  陈梓妍也第一时间来了剧组,她别的什么也没说,只说是来看看。

  陆严河也什么都没说,我行我素,并没有隐瞒什么。

  然后,陈梓妍就发现,陆严河竟然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走路的姿势了。

  陆严河走路的姿势,变得不那么帅气了。

  他给自己准备了一副眼镜,时不时地戴一会儿。

  刘毕戈问他,是想要在电影里戴眼镜吗?

  陆严河摇头,他说,“我只是想要改造一下我自己的个人习惯。”

  戴眼镜的人和不戴眼镜的人,眼神其实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陆严河现在是一个非常有镜头感、有明星范儿的人,他的眼神永远有光、有力量,哪怕演一个眼神无光的人,也一样有电影感。

  他试图去消除自己身上的电影感,去“泯然众人”。

  这一刻,他特别感谢《定风一号》给他们预留了半个月的准备时间,读剧本,上历史课,听剧组请来的人讲当时的社会背景,习俗。

  陆严河有充分的时间,一边从形体上改造自己,一边从理解上去琢磨表演。

  他甚至一天只有回到酒店以后,会看一会儿手机,回一下消息,其他时间,都把手机放到了汪彪那里。

  一点一点的,陆严河的改变,肉眼可见,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

  背有点稍驼,走路有点微微往一侧倾,看人时眼睛倾斜的角度、微表情,都有了细微的变化。

  刘毕戈对温生明说:“温老师,你看,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愿意在一开始就跟他讨论人物具体的塑造。”

  温生明:“你觉得他现在这样的改变,不会稍显刻意吗?观众都太熟悉他了,熟悉到他很多的反应,其实已经有95%的自然,可是在观众眼中,因为跟以前不一样,所以只剩下70%。”

首节 上一节 1163/12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