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浪子回头,国家请我破大案 第74节

  “好。”

  周俊转身安排手下以这里为中心向外搜查,钟鸣也喊来法医和刑事技术科的人开始做事。

  尸体被小心的抬出来,放在地上铺好的塑料布上,之后搭上三角帐篷,法医开始工作。

  刑事技术科的现场勘察人员看了一眼垃圾桶,进行拍照,然后准备检查指纹之类的有用信息。

  张旸也瞄了一眼。

  从垃圾桶底部的血量来看,确实不太符合第一案发现场的情况。

  不一会儿,法医进行了初步检查后汇报道:

  “钟局,周处,根据初步尸检,死者死亡时间应该在昨晚凌晨两点四十分左右,致命伤在胸口,发现四处明显外伤,从刀口位置判断,每一刀应该都戳进了心脏。”

  “除此之外,死者没有其他明显的外伤了,身上的绳索缠绕方式,打结方式也和上一个案子一样。”

  “……”

  法医说完之后,便准备离开了。

  尸体自然会有其他警员帮忙弄上车送回去。

  “钟局,周处,有发现!”

  听到手下汇报,一行人赶紧过去,在距离小广场几十米外的一条断头巷子里,张旸等人看到了地上已经结痂的血迹。

  结痂的大量血迹,以及地上一段拖行的痕迹,很有可能这里就是第一案发现场。

  刑事技术科接手,穿上防护服开始调查取证。

  走出巷子,打量周围之后,张旸叹了一口气:“凶手很会找地方,这里附近也没有监控探头。”

  “对了,小广场那边有两个探头来着。”一旁的小吴提醒道。

  探头张旸之前也看到了,不过角度不是很理想,要是凶手沿着广场最边沿的位置,靠近位于角落的垃圾桶,探头不一定能够拍下有用的线索。

  不过周俊还是让人去调取监控了,有没有拍到得看过再说,万一拍到了呢?

  ……

  小广场的石桌旁,张旸和钟鸣、周俊等人围在这里,开现场会。

  “死者女性,中年,大约三十出头,职业暂不确定,没有发现有效的身份信息,致命伤胸口,四刀……”

  “等等,伤口应该有六刀,其中两刀伤口重合了。”张旸打断道。

  汇报的刑警看了钟鸣和周俊一眼,见两人没有反对,在本子上画了两笔,更改之后继续讲道:“……伤口六刀。法医看过绳索捆绑的方式和绳结,确定和上一个案子手法相同。”

  “报案人暂时排除嫌疑,对目击者进行了调查询问,都没有发现可疑人物,另外询问过居民,这个小广场的垃圾桶并不是每天都会清理。”

  “因为平日里垃圾不多,一般都是间隔两到三天,才会清理一次。”

  “负责清理的是环卫工人。”

  “暂时就这么多。”

  刑警们听完后,一个个都在沉思,目光时不时扫向坐着的张旸和钟鸣、周俊三人。

  钟鸣与周俊也在思索,但一时间也没有多少头绪,便将目光也看向了张旸,想看看他有没有什么想法。

  沉吟好一会儿后,张旸手指轻轻敲击石桌桌面,道:“从目前两个案子的情况来看,连环杀人是毋庸置疑的了。”

  “调查死者之间的共性,有利于我们之后的调查发现问题。”

  顿了顿,张旸笑道:“这些相信钟局你们都会安排,我不多说。”

  “还有一点,凶手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另外,身体应该比较强壮,至少有力,能够扛起百斤左右的尸体。”

  众人点点头,没说话。

  这些他们中一些人也想到了,或许不全,但一人补充一些也都能拼起来。

  不过出于礼貌,众人都没有打断张旸。

  “最后一点,我觉得死者应该住在附近!”

  “……!”

  周俊等人全部一愣,然后钟鸣代表大家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死者没有交通工具……嗯,这是我的推测,推测来源则是死者的穿着,不像是能够买车的家庭。”

  “那有没有可能也是出租车司机?”有人提出异议。

  “不会,如果是的话,按照凶手上一个案子中的习惯,车子应该不会开走。而且以凶手的反侦查意识,他就算需要,也不会动出租车,毕竟出租车上一般都有定位。”

  “好了,说回刚刚。死者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回家的方式就多了,步行、公交车、地铁都有可能。”

  “如果凶手要在路上动手的话,风险太大。”

  “所以我更倾向于,凶手调查过死者,知道她的住处,或者出行方式,从而选择在下车快到家的时候行凶。”

  “由此得出结论:死者应该是从小广场附近的公交车站下车,然后走到巷子附近遭遇凶手。且,死者的工作应该下班很晚,或者有夜班。”

  “这就和上一个案子的死者郑秀梅的情况对上了。”周俊双手一拍,道。

第100章 案情分析:我们一定忽略了什么?

  对第二名受害者的分析很到位。

  至于现场,凶手处理的很干净,大概率带着手套围巾等类似的物品,以避免毛发、皮屑等掉落。

  加上监控的问题,刑侦处很是头疼。

  没错,根据对小广场监控的筛查,探头里只能看到一个影子,确定有人在案发时间从广场一侧经过,前往的方向正是发现尸体的小广场一角。

  也只有这么多了。

  刑侦处会议室,一天后。

  张旸坐在周俊对面,身体靠在椅背上看着前方的投影。

  “我们经过走访调查,终于确定了死者的身份。死者杨晓娟,三十二岁,已婚,育有两名子女,家住八里庄社区嘉和园四栋三单元二零一。”

  “工作单位是沸腾火锅店,一家本地连锁火锅,职位是服务员。火锅店营业时间规定到十点,有客人的情况下时间不定。”

  “案发当晚,十点四十左右,在打扫完店铺后,杨晓娟和两名同事离开沸腾火锅店,乘坐夜班公交车回家。”

  “两名同事在中途下车,杨晓娟一人乘坐公交车在小广场附近的公交站下车。”

  “我们调取了公交车的监控记录,可以确定没有人尾随。”

  “经过小广场,监控记录也拍下了杨晓娟的身影,时间是晚上十一点二十七分。之后,其便消失在监控范围,再也没有出现。”

  “另外,当晚凌晨零点零九分,杨晓娟丈夫发现妻子还没有归家,尝试联系无果,一直到凌晨三点四十三分,再次联系发现手机关机,又联系相熟的妻子同事后,得知妻子已经早就下班的情况后,出于担忧向辖区派出所报警。”

  “根据程序,杨晓娟为女性,但因为是成年人,不符合二十四小时失联立案的情况,八里庄派出所出警沿着道路寻找,并尝试联系之后,只是将其记录下来。”

  “凌晨五点零三分,杨晓娟丈夫回家休息,一直到昨日清晨,再次询问派出所。”

  “之后到昨日中午,派出所联络杨晓娟丈夫,确定杨晓娟依旧联系不上,火锅店那边杨晓娟也没有上班,请示所领导后,提前立案展开调查。”

  “下午,在小广场发现死者尸体。”

  “我们对死者丈夫进行了调查,没有作案时间,可以排除嫌疑。另外走访了嘉和园住户,也调查了物业信息。”

  “嘉和园的房子属于两夫妻共有住房,于五年前购买下来,每个月有三千多的贷款。孩子在附近小学上学。”

  “根据住户所说,两口子早出晚归,但跟邻居关系很好,孩子也教育的不错,很懂事。”

  “走访火锅店,同事都说死者杨晓娟性格不错,不知道和谁有结仇的情况存在。”

  “最后,现场的勘察结果出来了,没有发现可用的指纹、毛发、皮屑等证据,从垃圾桶上提取到几道可疑痕迹,经过分析,凶手作案时戴着手套。”

  “没有发现手套纤维,大概率是橡胶手套一类。”

  “最后,尸检结果还没有出来,在等通知。”

  汇报完毕后,负责汇报的小吴坐回椅子上。

  看了一眼钟鸣和张旸,见两人都没有说话的意思,周俊坐直身体,开口道:“目前来看,死者和上一个案件的死者郑秀梅的相同点就是,年轻,已婚,家庭和睦,育有孩子,无论是邻居还是同事的风评都很好。”

  说到这里,周俊停了下来,眉头紧紧皱着。

  会议室内的其他人也都同样紧皱着眉头:这样的一个女人,为什么会成为凶手的目标呢?

  这是在场的每个人心里的疑问,包括张旸。

  “按照正常推理,”沉吟几秒后,周俊继续说道:“这样的一个人很难被凶手定为目标,而且,一个在杨庆区,一个在北华区,两个案发现场相隔十公里以上。”

  “但案子就是发生了。”

  “两个没有联系的人,没有交集,共同点都很寻常。”

  “这样的年轻已婚已育女性,在锦城数量不要太多。如果凶手仅仅是将目标定在这样简单的特征上,根本不需要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杀人。”

  “所以,两名死者之间肯定有什么共同点被我们忽略掉了。”

  “周处说的很对。”钟鸣也点点头,接过话头道:“这个被我们忽略的共同点,应该就是凶手挑选作案目标的依据。”

  “老周,看来我们的调查工作还不够细致啊。”

  “……”老周没说话,点点头,将目光看向张旸。

  “小旸,你有什么看法?”

  “我的看法和你们的一致,但是这个被忽略的点,应该不容易被发现,或者说,知道的人并不多,要么就是不起眼,容易被人忽略。”

  “不过,从凶手的作案手法来看,此人大概率受过严重的心理创伤。那个被忽略的点,就是引爆其内心创伤的导火索。”

  “对杨晓娟这边深入调查吧,另外,郑秀梅那边我想去看看。”

  “……”周俊和钟鸣对视一眼,点点头。

  “好,我让小吴带人跟你去郑秀梅家里。”周俊安排道。

  “可以。”

  会议结束,小吴带着一名刑警和张旸一起下楼,前往死者郑秀梅家里。

  去之前已经联系过郑秀梅的丈夫了,都在家中。

  抵达后,敲门,大门打开,郑秀梅的丈夫满脸悲伤,眼神中浓浓的疲惫。

  见面的第一句:“吴警官,是不是秀梅的案子有结果了?”

  小吴看了一眼身后的孩子,道:“我们进去说吧。”

  “……好。”

  进入房间,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下,郑秀梅丈夫想去倒水,被小吴阻止了:“何先生别忙活了,我们想再聊聊郑秀梅女士的情况,就她平常的情况,有没有抱怨什么,你们的聊天,等等任何细节都不要放过。”

  “所以,你们还是没有找到凶手?”郑秀梅丈夫抬头打断道,眼神中带着压抑着的不满。

  “何先生……”

  小吴想说什么,张旸伸手阻止了,接过话道:“何先生,让孩子去看看书,或者写会儿作业吧。”

  “……儿子,去写作业去。”

  孩子磨蹭了一会儿,见父亲的眼神逐渐严厉,这才不情不愿的回了房间。

首节 上一节 74/3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