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29节

  “不怕,下雨一样干,干完了进帐篷再贴,一样舒服嘛,哈哈。”

  “……”

  战士们很乐观,艰苦的条件的确让他们身体受到了伤害,但是他们并没有向困难屈服,而是一心想着任务。

  雨终于停了,笼罩在山间的浓雾,也渐渐消散开来,虽然依然不见天日,但是至少在几千米高的云层之下,能见度已经不错。

  营指挥所接到了上级的通知,准备转运施工机械!

  战士们接到命令,围在了挖掘机旁,等待转运工作开始。

  在大家望眼欲穿中,天边传来了一阵“……”的声音,非常特殊。

  从声音传来的方向和高度来看,是飞机?但是好像又不是,很多同志没听见过这种飞机声。

  很快,声音越来越近,远处的天空中,一个东西逐渐飞近,从一个小黑点逐渐变得清晰可辨。

  “直升机来了!”有的同志喊了出来。

  虽然实施转运配合工作的同志,知道是直升机吊装,可是现在这个快飞到头上的大家伙,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有的同志是见过直升机的,但是没见过这么大个的直升机。

  机体庞大,比他们见过的垂-5,大出好几圈!

  但是这货的样子放到日后,可能有的军迷能认识,但有的军迷会犯迷糊,好像是它,但是又不像,没短翼啊!

  “这个直升机好大啊!”

  “那不废话,不大也驮不动这家伙啊!”

  一名战士指了指地上重达7吨的挖掘机,还有破碎岩石用的破碎头。

  营长有些担心,地上这家伙可不轻,直升机能受得了?

  像是回应他的担心一样,直升机已经悬停在了他们的上方,巨大的机体带来强大的压迫感。

  下面的同志们,被旋翼下压的强风,吹得东倒西歪,努力稳住自己的身体。

  直升机上吊下了几根绳索,战士们在强风中,努力稳住自己,艰难的将钢索固定在了挖掘机的吊钩上面。

  整个过程持续了几分钟,随着最后一根绳子挂好,战士们四散开来,一名战士按照事先确定好的动作,向直升机挥舞着两面小旗。

  直升机旋翼的声音陡然加大,其实速度还是那个旋转速度没变,但是旋翼的倾斜角度被改变了。

  在战士们的欢呼声中,庞大的机体上升,将下方笨重的挖掘机慢慢升起,向着上方的施工面飞去。

  相对人爬山来说,直升机的速度很快,飞行员小心翼翼的将飞机悬停在了一小块平台上方,这是唯一可用的卸载点,周围山高林密,石立千仞,只有这里有一点点空间。

  挖掘机被稳稳的放到了平台上,早有准备的战士们再次顶着强风,一拥而上,快速的将绳子从机械身上解脱。

  看见战士打出“就绪”的旗语,还不等钢索收上去,直升机直接向上拔起,在战士们的欢呼声和挥手之中,一边向远方飞行,一边收起钢索。

  悬停是个高难度技术活儿,能动还是要动起来。

  向远去的直升机挥了挥手,营长转过头来,大手一挥:“同志们!跟我上!”

  远在京城,陆装局的同志收到这次行动的报告。

  一边看着报告,一位同志乐呵呵的道:“老毛子这重型直升机还真是好用,以前束手无策的事情,它一过去,轻轻松松就解决了。”

  另一位笑道:“是啊,还得感谢我们外商外事的同志,硬生生把他们的这种大宝贝给弄回来了,他们自己都没装备多少。”

  这种直升机,正是大名鼎鼎的米-26它哥,米-6,老毛子的第一种重型直升机。

  这两兄弟很好认,他们有庞大的机身,以及一对非常明显的,看起来就像是从S2的螺旋桨战斗机上直接拆下来的短翼。

  可别小看米-6,这货能装10吨,或者外挂8吨,我们自从知道有这东西之后,可眼馋了。

  这个载重有多大,举个例子,我们后来的专业武装直升机,挂上武器,总重没有它的吊挂重量大。

  这货54年研制,59年批产,可以说是新的,全新的,毫无争议的新。

  在原本的时间线上,我们从60年代中期开始,多次求购这玩意,可是老毛子答应了又反悔,反复多次,才算是在70年签订合同,71年终于搞到了几架。

  这个时间,就在69年那个事件之后,是不是乍一看很觉得神奇?

  所以这个世界国与国的关系,从来就不是二极管的。

  而且我们买得也很刁钻,就买了3架,运输型、空降型、救护型各一架,这算盘珠子的响声,别说老毛子听着如雷贯耳,甚至都能传到大洋对岸的花旗国去。

  只是这货相对当时的我们,实在太过超模,仿制也没仿制出啥下文来。

  但是在特殊要求下,这东西是真的有用,而且设计还挺妙。比如这一次,专门为了悬停和重载吊运,它甚至拆掉了两旁的短翼,以此增加旋翼效率。

  至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怎么这么早就拿到了这个“毫无争议的新装备”,这个事情,就要问高振东的DJS-60DJ了。

  而且既然有了飞机,那备份发动机总要提供的吧,我们搞到了和飞机数量一样多的备份涡轴发动机。

  其中的一台,现在就静静的躺在东北某厂的一个车间里,周围围了一大圈双眼放光的同志。

  说实话,这台D-25V涡轴机对于我们的需求来说,有点太大了!

  这货的单台动力高达5500马力……

  所以仅仅两台就能驱动米-6这个庞然大物,虽然驱动得很勉强,所以才要加上短翼增升。

  这台D-25V所处的这个厂,是搞涡轴发动机的,还别说,我们涡轴虽然出成绩很晚,但是起步却很早,60年代中期就开始搞了。

  而这个时空里,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开始得就更早。

  D-25V这货虽然太大了,但是其原理、结构对于小一号的涡轴发动机还是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特别是我们这种刚刚起步的,更是如获至宝。

  要知道这不是一台偷偷通过特殊渠道搞来的东西,而是一台资料齐全的行货!

  不是设计资料,但是比两手空空强多了。

  国行新品,售后齐全的那种!

  看着这东西,厂里的同志们一脸的陶醉,一边看实物,一边看资料,嘴里啧啧称奇。

  “原来这里是这么考虑的……”

  “这材料耐温不行啊,591比它可强多了。”591的产量并不大,老毛子获得的数量,战斗机轰炸机还不够使呢,直升机自然用不上这种高级货。

  “这个材料也差点儿意思,老毛子是怎么把这东西设计得这么大功率的?”这是被6011会战惯坏了的同志,虽然6011会战主要是以农业口和十一机部为对象,但是能有意向搞涡轴的厂,自然也能享受到成果。

  “不服不行,老大哥就是老大哥。”有事VS无事的现实主义行为再次显现。

  “这个原理原来是这么回事,我好像有点儿明白了……”

  “这东西能不能单台装到垂-5上?”

  “恐怕不行,这个又粗又长,不好布置啊,还得是搞个小一点的。”

  “……”

  不管我们的涡轴能不能成,至少D-25V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第665章 新需求的出现

  京城,某个机构内,一些同志正在辛苦工作。

  这个机构是内经部的下属机构,负责国内经济的统计和分析,一来可以掌握国内各项经济指标现状,二来验证各项政策的运行情况和效果,为政策、措施的调整完善提供数据基础。

  在1960年以前,这个工作是极为缓慢的,经济数据这种东西,如果打电话慢慢念的话,那他们就什么事情都别干了,天天坐在电话机前听别人念数字吧。

  这很不现实,既浪费时间,而且出错的概率极大。

  在这种情况下,还得是用带宽最大的传输方式:用交通工具把纸质表格逐级上送,各级自行统计各自辖区内的数据,最后送到国家级的机构里汇总。

  到1960年以后,情况有了一些改观,至少在省一级,开始使用计算机来存储、处理数据了,别的不说,至少要运送的数据载体,从一本本的纸质材料变成了一盘盘的磁带,一盘磁带可是能装下好多本数据表的。

  这个办法其实也很慢,但是至少数据出错的概率要小很多,计算机的好处在于,一旦数据输入进去,那在处理过程中,这些原始数据出问题的概率就小多了,因为都是计算机自动处理,不是人工誊抄汇总。

  人工誊抄,小数点左移一位或者右移一位,都是要出大问题的。

  至于他们慢到什么程度?他们在四季度,还在统计汇总二季度的数据,还别说慢,其实这已经是效率非常高的表现了,要是没有计算机,时间不一定拉更长,但是投入的人力肯定更多,出错的概率也更大。

  好在这个时候的经济数据,比几十年后简单得多,别的不说,项目、分类就少一大截子,要不然,还更慢。

  更重要的是,从省级往上,不再使用人力乘坐交通工具上报的方式了,而是直接通过调制解调器进行传送。

  省级往下就没办法了,还得人力上送,DJS-60D还是贵了一些,一般的地区级行局还是不见得能用得上这玩意,下面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玩得转这个东西。

  各地区倒是大部分都搞了计算机中心,配备了一些DJS-60D,方便没有计算机的各行局在必要的时候,申请使用计算机,但是对于统计机构来说,这种方式不那么方便,而且也不见得能抢得到机时。

  统计机构的同志,在计算机上紧张的操作着,到了他们这个级别,计算机他们是有的,而且还委托相关部属院校,写了一些程序,用于统计工作的开展。

  一边操作,几个人还在交流。

  “有了这个,统计起来果然快了不少。”

  “是啊,虽然结果做出来之后,还要把类目、名称这些重新匹配回去,但是至少统计分析的过程快了不少,省了不少事儿。”

  部属院校的计算机实力还是有限,很多功能处于堪堪能用的地步,有些功能实现不了,至于易用性和人机界面的友好性,那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由于他们没法把字符数据和数值数据放到一个文件里,所以数据表里全是数值数据,各种分类、名称这些字符数据,全部都是用数字代替,在输出结果之后,还要用另外一个程序,把这些数据读出来,根据不同的数字重新匹配原始的类目、名称等,并且把统计结果数据转换成字符,统一输出到一个文本文件,才能使用。

  而这个文本文件里的数据如果要再次用于统计分析,要么得用中间结果,要么得重新转换,总之就是,数据和结果、应用之间,是割裂的。

  “要是能把数据之间的关系能自动管理起来就好了,现在这个还是有些不方便,需要人工干预的地方太多了。现在这个,但凡有一点点变化,都要改软件,挺不方便的。”

  “别不知足了,大学那边已经尽力了。至少比以前的好用,省了很多事情。”

  “这倒也是……要我看啊,这些软件最大的问题还是数据通用性不好,能在这几个软件里通用,已经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前不久外商部拿了我们一些数据过去,因为读不出来,最后没办法,还是用我们的软件打印出来,照着纸质资料重输入了一遍才能用起来。”

  “他们算是运气不错的了,外商部的数据少,种类、数量都很简单,只要不涉及国内数据,他们比我们轻松得多。”

  说到这里,有同志突发奇想:“诶,头儿,你说能不能这样,我们和外商部联合起来做个软件,解决一下这些问题?”

  “外商部应该没这么大需求吧?他们数据少,处理起来轻松。”

  “头儿,有些问题和数据量大不大没关系,比如数据不通用的问题。而且,现在他们数据量小,不等一辈子数据量都小啊。再说了,他们好像和搞计算机的同志关系很好。”

  在这个时候的人看来,“搞计算机”=“搞软件”,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两者之间不说是毫无关系吧,至少也是泾渭分明。

  其实就算是几十年后,持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少。

  实际上找码农修电脑,大概率不如找垃圾佬或者网吧网管来得可靠。

  至于“电脑修得好,单身直到老”,那就是另外一个悲伤的故事了。

  头儿想了想,觉得这个建议有点意思。

  “嗯,我回头找部里的领导汇报一下工作试试,没准儿能行。听说又要配发更好的计算机了,现在这个,好用是好用,总觉得差点儿意思,有点浪费。”

  防工委和十二机部已经联合起来,开始用DJS-61替代各单位的DJS59/60D,风声已经传遍了。

  主要是DJS-61的产量和价格,哪怕1274没有针对它爆产能,实际上也比DJS-60D这些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用氪金游戏来做比喻,如果说DJS-60D之前的晶体管计算机,是靠收集碎片拼出一台电脑的话,那DJS-61就恰好反过来,是把一个装备拆开,每一枚碎片都是一台电脑。

  高振东并不知道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已经有人在自动催生出新的需求,他现在正在和搞雷达的同志开小会,就在三分厂的会客室里。

  就是搞战斗机雷达的刘总他们。

  项目早已启动,刘总他们已经做了一个完整的前期方案出来,甚至动用计算机对一些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

  好消息:行波管造出来了,效果很好。

  坏消息:天线差点儿意思,表现不佳。

首节 上一节 429/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