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551节

  高振东听见这话,就是一喜,这位同志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有实现的可能,就好像一架挂载1吨的滑翔机挂1000kg还是500kg,其实都能挂。

  “那你们的飞控工作,可就繁重了啊,哈哈。”高振东笑道。

  见高振东没有反对同事的建议,负责飞控的同志很是激动:“您放心,高总,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能把这个套件的通用化飞控做好。”

  高振东点点头:“那就没问题,你们向着这个方向走。不过优先1吨以上的,毕竟这里面可能涉及到风洞等工作。对了,你把那个新发明说给我们听听。”

  问这个,主要是为了确认这种新发明的适用性。

  听见高振东的话,负责结构的同志在黑板上画出了这个发明。

  其实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扎带,Maurus C. Logan于1959年发明,62年获得专利,但既然是第一种,就免不了有缺陷。

  想要实现这位同志的想法,也不是不行,就是还差点儿意思。

  高振东看完之后,说出了一句让这些同志们大惊失色的话:“啊,原来是这个结构啊,我明白了。这个东西还差点儿意思,我给你们改改,保证比这个好用,咱们用自己的,不占花旗佬的便宜,哈哈哈。”

  不是,你速度有这么快?刚看完就能改进?而且这是机械的东西,和你擅长的领域没什么关系。

  人和人的差距,有这么大么?

  高振东接下来用事实向他们表明,的确有,而且我是挂逼。

  高振东站起来,在黑板上画出了后来常用的不锈钢绑扎带抱箍的示意图,这东西他都不用去搜索,因为用过,结构也简单,他随手就能把原理图画出来,对于搞结构的同志来说,有个原理就足够了。

  看着高振东画出来的图,搞结构的同志彻底喃喃自语。

  “这个的确比那个要好,更适用于不锈钢这种高硬度的材料。”

  Logan的发明,扎带本身是要折两次以上的90度,对于钢材来说,有很大的问题,自紧比较困难,但是高总工这个,扎带是一路平着前进的,通过拧动自紧螺栓,非常容易完成自紧。

  “对啊,而且这个结构,扎带的突出部分更小、自紧操作施加力量也更容易。”

  “诶,这个好,我都想用来用在别的地方了。”

  “……”

  看着高振东当场改进的操作,同志们佩服得那是五体投地。

  高振东笑道:“这本来就是一种通用紧固件,你们想用在哪里都行,你们自己回去琢磨琢磨,可以多做一些规格,用在不同的场合,记得找标规局那边申请个专利,弄点标准啥的,对你们厂也有好处。”

  万万没想到一个课题,居然还能下崽,整出个小课题来。

  别管简单不简单,别忘了,我们第一批标准,几乎全是有关螺钉这些工业基础零件的。

  就这玩意,就够一些同志吃一辈子,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高振东想了想,顺手画了另外一种扎带——尼龙扎带。

  “我记得花旗人有另一种设计,你们顺便把这东西也弄一下吧,这东西布线好使,给搞飞机、机电的同志,他们肯定喜欢。”

  扎带的发明,就是因为飞机布线的需求而催生的,搞飞机、机电的同志肯定喜欢了。

  这种小零碎,高振东平时是真想不起来,不过现在既然想起来了,那顺手弄出来也行,高振东抄得毫无心理负担,实际上,第一条尼龙扎带是花旗人于1958年发明的。

  春雷厂的张总乐得合不拢嘴,这怎么好意思?这个东西的第一发明人肯定是高总工,但是能解决厂里多少老大难的问题啊。至于尼龙扎带,高总说了花旗人已经搞出来了,那我们就算一个仿制,也能解决一点中低级技术人员的业绩。

  “高总工你放心,我们一定完成好任务。”张总马上拍起了胸脯。

  “嗯,这个小事,你们解决就好。现在对于这个电视制导炸弹,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疑虑没有?”

  1274没什么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跟着高振东的设计抄,完善工艺就完事儿了。

  另一家单位的同志,在经过紧张繁复的计算之后,到此时终于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高总工,可是这个制导方式的前提,是要能基本稳定传输质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电视信号对吧?”他们是搞电视转播设备的同志,叫他们来,没别的原因,就是为了一个快字儿。

  “可是刚才我们算过,在45公里范围内,我们没法稳定传播电视信号,用模拟传输也不行,太远了。”

  一般来说,低带宽的模拟传输的距离是要比大带宽数字传输远的,其实都不用做太详细的计算,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根据香浓定理,带宽大的必定传输短。

  高振东没有想着先搞数字传输,这也是最大的原因,他要快!数字的往后放放,先搞模拟的用起来再说。

  但是45公里的距离,对于这些同志来说还是有些超纲了,最大的问题是,套件上那点儿空间,也不够他们干啥的。

  “套件内空间有限,功率做不大,天线也做不大,就算是功率和天线都上去了,45公里也有些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

  其他同志一听,心又凉了,得,这问题才是最大的,其他的都不算问题。

  只有防工委的总工和空军的同志丝毫不为所动,这是技术问题对吧?那就没问题了,高振东的风格,他们比谁都清楚。

  “我知道,正要说你们这个。你们传输的电视信号,应该是400线,一秒25帧左右,对吧?”高振东笑道。

  “嗯,对。”这是公开的,但凡研究过一点这方面的同志都知道。

  “但是对于电视制导来说,我不需要你们传输这样的信号,分辨率只需要300线乃至200线,一秒4帧最好,实在不行,一秒一帧也行,能不能做到?”

  “一帧能玩,两帧流畅,三帧电竞”这话,在这里含金量十足。

第857章 继续准备

  “啊?这么低?”别说是搞电视转播的同志,但凡对电视有点了解的同志都很是绷不住。

  高振东笑了:“嗯,就是这么低!别忘了,我们这个弹,是用来打击几十公里外的固定大型要点目标的。”

  别人听不大懂高振东这话,但是空军的同志却是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对啊,这种帧率打别的不行,但是打这种目标却是妥妥的,比什么水平轰炸俯冲轰炸强出了八百条街!

  理论上,现在的任意人眼轰炸方式,就是对着投弹手用自己的眼睛拍出来的一张“照片”,瞄准投弹的。

  坏就坏在水平轰炸,一旦炸弹投出,就没有修正的机会,炸弹的制造精度、空中的气流、空气密度变化等等给它带来的误差,会一直累积下去。

  至于俯冲轰炸就算了,面对有一定防空火力的敌人,那玩意儿费人。

  后仰甩投?更不用讨论,这种特殊的方式压根就不怎么考虑精确性,几百米又如何。

  1秒修正一次?以炸弹的飞行速度,理论上在离目标200~300米的时候,都还能有一次修正机会,加上人的反应速度这些限制,那至少400-600米内也还能修正一次。

  因为没动力的炸弹,速度无论如何超不过音速。

  这个距离,也就是俯冲轰炸的攻击距离,这意味着,即使是1秒1帧,这种炸弹至少能达到俯冲轰炸差不多的效果。

  至于什么俯冲轰炸攻击距离200米这种话,听听就好,脱离距离还差不多,或者都是打游戏打的,反正不死人,随便浪。

  此时飞行更慢的高阻炸弹反而成了它的优势,变相增加了反应时间,缩短了最后一次修正的距离。

  难怪高总工说这种套件不需要考虑减阻风帽,除了尽量减少对部分弹种的引信的影响之外,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而且高阻炸弹飞行相对低阻炸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更为实用。

  绝,太绝了,周到,的确周到!

  “对对对,同志,只要能做到1秒一帧,对我们来说都能用!”空军的同志马上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防工委总工问他:“真能用?”

  “真能用,X总,你想,这东西哪怕是10%的精确命中率,能不能用?”

  10%命中和10%精确命中,那区别可就大了去了。

  而这种几百米内还能修正一次方向的轰炸方式,达到10%的精确命中不是梦啊。

  “有道理,这东西是用来打高价值要点目标的,这类目标一个特点是不会动,第二个特点是一般个头都不小,第三就是价值高值得多扔。”总工沉吟道。

  这三个特点,决定了1秒1帧真的能玩!

  不会动,就对炸弹的机动和修正要求降低了很多,往那个方向瞄准了飞过去就行,瞄准线稳定,而且设计的打击距离远,可修正的机会多,视场逐渐从大到小逐渐一点点修正,定焦如变焦了属于是。

  这不比水平轰炸香?

  个头大,就意味着偏一点点也能达到效果,不像打坦克、打小地堡要求那么高,而且1吨的炸弹,左右一点对目标的影响也可能很大,难怪他一开口就是要搞最小一吨的,精度不够,威力来凑。

  价值高就更不用说了,对于高价值目标,能从45公里外发起精度最少相当于俯冲轰炸的打击,傻子才不干!一个炸不中,我扔十个一百个。

  对于高价值目标,扔100个炸弹能解决,绝对是件划算的事情,还别说按照这个设计,扔10个可能就解决了。

  对于攻击方来说,反正危险性低,我放着风筝慢慢扔呗,我可以失误一百次,但是防守方一次失误都不能有,最惨的是,防守方哪怕一点儿失误都没有,也要祈祷进攻方次次都失误才行。

  “嗯,振东同志这个建议是现实有意义的,的确可以干!”防工委总工大笑道。

  至于高振东建议只要300线甚至200线的分辨率,大家都没什么意见,都知道,这个分辨率足够干很多事情了。

  高振东自己都不用说话,别人就把事情都分析完了,毕竟谁也不傻。

  听见总工的话,高振东才笑着问搞转播的同志:“同志,对这个参数有没有信心?”

  其实如果时间足够,高振东有的是花活儿把这个参数提高到大致能看电视的水平,但这不是没时间嘛,往后放放。

  搞电视转播的同志想了很久,算了很久,才负责任的道:“我能保证200线2帧,尽量实现200线4帧!”

  他也算是听出来了,相比分辨率,这些大佬更关心的是帧率。

  这位同志很会抓重点嘛,高振东笑了:“好,多长时间?”

  又算了一会儿:“保证四个月!尽量提前。”要说搞技术的同志,就是稳。

  高振东很是满意:“好,那我就谢谢你们了。”

  听见他的话,防工委和空军的同志对望了一眼。

  “但是我希望能得到更好的设备工作环境,我希望除了必要的设备之外,这个套件的空间尽量都留给我们。”搞转播的同志道。

  高振东点点头:“这个没有问题,你们是最主要的,我们搞制导的同志会协助你们完成工作,搞弹体结构的也会在尽可能的前提下,向你们倾斜。”

  说完,高振东手往滑翔套件的示意图上指了指:“你最担心的天线问题,你们可以布置在这里。垂直尾翼弹起之后,在套件头部与尾翼之间拉一根天线,这就是你们的天线,这个尺寸,应该够用了。”

  高振东不是没想过把天线做在机翼上,但是紧贴着导体布置天线,这就是在玩极限了,哪怕有绝缘也不行,还是用斜拉天线吧。

  在相控阵成熟之前,对于天线的尺寸,那是相当有要求的,给他们弄一个比较长的尺寸,想来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嗯,可以可以。”

  “至于功率的问题,这一次用银锌电池,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电力方面照顾你们。”银锌电池用来做充电电池可能差点儿意思,但是用来做一次性电池还是很不错的,不考虑价格的话,比铅酸、镉镍、镍氢都强,容量高体积小,要不然早期的电雷也不会用这玩意了。

  而这个套件,明显是不太考虑价格的那种。

  春雷厂的同志们连忙把这话记下来,嗯,这个东西用银锌电池。

  高振东的承诺,让搞电视转播的同志非常高兴,这下基本上是稳了。

  ——

  雪域高原某地,一些战士正在训练。

  “怎么样?顶得住不?”看着一名战士的脸色和状态,他的排长连忙问他。

  “不得问题,就是有点点个脑壳疼,还算顶得起。”战士坚持着,回答得有些艰难。

  “头疼?”再看看他的呼吸和脸色,排长下了命令。

  “来两个人,把他送到医务室去吸氧。”

  他心里很清楚,一般的头疼,这名战士根本不会提起来,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既然他都提起头疼,那说明情况很严重,结合他其他的状态,绝对不能再继续。

  战士摇头:“我不得事,我还可以坚持嘞!”

  “这是命令!整训时间还有,我们刚从西南高原上来没几个月,最终一定能适应这里的环境,但你不能急,懂了吧?”排长一边下令,一边安抚。

  这是从西南高原调过来的野战部队,西南高原没有这里高,但是想来适应的速度,会比平原地区的强。

  而且西南高原山多,这两个省驻扎的部队,对于山地作战是有优势的。能和早就适应当地环境的边防部队尽快的衔接配合,其装备和训练也更偏向此次的目标一些。

首节 上一节 551/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