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摄影系大导 第77节

  韩三评抬头,低声道:“快请!”

  吴宸裹着外套进来,笑眯眯道:“韩总,早啊!”

  韩三评放下杯子,乐道:“这些天你倒是在柏林出尽风头啊。”

  吴宸笑着寒暄:“谬赞了,主要还是柏林组委会给面子。”

  “哈哈哈”韩三评闻言,笑了起来,“你那电影若是拍不好,你看看他们给不给面子。”

  韩三评抿了口茶,继续说道:“《活埋》好莱坞的上映日期定了吗?”

  吴宸微微颔首:“定了,3月25日,还能吃一波复活节档期的红利!”

  “倒也不错,引进片给你的《活埋》预了一个,你看看什么时候合适,依我看干脆就26号得了,反正你这片子主战场也不在国内!”

  吴宸翻了一下桌台上的日历:“成,就依韩总。”

  韩三评此时不经意的把一份报道拿在手上,“对了,我看报道上说你这是打算拍三部曲,还有最后一部,在国内拍?”

  吴宸闻言,不禁一乐。

  他就知道韩三评不会放过此事。

  “嗯,但是构思还没确定,晚些天还得和张继青老师沟通一番。”吴宸也没瞒着,反正后面若是进入筹备阶段,整个业内都知道了。

  “哦?”韩三评脑子里一时间还没想到张继青是谁,半响之后才恍然大悟,有些不太确定道,“最终章是拍昆曲?”

  “算是吧,借了昆曲艺术的皮!”

  韩三评眼眸精光一闪,这题材文化特性很好,若是让吴宸拍出来,感觉就像是一部冲奖的料啊。

  这部戏不能错过啊,韩三评立马下了判断,随即豪言道:

  “你现在都是柏林最佳导演了,《活埋》版权费估计没少赚吧。

  三部曲最终章怎么也得来一把大的,你有钱,中影也有钱,咱们搞部大制作?”

  “大制作?”吴宸一怔,摇了摇头:

  “韩总,投资肯定会比以往的大不少,但它怎么也算是一部文艺片,就算大投资也大不到哪去啊!”

  “怎么大不到哪去呢,演员阵容一摆,这投资就上去了,你告诉我,国内你想请谁请不到的,我来出面。”

  韩三评满不在乎道,他想搞大制作还能搞不大?

  “等剧本出来后咱们再商榷吧。”吴宸说罢,岔开话题,“对了,韩总,有件事,想请你帮个忙。”

  “哦?说来听听。”韩三评诧异。

  “我想培养个制片人,打算让他先从《疯狂的石头》积累点实战经验。

  张强在这一块算是行家,能不能让他带一带?”

  韩三评笑了:“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这种小事,你直接找张强就行,他不会拒绝的。”

  吴宸点头:“人是中影的,我总得跟你打声招呼!”

  ……

  离开中影后,吴宸立即拨通了张强的电话,说明来意。

  张强没有犹豫爽快答应。

  “没问题啊,你直接让人过来吧,我正好缺个帮手。”

  吴宸笑道:“那可得辛苦你了,张哥。”

  “行了,别来这套,等以后你再请我喝酒就行。”张强笑骂。

  挂断电话后,吴宸还不忘给宁浩打了个电话,说了一下这事。

  “想培养自己的制片班底?”宁浩问到了核心。

  “嗯!”

  “成,我懂你意思了,人我帮你瞅瞅,说实话我拍第二部电影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自己都没做起来,没人跟我。

  不过你这整起来,未来我借人,你得借我使使,制片这块确实还是自己人好用。”

  宁浩嘿嘿笑了笑。

  “靠,我这班底还没搭起来,你都朝我打借条了?”吴宸笑骂,随后寒暄了两句后才挂了电话。

  “.”

第100章 研讨表彰,搁这唱双簧?

  《黑天鹅》的剧本吴宸交给了国内代理注册的机构,终于回了消息,《黑天鹅》已经顺利完成了好莱坞编剧协会的注册手续。

  随后,他找到了杰森·布朗姆。

  杰森看着剧本,脸色瞬间变得复杂,紧接着便给吴宸打来了电话:

  “吴,你要用这份剧本来试探?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做?

  砸锅卖铁我觉得我们都可以搞出来!”

  吴宸笑了笑,解释道:“这份剧本的确不错,一开始我确实有拍它的想法,但是奈何后面从这份剧本里衍生出第二份剧本.”

  “我懂了,你的三部曲最终章!”

  杰森深深地叹了口气,仍觉得可惜,但职业素养让他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第二天,他给吴宸带来了制片成本评估。

  “如果极致压缩成本,或许不到一千万美元能拍完,但我不建议这样做。”

  杰森摊开预算表,一项项给吴宸说清楚,“这部戏最大的变数在于女演员,如果邀请一位优秀的女演员,成本会上升到一千五百万美元。”

  “好,你帮我放出去看看!”吴宸点头,成本和他想的差不多。

  “给我一个星期。”杰森语气认真,“但是正如我上次和你说的一样,期望不要太高。”

  “嗯!”

  吴宸也不着急。

  几天后,2月28日清晨,广电总局大楼会议室,空气里飘着股淡淡的茶香,窗外阳光洒进来,照得桌子泛着微光。

  会议桌旁坐满了人。

  《孔雀》剧组的顾长未,制片人董平、王鸿以及剧组几个主要成员都在场。

  《活埋》这边只有吴宸。

  其余人分别是京城艺术高校的各大校长以及一些文化领域的老教授,当然业内几大影视公司国企民企的负责人也在此。

  坐在主位的自然是总局的几位领导。

  墙上投影打着主题:“从《活埋》与《孔雀》柏林获奖看华语电影的国际化突破与文化输出”。

  童钢端着茶杯,低声笑道:

  “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活埋》和《孔雀》在柏林的经验,看看华语电影未来怎么往外走,文化怎么输出。各位聊聊吧,要不先从主角开始?顾导,你先说说经验.”

  顾长未先开口,低声道:

  “《孔雀》能拿评审团大奖,我觉得是现实主义的根扎得深。咱中国故事,细讲慢熬,外国人也能看懂.”

  一位人大的老教授随即点头,“对,柏林喜欢这种扎实的叙事。”

  央美的教授则是从构图开始点评:“《孔雀》顾导的摄影技术还是占了不少分的,还需要从提升整个画面美感出发”

  顾长未言辞朴素,却也直击核心,其他专家们纷纷附和,从现实主义叙事到摄影美学,展开了一场学术与电影实践结合的讨论。

  吴宸一直在听,没有插话。

  童钢随后看向吴宸,低声道:“吴导,你也说说,《活埋》这双奖,怎么拿的,给大伙分享分享?”

  此时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吴宸身上。

  “这次终于不用听张会军装逼了。”

  中戏、北舞、中传、北戏、中戏曲的校长们舒坦的靠在椅子背后,正打算听听吴宸怎么说。

  反正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借鉴不了。

  这段日子听多了张会军吹嘘,都腻了,只要不是那老家伙开口,都感觉无比舒坦。

  吴宸瞅向众人,笑着说道:“说实话,这次能拿双奖,多少有些运气。”

  “呸,怎么运气不到我们这?”

  吴宸此话一出,不少人心里纷纷暗骂,韩三评更是一脸古怪的扫了一眼周围的众人,不禁暗笑。

  “其实我认为华语电影的国际化不是削足适履,而是要找到叙事密码。

  就拿《活埋》来说,它的核心故事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极端的类型片,但它能在柏林获得这么大的关注,靠的是什么?

  是影像塑造的沉浸感,是观众共情的即时反馈,是那种一旦投入,就无法抽身的体验。

  《活埋》是用一口棺材装下东西方共通的生存焦虑”

  “有道理!”不少老教授缓缓点头。

  确实如此,因为生存焦虑是共有的。

  “当然《活埋》能成功,也并非只有这一个原因。”吴宸,抬眼看向张会军,轻声道:“当初《活埋》十五天拍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质疑,怀疑这部电影质量。”

  “嗯,当初质疑声确实大!”

  “难免的,大家也没想到十五天拍完一部完整的电影,还直接上柏林了”

  两边小声嘀咕着,当初吴宸的《活埋》十五天杀青可谓是议论纷纷,宝岛和内地媒体还争吵来着。

  当然前者如今已经成了缩头乌龟,都不吭声了,直接表示沉默。

  “其实我拍的时候我就知道会有这种质疑,但是我依旧义无反顾的去做。

  因为我在筹备第一部电影的时候,我的老师穆德远就告诉我:放手大胆的去做,学校就是你的后盾,怕什么?

  第一部电影时候,学校内部一样有很多质疑,但是张校力排众议,给我拨了款.”

  张会军咳嗽了一下,稳稳地接住话题,嘴角压不住的弧度:“吴宸啊,这些我们私下说就成了。

  学校对于想要干事的学生,那都是大力支持和鼓励的,毕竟年轻人要走出去,学校怎么能拖后腿呢。

  说实话,《活埋》我们是没帮上什么忙”

  “?”

  原本靠在座位上的徐祥几人都呆住了。

  不是,你俩串通好的吧,搁这唱双簧呢。

  别的他们是借鉴不了,但是这个好像真能借鉴,不就是给钱给支持嘛,但是能出来一个吴宸嘛?

  不过此时像人大、央美等老教授则没有想那么多,纷纷点头表示肯定:

  “北电这教学效果好啊,确实要给年轻人大力支持,不然哪走得出优秀的人才。”

  “.”

首节 上一节 77/10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