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要不要吃什么药?”高振东带着兴奋和一点点担心问道。
“吃药?吃什么药?她这挺好的,保证营养,按照正常的要求学习工作生活就行,我看晓娥这身体好得很,你不用担心。”罗大夫乐呵呵的道。
“从这个影像上来看,你们家这次一下子就儿女双全了,恭喜恭喜。你看啊,这个地方,看见没?看见没?好精致的,哈哈哈哈。你看,另外一个就没有。”罗大夫满嘴的虎狼之词,笑得比小两口还开心。
对于一名产科医生来说,能够看到如此清晰的胎儿影像,得到先进技术能够更好的为群众服务的满足感,也不比这小两口喜得龙凤来得差。
这东西刚进来,才展开临床使用,很多规定自然就没有那么完整,所以罗大夫把喜讯给两人抖了个底儿掉。
对于高振东来说,这是全新体验里的全新体验,本来就没当过爹,龙凤胎的爹那就更没当过了。
娄晓娥比他还兴奋,走出医院的路上,如果不是高振东摁住她,她就差要跳起来走。
“振东,回去找我爸妈,这回他们准备的衣服都不会浪费了,哈哈哈~~~~~”
娄父娄母自然早就开始准备孩子的用品,只是不知道男女,他们就一样准备了一套。
“你说,孩子叫什么名字好?你现在可以起名字了,反正都不会浪费。”娄晓娥的思绪跳转得非常厉害,兴奋得不得了。
说起这个,高振东可就不困了。
“这个我已经想好了,男女都有。”从知道是龙凤胎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在琢磨这个事情了,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娄晓娥那么兴奋,但是要说心里,他早就沸反盈天,考虑了很多。
“叫什么叫什么?”娄晓娥问道。
高振东在她耳朵边上说了几个字,娄晓娥歪了歪脑袋,想了想:“嗯,可以可以,我批准啦。”
宠溺的摸摸她的脑袋,高振东带着她坐上了车,这事儿,那肯定得回娄家让两位老人高兴高兴。
“啊?现在医生都能透过肚子看了?真是龙凤胎啊?”手上拿着报告单,娄母激动得手都抖了起来。
娄父比她还高兴,再没有比这个事情的寓意更加美好的了,一想到再过几个月,自己老两口就能抱上一对白白胖胖的大孙子,一向沉稳的他也沉不住气了。
“我看看我看看,别老是你一个人看呐!”他伸手去抢娄母手上的报告单,这个事情假肯定假不了,但是不亲自看看那报告,他总觉得差点儿什么意思。
好不容易从娄母手里把报告单拿过来,他自然也看不懂,但是还是戴上老花镜,看得很是认真。
“哪儿是孩子?噢,就这个?啊,对对对,还有这个!呀,长得可真漂亮……呵呵呵。”娄父笑得完全失去了曾经执掌数千人大厂的样子。
说实话,能从B超图里看出长得漂亮的,也就只有医生,对他们来说,只要正常发育,那就是漂亮。
至于普通人,这玩意是怎么看出普通意义上的“漂亮”来的,那就只能从心情上解释了。
最近老娄家的帮工们,那真是跟过年一样,额外收了好多次工钱了。
如此一来,娄晓娥在生完孩子之前,那是更回不了四合院了,没别的,就是两个字,金贵。除了上课,高振东自己都不放心把她一个人放在家里。
唯一受伤的,可能就是娄守行了,他看着家里从京城发过来的电报,一脸懵逼,不是,你们两个老的这么现实的么?
别逼我啊,我小娄现在也不比妹妹妹夫差多少,虽然时间上可能晚点儿。
——
高振东人逢喜事精神爽,做起事情来更是得心应手,兴致高昂。
娄晓娥被彻底的放到了娄家,他这边时间就更多了一些,此时的他,正坐在赶往某地的火车上,身边还有几个一起随行的同志。
这个地方,正是进行270火箭弹研究的地方,他们在研制270火箭弹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因此特地请高振东过来,看看能否解决。
这种问题由于涉及到具体的工程问题,想在电话里说清楚、找原因,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们特地请高振东到现场来看看。
好在高振东现在能离开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因此他毫不犹豫的就过来了。他不负责具体落地,无论如何,两个月时间打个来回也是够的。
不一定指望彻底解决,但是至少希望能不能找到原因。
之所以他们对高振东期望这么高,原因其实和以前高振东会议时的发言有关。
当时高振东曾经说过,搞大火箭炮,像什么扇出、弹道交叉等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
但是他们只是以为高振东就是随口用典型故障举个例子而已,但是没想到高振东提到过的东西,在他们的实验中真的出现了,这就很神奇。
这个问题,就是弹道交叉问题。
高振东赶到他们厂的时候,厂子的总工,也是270的型号负责人岳总赶来迎接。
“高总工,欢迎莅临指导工作。”他伸出双手,非常热情。
“不敢当,这次也是过来向你们厂学习的。”高振东道。
“走,我们去看看我们厂,您远道而来,先参观参观。”岳总笑道,一来就工作也不合适,参观一下厂子,也算是题中应有之义。
高振东也没拒绝,这种好事作为军迷,前世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厂子是典型的6、70年代的格局和建筑风格,建筑设计毛子味儿很浓。
别的高振东都还好,唯一现在已经停止发展,陈列在一个厂房内的两门180火箭炮让他兴趣很浓。
这东西和前世看到的那个10公里的180火箭炮差不多,不是车上的发射架不是定向管的,而是一个笼子,看起来非常有意思,不过这东西射程实在是着急。
“高总,这就是老180了,不过缺陷很多,还不能满足新式弹药的使用要求,最终下马了。”
高振东倒是没有轻视的意思,如果说7个馒头能吃饱的话,这东西就算再差,多少也能算是前两个馒头,哪怕彻底下马,技术也没有太多呢能过帅移植过来的地方,但是至少它给人们增加了经验。
颇为感慨的摸了摸这个在技术发展道路上的掉队者,高振东转过头来:“来,给我照张相。”
“高总,这已经下马了……”岳总很是不好意思,看这事儿闹得,人家来,都没有值得拍照的地方了,只能找这种失败品合影留念。
高振东却是毫不在意:“下马与否,也是一段经历,一个课题,一些经验嘛,来来来。”
第791章 打着看看
照完相,高振东随他们来到了样炮仓库,这种实际问题还得到现场,实地看一看装备才有解决的可能,只靠开会的话,可能性就不大了。
听取了火箭炮研制人员的介绍和汇报,并且查阅了现存的所有设计资料和试验记录之后,对于这个“弹道交叉”的来源还是不得要领。
“从系统上来说,这个东西和火箭弹的设计应该没有太大关系。”高振东看着材料,沉吟道。
“高总工,为什么这么说?”岳总的手下求知欲很强。
高振东指了指试验记录:“如果是火箭弹本身的问题,那这个问题的出现概率要比你们记录的大得多。而且这个弹的安装,由于起旋定向滑块的存在,是具有方向性的,这样会引申出一个结论——如果是火箭弹的问题,那他们应该是都往一个方向偏,或者毫无规律。”
由于火箭弹安装的方向性,如果是弹体设计导致的偏航,那应该是都往一个方向偏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弹的问题是会带来随机偏航,但不应该表现出这种有一定规律方向性的情况。
“高总说得有道理,火箭弹的问题的话,表现规律不应该是现在这种情况。”岳总对高振东的分析很是赞同。
高振东点了点面前的样炮:“恰好,这种出现概率比较高的左弹右行、右弹左行现象,恰好说明一种可能,这个毛病出在系统上,是系统赋予的,而弹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他这番话,让在座的同志们都松了一口气,如果是弹的原因,那改起来就麻烦了,主要是弹这个东西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别看270mm的火箭弹看起来又粗又长,但实际上能够玩的花活儿并不多,内部是非常紧凑的,可以说是任何一点改动都可能引起全弹设计的变化,修改起来非常麻烦。
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高振东在前几次会议的各种技术和建议,已经帮他们避开了很多大雷,大大的加快了这个弹的研制速度。
这大概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有高振东的引导在前,270mm火箭弹的研制显得非常的顺利,反而少了几分跌宕起伏的紧张感,也不需要频频救火或者解决问题。
因为那些问题,早就在开始研制之前,就被高振东给悄悄的用技术改进给覆盖掉了,导致他们完全没有感觉。
而现在高振东虽然还没找到问题所在,但是仅仅通过故障现象和试验结果的数学统计分析,就大致推断出了一个很大胆、但是看起来又很有道理的结果,而且还算是一个类似“不幸中的万幸”的结论,这让他们既佩服,又高兴。
没人敢指望技术支援专家能够坐下来一瞪眼,就把问题解决掉,那不科学,也不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掌握情况都还需要花大半天呢,没那么简单。现在能够初步排除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欣喜之余,他们也对高振东这个人感到十分的佩服,什么叫技术专家,这就是技术专家,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仅凭这一点点东西,就能够大致的把握住问题的方向,找到一些问题。
可以这么说,哪怕高振东后面再无建树,仅仅这一个“问题不在弹上”的结论,就已经完成他这一次来的使命了。
话虽如此,高振东肯定不可能就这么草草收场,既然来了,那他就希望尽量把问题都找到,最好是能够彻底解决问题。
——来都来了嘛。
“高总工,今天时间也晚了,您一赶过来就投入工作,您看我们是不是今天就先这样?想要彻底找到问题,您看着打几轮试射也是很有必要的,那样问题才了解得彻底嘛,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今天是打不成了,我看,您今天先休息,明天,我们安排一轮试射,您实地看看?”
岳总年纪比高振东大不少,但是说话却是非常谦虚,没别的,就两字儿,服气!
这种情绪,早在历次火箭炮会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那时候看到的,是高振东的理论功底。而现在,在看到高振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之后,这种情绪就更加浓烈。
高振东点点头:“嗯,我听您安排。”
岳总的安排很有道理,现在能看出来的,也差不多是极限了,如果有条件,还是要看看试射的情况。
于是一行人在厂子的安排下,吃了一顿内容朴素,但是气氛热烈的工作餐,高振东也就休息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岳总就带着高振东,坐上去试验场的车,这东西射程太大,厂子里是试验不了的。
试验场上,两辆发射车早已严阵以待,看得出来,高振东在休息的时候,这边的相关同志并没有休息,而是连夜进行了试射准备。
试验场上等待的同志,看见领导专家联袂而至,连忙跑过来汇报情况。
“报告,试验准备已经完成,请指示。”
“先把发射车的各项运动功能演示演示,给高总工看看。”岳总说道。
发射车的运动,发射箱起竖、回收、回转等功能,是从180火上移植过来的,只是根据270mm的口径需求,进行了一些修改、加强,这算是180火为数不多能够利用的价值了。
发射车一边演示,岳总一边介绍。
“……这个发射装置,是从180火的基础上修改来的,把原来的笼式定向架改成了定向管,为了适应增加的结构重量,又将支撑装置改为两侧支撑,在液压筒直径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实现了对更重、更长的发射管的支撑和起竖回收……”
高振东边听边点头,搞270火的同志,已经在尽力利用原有成果,没办法,这个弹的跨度实在是太大了,他们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
看起来这一块是基本成熟的,至少暂时看起来是这样。
全部演示完成后,见高振东没有什么异议,岳总下令:“1号车装弹,准备发射。”
1号车将火箭炮调整到了装弹角度,几名战士将八发火箭弹一一的装到了定向管内。既然要看完整的发射试验,那就来个全弹发射。
1号车装弹完毕,检查无误后,岳总一声令下:“预备!全弹发射!”
全弹发射,就是把所有的弹都打出去。
高振东兴致勃勃的在掩蔽所里,用望远镜观察着前方的发射车。
在轰隆隆的轰鸣声中,发射场上火光连闪,两排八发火箭弹以0.5秒为间隔,一发一发的打了出去。
为了尽可能的保持发射车的平衡,火箭弹并不是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顺序打出去的,而是犹如梅花间竹般,左一发,右一发的打,可以说,常规的精度保持手段,岳总他们能用上的都用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发射场上烟雾升腾,什么都看不见,火箭弹推进剂的配方上,高振东为了比冲,铝粉、AP这些成分那是往高了加,比冲大,同样的烟雾也大得一批,一时间什么都看不见了。
等八发火箭弹都出膛,岳总指了指空中的烟雾:“你看,高总工,其中有两发的弹道已经出现交叉了。”
放眼望去,托火箭弹烟雾明显的福,空中果然有两条烟迹出现了交叉现象,虽然烟雾已经在开始散开,可是现象还是很明显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高振东超强的眼睛这时候就发挥作用了,就在刚才,他好像看出了一点什么门道。
他转头问岳总:“先不说交叉,这种偏航,是不是在单发试验的时候基本不会出现?”
岳总像是想起了什么:“对!单发基本上从来没出现过,非常罕见。所以在早期我们进行火箭弹试射的时候,完全没发现这个问题。高总,你发现什么了?”
他心里那个高兴啊,人家能用笃定的语气,一语道破火箭弹的试射过程,而且还猜得挺准,要说高总工没有点儿什么发现,他是不相信的。
高振东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似是而非的道:“有一些想法,不过还需要继续看看。”
“嗯,您看!您尽管看!”岳总兴奋无比,有门儿啊。
“你们有粉笔吗?”高振东问道。
“有!有!有!”旁边一位同志连忙去把粉笔找来,高振东接过粉笔,对岳总道:“再装一次弹。”
岳总连忙照办,而高振东自己,则是在装弹完成后,拿着粉笔走到了发射车前,围着发射车转悠了一圈,在发射车上写写画画,不知道在做什么事情。
岳总就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在发射车的几个部位上画了几下子,但是却不明白他到底在干啥。
不过他也不急,既然人家目标明确,好像是胸有成竹的样子,那就等着就行了,谜底迟早会揭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