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724节

  聋老太点点头:“嗯,行吧,你知道就好,反正你不用担心,后院儿有老太太我看着呢。”

  “老太太你看个啥啊,刘海中在你面前晃悠了这么久,你不也啥都没发现?哈哈哈。”傻柱的声音从后院门口传来,抬头一看,傻柱端着个碗走进来。

  “就你话多!”聋老太拿着鞋针向傻柱虚刺一下。

  “成,那我不说了,那这碗烂肉面我可就端走了啊。”傻柱作势要走。

  老太太大喝一声:“人走可以,面给我留下!”

  大家都笑了起来。

  ——

  高振东坐在办公室,看着屏幕上那密密麻麻的卫星通信和电磁观测数据目录。

  要说还得是防工委呢,这里不但有他在西北卫星发射中心时提到的数据,甚至防工委调集了全国各天文台、相关单位的相关观测数据,全部送到这里来了。

  虽然有的天文台可能不观测这项数据,但是只要有的,还有其他单位沾边的,都送了过来。

  高振东强忍着长期盯着屏幕看的不适,一一翻阅着这些数据,喜上眉梢。

  足够了,足够撑得起自己要做的事情。

  看了一会儿,高振东打了个电话,不行,这玩意太密太多,看得头晕眼花的。

  没多久,梁发明走了进来:“高总,有什么任务?”

  高振东拿起桌上的几盒磁带:“我给你们一个数据库结构,你们把这些数据放到数据库里面去,并按照我给定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理统计,速度要快,结果我有用。”

  磁带存储量大一些,防工委为了省事儿,还是用的磁带,这些数据的量可不小。

  梁发明点点头:“好的,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来搞这个东西。对了,是放到普通那边还是放到机要那边?”

  高总工都点名要“快”的,那的确是很急了,对此类工作驾轻就熟的梁发明,还专门问了一句保密相关的要求。

  高振东想了想:“机要那边吧,最高密级,虽然这东西最终结果是要公开的,不过数据来源有的是比较敏感的。”

  梁发明拿着几盘磁带出去了,高振东坐回办公桌,打开编辑软件,开始码字。

  “关于航天通信中……”

  我知道你们会有偏见,那我就用饱和式打击来围剿!

  这件事情,成果和数据分析可以分开来做,并不影响,数据分析工作只是合理支撑,但成果对高振东来说却是现成的。

  高振东一字一句的敲着键盘,用力比较重,仿佛是在杀敌一样。

  正忙着呢,有人来找他。

  “高总,导研院有同志找您。”三分厂内保有同志过来。

  高振东只好放下手中的工作:“好的,我马上过去。”

  导研院?不知道是空空的还是防空的。

  来到会客室一看,诶,防空的。

  “高总工,我是专门来给你发会议通知的,我们的半主动雷达防空弹,验收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你们这些专家领导莅临指导了,哈哈哈。”来人正是导研院负责防空导弹的同志,专门跑过来送会议通知。

  “都准备好了?命中率现在是多少啊?”高振东笑道。

  说起这个,导研院的同志还是很有自信的。

  “单发80%!”

  这就真不低了,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技术环境下,这么说吧,老毛子和花旗佬的防空导弹,也到不了这个命中率。

  三发就是……99.2%!不是240%,真的不是240%。

  “那看来是真没问题了,恭喜你们。”

  高振东先送上了恭喜,30公里射程,虽然不知道射高多少,但是有30公里射程打底,这个射高绝对低不了。

  而且有S-75的30公里射程25公里射高在前面顶着,相信同志们大概率不会低于25公里射高,毕竟仿制的旌旗-1号的“都差点”实在是一个很让同志们在心里发狠的数据。

  高振东没有问射高,就当是惊喜吧,他决定等到验收的时候才揭晓。

  第二天,京郊,某防空导弹营阵地上,十来个有些奇怪的组合分布在阵地上,斜指天空。

  发射架一眼就认出来了,是S-75/旌旗-1号的发射架,但是上面的那枚导弹,和S-75两兄弟完全不同。

  它的长度,甚至只有S-75的一半,在长长的发射架上,显得很是娇小——这枚导弹甚至还没有发射架长。

  要知道S-75发射架的长度,是超出弹长一半的,而S-75弹长足足有10米,形象的说,一般的大客车,还没这枚导弹长。

  长度短,直径就细,在硕大的发射架上,显得非常不协调。

  高振东作为验收组的组长,站在这批发射架边上,脸上直抽抽,旁边的其他专家倒是觉得还好。

  可能是发现高振东脸色不太对,导研院的同志道:“这个是研究过程中,临时用S-75的发射导轨顶上加装了一段特殊导轨改的,专用发射装置正在研究,很快就好了。”

  高振东看着上面那个虽然个头大了一小圈,但是依然似曾相似的导弹,转过头来看向到导研院的同志:“你们在这枚导弹身上,想得有点太多了……”

  “嗯,的确,我们考虑是比较全面。”

  高振东哭笑不得:“我没有在夸你们,至少……在某些方面。”

  见导研院的同志有些忐忑,高振东笑道:“不过不是大问题,总体不影响,有点问题下一步再解决。”

  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核心参数没问题就还好,而且机缘巧合之下正好就不成为问题,高振东暗笑他们运气不错。

  鉴定会一开始,导研院的同志很是自信,是骡子是马直接拉出来溜!

  没错,他们第一个汇报内容不是工作汇报,而是在简短的开场白之后,直接打靶!

  防工委领导笑道:“嚯,可够自信的!那就打,这样爽快!”

  打靶过程很是顺利,导研院的同志的自信,那也不是白来的。

  一声声的轰鸣声中,一枚枚白色的导弹直刺苍穹,在空中散开了一朵朵烟花。

  导弹打的靶,除了在演示近界的时候用的是拖靶之外,都是飘靶,主要是近界距离近,拖曳距离足够的话,倒是还好,靠着拖靶更大的雷达反射面积和足够的距离,拖曳机的安全性还能保证,但是几十公里开外对于拖曳机来说就太过危险,鬼知道雷达到底瞄的是谁。

  我们喂敌人吃导弹可喂了不少,对于这东西有多可怕,我们才是最清楚的那个。

  即便如此,12发10中的成绩依然让在场的同志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个命中率好!超过80%了!从现在开始,我们有了自己研制的导弹,能让敌人有来无回!”

  “发现没有,打远界的那三枚,全部命中!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制导系统在这个距离上,依然具有足够的精度!”这让同志们想起来上次导研院的人说,现在雷达性能严重溢出的事情,看来此事果然不假。

  “只可惜是飘靶,要是是拖靶还能验证一下机动性就更好了。”

  “想什么呢你,不要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哈哈哈。”

  “25公里的射高……哈,现在我看U-2往哪里跑!这个导弹的个头,可是有机动防空的潜力的,哈哈哈。”

  “U-2现在本来就不敢来……”

第1127章 小问题,先定型

  同志们你来我往,讨论得非常激烈,12发10中,加上用S-75不到1/3的重量实现了相同的射程和射高,这对现场的同志们来说都是一记强心针,我们手上总算是有了可靠的自产防空弹!

  而且还小巧玲珑!

  作为当前我们防空装备序列中射程最远、射高最高、威力最大的S-75,它在我们搞防空的同志心里,有特殊的地位,能把这个超了,那才是真的超了。

  而现在,就有这么一型导弹出现在大家眼前,这不是想瞌睡来了枕头,此时不乐更待何时?

  高振东也跟着一起乐,这东西的确好,这没什么值得怀疑的,花旗佬相同水平的标准-1还在研制,而老毛子略逊一筹、大名鼎鼎的2K12,也就是在石油湾大发神威然后后来又被爆打一顿的萨姆-6,也还在研制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货居然是现在最为先进的中程防空导弹,当然,有点小毛病是真的。

  “这个雷达真不错,一体化程度高、性能强。”有的同志不止对导弹感兴趣,其实更感兴趣的是那套雷达。

  “对对对,这东西如果放到军舰上,再做大一点点,那可了不得。”海装局的同志也来了,看着这东西稀罕得紧。

  对于军舰来说,它能扛得动的尺寸和重量,都有比较大的裕度,能更进一步的提升雷达性能。

  同志们边走边讨论,坐了下来,现在是汇报的时候了。

  导研院的同志们很是自信,汇报非常详实,毕竟手里了有货,那是真的不慌。

  其他同志还时不时的问两句。

  “你们这个弹倒是做得挺好,可是准备用什么发射车?还是沿用现在旌旗-1的发射系统?”

  “没有没有,我们考虑是在越野卡车上安装双联装发射架,现在正在研制。”

  “双联装?这个弹这么小,为什么只能装双联?”有的同志很是不解,这个弹个头不大啊,还不到5米的弹,弹径也不到40公分,一台车就装两?

  “这个弹的结构比较特殊,没法做成折叠的,做成折叠的导轨可布置角度太小了,所以我们采用了特殊的导轨结构……”

  导研院的同志指了指幻灯片上的弹翼,这就是高振东哭笑不得的地方。

  也许是技术发展的趋同性,和后来做旌旗-61的同志如出一辙,这货的弹翼,是十-X型的……

  “你们搞这么复杂的一个翼型是做什么?”说实话,别说高振东了,其他同志都有点绷不住。

  但对于这件事情,导研院的同志倒也不是没有理由。

  “我们的考虑,是导弹可以在任何角度都能获得比较好的舵面控制响应,事实证明,这个的确起到了效果。”

  说起这件事,导研院的同志很是有些得意。

  高振东笑着举起了手:“这个东西啊,我建议你们改掉,当然,作为此次定型是没有问题的,先用起来吧,不过下一步做改型的时候改掉,我建议你们还是用长边条弹翼,尾部控制舵面的方式来做比较好。”

  “可是这样,机动性会不大够啊。”导研院的同志道。

  高振东摇摇头:“只要尾翼足够大,机动性是足够的,这一点你们不用担心,这个地方,就是我说你们想得太多的地方,在这个东西上面完全没有必要搞这个花活儿,同时这种混合翼型会带来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你们的控制算法会很复杂,代价太大,得不偿失,而且这些机动性可以从其他地方补回来。”

  说到这里,高振东指了指外面发射场上的那些发射架:“这个发射导轨太浪费空间了,而且导弹就这么裸着日晒雨淋的,不好,我还是建议你们搞成发射筒。”

  “可是发射筒的话,这弹翼折叠后的空间不够布置滑轨,弹翼折叠不起来,发射筒直径会非常大。”导研院的同志还是有些顾虑。

  高振东笑道:“那你们就不要倾斜发射嘛,你们这个弹现在主要是海军在用,海军那边本来就是搞垂直发射的,不需要滑轨这些东西,弹翼可以折叠的。要不然你们这玩意海军那边可装不了几颗。”

  上辈子我们第一代真正上舰的旌旗-61,硕大粗壮的6个大圆桶里面就只装了6发导弹,整个充斥着一股子凑合的味道,而且还没备弹。

  如果让这玩意也做成那样,那可就真的白瞎这枚弹了。

  “垂直发射……倒是可以,但是这样一来,和陆地上的可就不通用了。”

  “为什么不通用?你们陆地上就不能也搞垂直发射?非要倾斜发射?倾斜发射全向接战还是有些问题的。”高振东笑道。

  空军的同志连连点头,带发射筒的垂直发射,无论如何都比裸着放在导轨上强多了,就算是数量不增加,也要强得多,更别说全向接战能力,他们是真的想要。

  “倾斜发射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近界……”导研院的同志道。

  “多大个事儿,你们用燃气舵,导弹刚发射的时候,燃气舵的效率是很高的,或者你们需要更好的发射后转弯能力的话,更极端一点,弹头矢量发动机安排四个不就行了。当然,这些是放到改进型号上去,现在这个倒是只需要改成折叠弹翼就能定型了。”高振东道。

  “而且以这个弹的折叠后尺寸,用履带底盘的话,最少能装三发,甚至四到六发!”知道同志们的老毛病,高振东用火力密度引诱他们。

  “履带底盘?哪儿来的履带底盘?”别说空军,就连导研院的同志也想不到,没听说我们有这东西啊。

  高振东笑道:“陆军那边,本来就在用水陆两栖底盘改装通用底盘,最早就是为了自行火炮用的,现在应该是搞得差不多了,你们拿过来就能用。”

  这个事情是高振东早先就和陆军那边商量过的,早就启动了,这种现成的地盘上做改装,速度是很快的。

  “真有?太好了!我们就要这个!”空装局的同志大为高兴,嗨,蹭陆军老大哥的底盘,这怎么好意思。

  防工委的同志这才想起来,还真有这么个东西,是原来讨论火炮的时候,高振东同志提出来要求搞的,还别说,在这里也能用。

首节 上一节 724/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