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746节

  诶……

  这下大家都哑了,这现成的船,那是真没有。

  “要不,我们考虑买两条?北方的同志应该有类似的船吧?”一位同志道。

  “我们了解过,北方的同志在类似的巡逻力量上,有些偏科。”防工委总工道:“他们要么就是在内海那种澡盆子里运作的,要么就是内河炮艇之内,能在较远的远海上执行民事执法任务的船,还真没有合适的。”

  老毛子别看国土大,可是在海上,他们在这方面的建树还真不多,因为缺乏优良的出海口,也不需要实际管辖大量的优质海域,老毛子在海上力量的建设方面,一直是瘸腿的。

  至于内河炮艇,特色是挺有特色的,往炮艇上装坦克炮塔,这东西还挺好使,至少北半岛就靠这类货把南半岛打得颜面扫地,但是要说用于中远海的海上执法,还是差得太多,跑不远,适航性不好,要说撞击,也不咋样。

  高振东像是想起了什么,“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一直在注意他的海军的同志问道:“振东同志,你想起什么了?”

  高振东笑道:“我想起一种船,还是比较适合这种情况的,不过的确是需要找北方同志买,我们还真没有。”

  “是什么?”别说海军了,其他部委也很好奇。

  这位高振东同志脑袋里真是什么东西都有。

  “破冰船!”高振东说出了三个字。

  “破冰船?”同志们仔细体会着这三个字,突然觉得豁然开朗。

  绝了啊,振东同志这可算是另辟蹊径,把船种玩出花儿来了!

  要比摩擦撞击,好像还真没有比这货更合适的了!

  马力大,不敏感,而且天生就是为了当碰碰船开而设计的。

  要是买来刷个海警的漆,走哪儿撞哪儿,一点儿不带虚的。

  “诶,振东同志这个建议好!”

  “的确,破冰船还能当这东西使,还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吨位够,居住条件也不算差,北方同志的破冰船续航也不错,马力也好,装个水炮,加一两门中小口径火炮,除了速度慢点儿,天生就是为干这个准备的!”

  “可是我们好像找不到买这个东西的理由吧?”一位同志问道。

  对于老毛子来说,破冰船是刚需,但是对我们可就不是了,找老毛子买破冰船,估计老毛子自己都会奇怪。

  高振东想起了前世知道的一些趣闻,笑道:“有理由的,我们的薄海,冬天严重的时候也是会冰封的,此时就需要破冰船开辟航道了。再说了,我们就算南北极,也不是找不到理由嘛。”

  海事部门的同志也附和,表示高振东同志的说法是对的,我们在薄海,的确是对破冰船有需求的,只是在现阶段需求不是非常高,但是至少作为理由是够用了。

  同志们听着也就听着了,反倒是外事部门的同志,听了高振东的话眼睛一亮。但是随着同志们的讨论,高振东并没有继续往下说,外事部门的同志也没有急。

  急什么,高振东同志又不会跑。

  最后,同志们集思广益,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这个纪要,是要向上级首长汇报的。

  成立海警,在军舰的基础上研究两型主力海警船,部分海军老旧舰只刷漆转隶海警,找老毛子买一到两条破冰船用于海警,同时兼顾薄海冬季航道的开辟。

  皆大欢喜,就算是海关之外的同志,无法单独成立自己的海上执法力量,但是至少已经有了一个可能的新单位来负责相关事务,总不至于找不到人,对他们的工作来说就已经非常有利。

  散会后的高振东,收拾了东西正在往外走,却被外事部门的同志叫住了,旁边照例有防工委的领导一起,防工委现在看高振东,看得可紧了。

  “振东同志,有个事情想咨询一下。”外事部门的领导笑道。

  其他同志都离开了,高振东重新坐下:“请说。”

  外事部门的领导满面的笑容:“刚才我注意到你有句话好像没说完?”

  高振东一头雾水:“没说完?哪句话?”他说的话不少,一时之间要想起哪句没说完,还真不好办。

  “就是你说我们也不是没有去南北极的需要?南极我们多少理解一些,但是北极,这我就不太懂了,还要请振东同志为我解惑啊。”外事部门领导笑道。

  嘿,这些领导同志的耳朵真灵,脑袋也是真敏锐。

  对于南极来说,随着《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1日签署,并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理论上所有的国家都能去南极掺合一下。

  但是北极就不同了,北极是北冰洋,仅有的一点岛屿、边缘陆地或者冰盖被沿北极的各个国家瓜分,压根就没有我们什么事情。

  可刚才外事部门领导听得非常清楚,高振东说的是“南北极”而不是“南极”,这就让他非常好奇。

  想来高振东这种学者,既然明确提出了这个观点,总不至于连南极和北极的区别都分不清楚,所以外事部门领导对此非常好奇。

  听着他的话,高振东也懵了,不是,北极那事儿,是典型的外事工作,你问我?

  但是既然别人都问起来了,解释一下倒也不是不行。

  “对啊,北极虽然我们在那里没有任何领土、领海,但是有个地方,我们却是可以在那里自由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虽然那个地方有主权,但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对我们来说却是自由的,我们签了条约的,能随时去的啊。”

  高振东的话,让外事部门的领导震惊了。

  我艹?什么时候签的条约?我怎么不知道?这是我的工作范围啊,这么大个事儿,莫名其妙我们就签了条约的?

  别说外事部门领导了,就连防工委这边都震惊了,还有这事儿?我虽然不负责外事,但是这么大的事情我不可能不知道啊。

  外事部门领导言语中有了一丝急切:“哪儿?什么条约?”

  “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丹挪,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虽然高振东已经把位置、国名、地区名字说得很清楚了,但是外事部门领导绞尽脑汁,还是没想起来,什么时候签过这么一个东西。

  “不对吧,振东同志,我们没有签过这个条约啊。”实在想不起来了,直接问吧。

  高振东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不知道,反正自己把自己了解的事情告诉他们去核实就行,他笑道:“不是我们签的啊,北洋政府1925年签的,全称叫做《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后来又名《斯瓦尔巴条约》。”

  嗯?还有这事儿?难怪。

  北洋的事儿,估计当年北洋的人自己都搞不清楚。

  但是既然高振东说得这么言之凿凿,那想来他对这件事情很了解:“振东同志,能仔细说一说嘛?”

  虽然北洋政府这玩意,在法理上和我们暂时有些不太清楚的地方,但是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开头的缘由,就有做点儿什么的可能了。

  高振东点点头,这事儿倒是没什么不好说的,自己上辈子还专门搜索来看过,至于为什么外事部门的同志完全不了解,他就不知道了。

第1161章 松鼠

  这个事情说来话长,但是实际上并不复杂,总的来说,是一个丹挪国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故事,或者说本来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一番精心谋划被S1给活生生玩废了的故事。

  简单的说,就是这个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原本处于一种大家都不怎么管的状态,但是后来按照相关法理,丹挪于20世纪初本来就快要获得这个群岛的主权了,但是,但是啊,那两根殖民搅屎棍过来了,于是这件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丹挪一看不好,干脆玩了一把大的,捣鼓着搞了一个建议,只要是为了科学研究,任何人都可以上这个岛,无需签证,无需批准,随便进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家得承认这个岛的主权归它。

  就在它捣鼓这事儿的时候,S1干起来了,几根搅屎棍自己在欧洲大陆打成了一坨,已经无暇顾及这个北极圈里的群岛,也就是在S1过程中,实际上按照当时的惯例和法理,丹挪已经获得了这个群岛的主权。

  它当时提出的那个建议,自然在它看来也就不了了之。

  按说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可是约翰牛高卢鸡这几根搅屎棍那是能轻松放过你的?

  S1打完,人脑子打出狗脑子的约翰牛高卢鸡坐下来一看,卧槽,你特么的趁着我们打架,悄咪咪的就把这个岛给收了?那不行,我们不干。

  于是气急败坏的约翰牛高卢鸡等国,又把丹挪在S1之前为了保住这个岛提出的那个建议给翻出来了。

  你看,话是你说的吧?你总不能不认账吧?

  对着本来就是无理搅三分的两根殖民搅屎棍,自己话都放出来的丹挪毫无反抗之力。

  最终,1920年,这个协议签署了,然后他们觉得不过瘾,不保险,涉及面不够,又于1925年拉了一帮子国家成为这个条约的缔约国,而在1925年拉的这一帮子里,也包括了北洋政府。

  作为缔约国,这个群岛是可以随时自由进出的,并且可以想办法在上面架设观测站之类。

  听着高振东的解释,虽然外事部门领导还是不知道有这件事情,但是根据他们对高振东的了解来看,这件事情十有八九是真的。

  高振东不知道的是,别说现在了,我们是在改开之后,才知道有这件事情,才开始利用起来的,这时候根本不知道。

  而且正是因为这个协议,我们才成了北极事务的相关方,不请还不行的那种,实在没法应邀参加也没关系,我硬要参加你也拿我没办法。

  “振东同志,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有什么证据文件没有?”外事部门领导的兴趣,此时被拉到了最高。

  在北极圈、北冰洋内有一块我们可以自由进出的土地?这意味着什么?虽然北洋这事儿暂时有点儿尴尬,但是没关系,事在人为嘛。

  现在麻烦的就是证据,北洋那年头,懂的都懂,这种偏门条约,能留存到现在就有鬼了,所以外事部门领导希望高振东能提供一点什么。

  “这是我搞研究收集资料的时候无意中在文献里看到的,至于证据,我没记错的话,这个条约就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一个博物馆还是什么公共建筑里收藏,公开的,谁去都能看到。”

  高振东瞎话那是张嘴就来,至于为什么他一个搞理工的会查到这种人文社科的资料,那谁知道呢,高振东同志横跨的领域有点多,那是众所周知的。

  这么简单?此时外事部门领导颇有一点想要搞一份重要情报,结果发现那份情报就在报纸上白纸黑字写着的感觉。

  他知道高振东绝不会信口开河,这件事情,只要请人在当地核实一下就可以了,并不麻烦。

  而且这个条约必定是存在的,就算在高振东所说的地方找不到这个文件,那找一找当年的缔约国,大概率也是能搞到手的,比如……高卢鸡。

  “好!太好了!非常感谢你,高振东同志。”这算是不大不小的收获,而且这是永久性条约啊,北极圈说不重要,对现在的我们的确不是那么重要,但是要说重要,至少围绕这个条约能做的事情,那可是不少的。

  而此时防工委领导看着高振东,一脸的诧异,这小子真是……

  ——

  东北碳研院,老段他们此时正在对着一份测试报告啧啧称奇。

  “电阻率3.0*10^-6欧姆.厘米,a向热导率1900W/m.K,这个热导率快要接近铜的5倍了!”这就意味着在a向,这种材料的导热性能极好!而且导电性能很好,在这里支援碳研院研究CVD工艺的俞允成高兴极了,可算是搞出来了。

  “而且耐烧蚀性能和机械强度,比我们此前做的石墨喉衬都要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好的石墨喉衬、耐烧蚀部件的储备,虽然这东西的价格,那是真的咬手,但是比起有没有来,贵不贵连个屁都不算。

  “另外一个方向上,热导率只有10W/m.K,这样一来,固体火箭发动机内的温度,向壳体的传导会非常的缓慢,只能沿着高热传导的a向,向着尾部传导。真的是完美的实现了当时高振东同志提出用热解石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设想。”另外一位同志同样兴奋不已,看看人家高振东同志,说能解决,就真能解决,而且人家还给了一套CVD工艺,解决了自己这边久攻不克的重大难题。

  对于碳研院来说,可以说是又多了一种拳头产品。

  吃水不忘挖井人,但是这位挖井人在碳研院挖的井难免有点儿忒多了。

  “我们再按照大漠的尺寸要求生产一批,同时打电话通知他们,可以接收成品了,希望没有拖慢他们的进度。”碳研院的院长笑道,这种级别的成果出炉,他这个院长是肯定要来看看的。

  段工像是想起了什么:“对了,高振东同志说了,如果我们做出热解石墨来,一定要给他送一份样品过去。”

  “好,我们马上给高委员定制一份样品。”

  高振东拿这东西做什么,他没有给碳研院的同志们说,碳研院这边自然也不会傻到去问。

  大漠,固体弹道导弹研究机构。

  “东北碳研院那边来消息了!”一位同志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兴冲冲的冲进了办公室。

  “有好消息?”一看他的样子,其他同志就大致猜到了事情的走向。

  “对!他们已经把那种热导率各向异性的石墨材料做出来了,你看,这是测试结果,他们通知我们,如果对这个性能没有异议的话,他们就要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生产了!”

  “我看看!嚯,耐烧蚀性能更好了,热导率……热导率……1900对比10?这各向异性也太各自了吧!”看到热解石墨性能表的同志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了,这两个方向上的热导率指标,随便换个不知情的人来,绝对会以为这是两种材料。

  偏偏它就是同一种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测试结果,材料科学,恐怖如斯!

  “怎么样?满不满意?”拿着电邮进来的同志笑道。

  “满意!非常满意!通知碳研院的同志,可以生产了!”

  与此同时,在大漠深处的另外一个地方,也有同志接收到了一封邮件,里面只有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我打中那只松鼠了。”

  接收到邮件的同志欣喜若狂:“算出来了,他们算出来了!这么多新式计算机,就是好使!哈哈哈哈!!!”

  所有的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飞奔。

  而高振东看着眼前这块黑乎乎的东西,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做什么。

  他们果然把热解石墨做了送过来,而且还是走的防工委的航空机要渠道给自己送来的,速度快得一批,前天刚接到他们的电话,今天就收到了,这在这个年代,速度堪称神速。

  高振东摸着这块黑乎乎的热解石墨,仔细感受上上面的凸起不平,接下来,就是自己的工作。

首节 上一节 746/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