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张他们的动作,埋在地下看起来还有些灰头土脸的洋芋开始露出真容来。
第一窝就让周围的同志发出了惊呼。
“歪哟,好大个哟!”
虽然土里的土豆看起来灰扑扑的全是泥土,但是在泥土里露出大半个身躯的洋芋坨坨们,还是让周围的同志都吃了一惊。
这洋芋个子太大了!比他们往常种的大了不是一星半点。
草海县的领导脸上就是一喜,开门见喜啊,能看见的第一个个头就这么大,好兆头!
周围的同志也在交头接耳。
“要是个个都有支么大就好咯,至少吃洋芋都不得饿肚皮。”
“可能是运气好,哪点可能个个都支么大?”
“你在想屁吃。”
“……”
但是随着第一窝渐渐露出全貌,同志们都兴奋起来。
这一窝土豆,大部分都是个头硕大,长圆长圆的,看起来很是匀称。
“歪日!还真嘞个个都支么大啊!”
刚才不相信的同志发出了喜悦的惊叹。
农科院的老张老李虽然心里有点数,但是当事实真的摆在了面前,他们还是忍不住高兴了起来。
“果然,大果率很高。”
“这一个怕是有二两多重,而且每个差别都不大。”
“嗯,一窝结了5个,而且还结得比较集中。”
“记下来记下来,快点记下来。”
“就是不晓得是不是每窝都这样。”
“……”
老张和老李很是兴奋,一边清理,一边叫自己的学生赶紧记录,这可都是一手资料,对日后的种植有用处的。
旁边草海县的领导,脸上喜色更浓,一窝就有1斤多!
向着这片还不到1亩的实验田看去,他眼里充满了期盼。
随着同志们小心的动作,围观的同志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挂在了每一位同志的脸上。
黑红黑红的土地上,一个个土豆被翻出来,黄黄的一片一片。
个头大、结果多、大果率高!
笑得最开心的,是草海县的领导,此时什么口感这些都被他扔到了九霄云外,就这产量,再难吃都要种!再说了,洋芋嘛,能难吃到哪里去?
老张和老李一边工作一边记录,他们要大致的大小、典型的单果重量、结果数量等等,而他们的学生和农民同志将地上的土豆收集起来,开始一筐筐的过磅。
土豆很重,但是农民同志的腰杆却没被压弯,而是挺得直直的,脸上深邃的沟壑里洋溢着最真心的笑容。
“92斤3两……下一筐……”
过磅的同志声音中气十足,带着浓烈的笑意。
草海县的领导看着从自己面前抬过去的一筐筐洋芋,想要伸手抓一个来看看,又仿佛怕弄坏了种子,又把手收了回来,不知道往哪里放,显得有些局促。
人多力量大,更别说是带着喜悦的众人,人们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小心翼翼而又动作迅速的完成着采收和记录工作。
他们都在等一个数字。
实际上时间过去得并不久,但是所有的同志们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终于,最后一筐土豆过了磅,三位分别负责记录的同志凑到一起,对了一下数据。
数据无误之后,他们拿着数据走到了省农科所的同志那边。
实验田所在的村里的老会计,拿着一个算盘开始“噼里啪啦”的扒拉起来,清脆的算盘珠碰撞声,一声一声的敲打在同志们的心上,所有人的心跳仿佛都在随着这个声音一起跳动。
草海县的领导也在等待的人群里,此时他和其他同志一样,是一位急盼着能解决粮食问题的群众。
他没有走过去干扰同志们的工作,这个宣布亩产的荣耀,应该是省农科的同志们的。
老会计停下了拨动算盘的手,“咦”了一声,揉了揉眼睛。
同志们不知道他发现了什么,然后就看见他迅速的又开始打起了算盘。
这不是个人的小算盘,而是整个县,乃至与整个黔山都有关的大算盘。
“怎么了?”老张低声问会计。
老会计没有停下拨动算盘的手,头也不抬的低声道:“我可能算错了,我再算一遍,这个数目不对头。”
作为十多年的老会计,他甚至都不敢相信陪伴了自己这么久的老伙计,这算盘一定是拨错了!
又是一阵噼里啪啦响过,老会计抬起头看向老张和老李。
“没算错……真有这么高……”他的声音由低到高,到最后甚至大喊起来。
“真有这么高,哈哈哈!真有这么高!”
他带着一点点嘶哑的笑声,在险峻的山谷里回荡,久久不息。
草海的领导此时急死了,到底多少你倒是说啊!
老李和老张看着老会计写下的数字,带着震惊对视一眼:“老张,你来宣布吧,就当是可怜你被野猪拱了半天。”
“真的让我说?”
“肯定啊,快点快点,同志们都等不及了!”
周围的同志们看着他们俩,恨不得冲上去把他们手里的纸抢下来。
“亩产3512斤!”老张的声音甚至带了一点歇斯底里。
他的话犹如平地惊雷,周围所有人都炸了!
“好多?”
“三千五?怕是老会计算错咯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哪点可能支么多?”
“老会计算了两次,不可能错!你就是见不得我们好是不是?老子zhua死你。”
“……”
纷纷攘攘中,草海县领导也顾不得了,几下子冲进人群,挤到了老张身边。
“张同志,真是3500斤?”语带颤抖。
“是的,老会计算了两次!”老张带着激动,把那张纸递给他。
“哈哈哈……同志们,乡亲们,真的是3512斤!”草海县领导的笑声里,甚至带上了一点点哭腔。
周围的同志们都快疯了。
他们激动的冲上去,将那一筐筐的土豆像是宝贝一般的围起来。
同志们激动成这样,就一个原因,这个亩产高到离谱!
1961年,全国种植马铃薯的平均产量是9.9吨/公顷,到1984年,上涨到了11.1/公顷。
这里面有农药化肥的原因,然而更多是种子和技术原因。
这个9.9吨/公顷,换算成亩产,是660公斤/亩,按照此时常用的市斤来算,是1320斤/亩。
而黔山草海的土地并不算肥沃,种子也并不算好,哪怕有了肥料的改善,实际上也没达到这个1320斤的平均亩产。
而这个3512斤的亩产,意味着是他们平时种植的土豆的3倍!
实际上这不是这种品种的极限,这种品种的种子登记亩产,是4000斤以上!不过此时的条件所限,终究还是没能达到那个产量。
但是草海的同志已经高兴得疯了!是真的疯了!
三倍的洋芋,这意味着他们的口粮有了急剧的上升,吃饱肚子不是梦。
不只是草海,省农科所的同志很清楚,这东西能推广的范围,远远不只是草海这么简单。
哪怕到了其他地方水土不服,这个夸张到了极致的亩产也极具推广潜力。
更别说这东西还能用于育种!
黔阳市状元桥旁,黔山省领导的电话“叮铃铃”的剧响起来。
第1081章 不要乱放
领导接起电话,脸色在对方的汇报中慢慢变化,从生气、愤怒、震惊到喜悦。
“多少?你再说一遍?”
“扯淡!你不要乱放卫星!吃的亏还不够么!”
“确定?真的确定?这可开不得玩笑啊!”
“有省农科所的同志全程拍照为证?”
“好!好!太好了!你们安排草海县的基干民兵,把这些收获给我看紧喽!少了一个,拿你是问!我们马上会有人下来!”
他放下电话,重新又把电话拿起来,正想打电话出去,又停住了。
他放下电话,满脸喜色的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踱了几步之后,他直接亲自向另一栋楼的另一间办公室走去。
这里是他的搭档的办公室。
“你怎么有空过来?”
领导进来让他的搭档吃了一惊,什么事儿不能电话里说么?这一天天忙得,您怎么亲自过来了?
一般没有必要,他们是没空碰头的,黔山穷是穷,但是事情同样不少,根本没那时间。
“好消息!好消息啊!”领导神色激动。
“什么好消息?”看他这样子,事情小不了。
“你记得前不久来我们这里调研三线产业建设的那位高副组长吧?”领导卖了个关子。
“记得啊,印象深刻,年轻有为,技术高深,而且为我们黔山办了不少实事、大事。他不是增补了科学委员么,怎么,又有好项目给我们了?哈哈哈。”对于这位隐隐承担着当时专家组事实上的组长职责的年轻科学家,搭档印象深刻。
人家是真为黔山办事啊。
“对,也不对,这回是直接给了我们黔山人一个自己的好东西!”
“黔山人自己的好东西?”这就真搞不懂了。
“对,你可能不知道,他曾经托我们的同志办了一件小事,托我们种了一批洋芋,这事儿你不知道吧?”领导笑道。
“哟,这我还真不知道。”对于搭档来说,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小了,领导自己也不会拿这件事情上会去说。
“前不久啊,我们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省农科所的同志,然后省农科所的同志发现这个品种可能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好品种。我觉得情况好像和我预想的不太一样,才和高委员通了电话,得知这是他无意中发现的,就送给我们种种看,如果品种好,也不失为一桩美事。”领导笑道。
至于他预想的到底是些什么情况,他没说,搭档也不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