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儿,快!
什么叫快装弹鼓?这才叫快装弹鼓!
很快,学生就把弹全部都装好了,速度快了不少,子弹装得差不多之后,学生甚至无师自通的把弹鼓摇了两下,子弹一下子就显得非常规整了。
拨了几下,把弹顶到抱弹口,然后补充上最后几发弹,大家才发现这个弹鼓和他们仿制的弹鼓的第二个不同,抱弹口插入弹匣口那一段,外形尺寸虽然和弹匣一样,但是内部有一些小小的钢片结构,使得子弹在这里依然是单排单进的。
柳教授一看,啊的一声叫了出来。
“啊,这个事情就这么解决了?而且利用了抱弹口部分的宽度,把滑槽进入抱弹口的角度做得更加平滑?我们可真傻,还老想着怎么解决这个双排双进的可靠性问题,没想到你直接就不要那几发弹了,改成单排单进就解决问题。高总,你这一手,可真是大巧不工啊。”
高振东没多说话,只是笑道:“打了再说,打了再说,呵呵。”
几位京工大的人对视一眼,嗯,高总这话在理。
把弹鼓发条一上,往样枪上面一插,卧倒,然后柳教授一声令下。
“射击!”
“哒哒哒哒哒……”射手搂住火儿不放,先来个泼水,看看连发效果。
75发子弹在这种全自动模式下面打不了多久,很快,枪声停歇。
学生们赶紧围上去,把弹鼓拆下来。
没有卡弹,但是到底打了多少枪,数是数不过来的,现场的同志又不是神仙,还得拆开弹鼓看有没有余弹。
如果有余弹,那就说明寸弹了,也就是有的弹虽然没卡,但是也没按照预想的途径进入枪膛击发,而是在弹鼓里瞎转圈圈就是不出来。
打开弹鼓后盖,所有人定睛一看,不用细看,看颜色就行,黑乎乎的一片,没有弹底的那一抹黄色,大家舒了一口气,全打光了!
京城工大的同志们二话不说,继续!
他们装了很多次弹鼓,连发、短点射、长点射、单发等等射击方式,都试了个遍,没有出现故障,顺滑得跟抹了油似的。
歪把子:抹油其实也不太好使的。
柳教授乐呵呵的向着高振东一伸手:“高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给我图纸,我请你吃饭,哈哈哈。”
先别管这玩意有没有缺陷了,至少比自己团队设计的那个,强出八条街,原先那个,差点把机枪当成步枪来打了。
约翰牛L85:手拉机机枪嘛,这个我熟。
而且到现在为止,柳教授实在是没有想出什么缺陷来。这个大礼,收了收了。
请客吃饭请客吃饭,这种饭请起来才让人高兴嘛。
高振东从包里拿出一叠纸,递给了柳教授。
柳教授伸手接过来,仔细看了半天,才叹道:“你这是正好翻过来,装在导向槽里的是弹尖,这个反向,解决很多结构上的问题,比如弹底导向的话,需要留足制造导向槽隔板的空间,而弹尖就不用,弹尖之间本来就有很大的空间存在,而且把锥度问题带来的弹体松动问题也解决了,有意思。”
高振东笑道:“我这都是些小聪明,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柳教授看着他,一脸不爽:“你这是谦虚还是骂我呢?”
高振东哑然:“走走走,吃饭吃饭。”
一群人哈哈大笑,这顿饭,柳教授请得心甘情愿,高振东吃得毫无负担。
——
第二天早上,在娄晓娥的相送之下,高振东就在离四合院不远的马路边,登上了厂里的车子,向着机场行去,去东北光学所看光学系统去了。
时间有限,坐车摇过去太浪费了,而且路途遥远,还有出事的可能,坐飞机就不同了,直接飞。
和他一起的,还有三轧厂内保五股一位同志,以及三分厂技术科一位机械专业的同志。这个光学系统,终究是要装到三分厂的机器上去的,这位同志就是负责主抓这个事情的。
他这次也是先和高振东一起过去,熟悉一下光学系统的情况,顺便从机械的角度,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年头坐飞机,和钱关系不大,能坐的,不需要他自己考虑钱的问题,而只是钱多的人,不太容易坐得上飞机。
能坐一趟飞机,对于这个时候的人来说,光宗耀祖是说不上,但是十年内都能算是一大谈资,这却是一点儿不夸张。
站在飞机面前,随行的两位同志,一脸的兴奋,看着高振东一脸云淡风轻的样子,心下佩服,还是高总见多识广,沉得住气。
实际上,高振东心里想的是:“可算是坐上这玩意了,上辈子飞机是坐过,可是这个飞机还真没敢想。”
在他面前的,是一架单螺旋桨发动机的飞机,不大,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有两层机翼,是个双翼机。
这个飞机,就是大名鼎鼎的飞行拖拉机,一种仿制自老毛子安-2,57年仿制成功的轻型运输机,产量不少。
别看这个外号听起来好像挺磕碜,可实际上是一种褒奖。
这东西好用到什么程度,到了高振东穿越之前,都还在用,其改进型还在生产。
至于为什么叫它飞行拖拉机,主要是这货飞得慢,噪音大,振动也大,而且,它还有个和拖拉机非常相似的特点。
——这玩意儿能手摇启动!
虽然可以电启动,但是它很贴心的准备了手摇启动装置,甚至在空中停车的时候,能够手摇启动发动机。
高振东现在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架深绿色的传奇机型。
作为军迷,高振东对这东西是久仰大名,现在可算是见着了。
高振东绕着飞机走了好几圈,仿佛想要把它记下来的样子,这时候,坐飞机的规矩没那么大。
高振东绕了几圈,乐呵呵的上了飞机,上飞机就傻眼了,看起来好像是两排带安全带的、对坐的板凳,什么靠背、坐垫什么的,统统不存在。
高振东在心里抹了一把冷汗,这一趟,恐怕得难受一阵子了,虽然航线大概也就900公里长,对于好像飞机来说不远。
可这个飞机不一样,巡航速度也就140~220km/h,使出吃奶的劲,也得飞四个小时。
第470章 又回到老问题了
坐在椅子上,旁边两位同志在悄悄说话。
“你说这东西,不会掉下去吧?”
“滚滚滚,就不能说点儿好的?”
“同志,不能封建迷信啊。”
“不封建迷信,也不能自找不痛快吧?真是的。”
高振东听了,笑着道:“别的不好说,不过这个飞机嘛,还真不怎么怕掉下去。”
飞机掉下去,只要不是解体或者直接撞击,那就几种可能性比较大。
要么是没动力滑翔触地,要么失速,要么进入尾旋。
偏偏这飞行拖拉机完全不怕这几种情况。
这货滑翔能力极强,低速性能极好,滑翔所需速度很低,就算没动力,也完全能够慢悠悠的滑翔找个地方迫降,屁事儿没有。
让它失速也很难,它的低速性能好到什么程度,它的参数里,是没有最小起飞速度的,不可靠消息,是45km/h,也就是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踩出来的速度都能起飞,遇见大风天,原地刮起飞也不是不可能。
这个飞机起飞、降落距离都不超200米,而且还是个正经运输机,就挺神奇。
曾经有个名场面,这飞机在空中飞了半天,一看地标,原地没动,飞行速度和迎面的风速抵消了……抵消了……
至于万一真失速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进入尾旋怎么办,那啥,这飞机改出尾旋的教程大约是这么写的。
“撒手!收脚!”
也就是只要高度稍高一点,那放开操纵杆,也别蹬舵,这飞机会自己改出尾旋,很神奇吧。
这就是它用了几十年还在用的原因,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性好、运行成本低、载重也不错,深受喜爱。
别管吵不吵颠不颠,你就说能不能到吧。
高振东大概给随行的两位同志解释了一下这个飞机的好处,两位同志听得一愣一愣的,高总工这是什么都懂啊。
这让高振东想起高中的时候给同桌吹装备的感觉了,同桌就是瞪着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着他指点江山,一副“我一点儿都不想了解但很喜欢听你说”的样子。
可惜面前是两个大老爷们儿,都过去了,回不来了啊。
拖拉机在空中飞了好几个小时,高振东和内保的同志还好,可是搞机械的那位同志却是吐得不行,和日后那些民航机能飞到万米以上的平流层巡航不同,飞行拖拉机的实用升限只有4500米,正好是在大气活动比较剧烈的范围内。
本来就抖,再被风一吹,那滋味,别提多酸爽了。
也不知道这位搞机械的同志回去之后,吐成这个样子的事情会不会也拿出来吹一吹,高振东颇有些不厚道的想道。
几个小时后,飞机终于在长吉市郊的机场安全降落,说实话,高振东倒是真不怎么担心安全,这东西难受归难受,但是安全性还是拉满的,只是担心再坐一次,别的同志那个身板受得了不。
出乎高振东意料的是,来接他的,不是东北光学所的同志,而是当地部队的几位同志。
领头的对着高振东敬了一个礼:“高总工好,我是当地部队的,姓赵,受命配合您在这边的活动。”说完,把自己的证件递了过来,被三分厂内保的同志接过去了。
高振东不知道是这是哪儿的命令,这次过来,和部队的工作关系并不大,或者说叫直接关系不大。
但是他还是先表示了感谢,内保的同志也把证件递还了回去,对高振东点了点头。
随着来人,上了一辆停在机场外的吉普车,按高振东要求直奔东北光学所。
赶到光学所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光学所负责高振东这个光学系统的同志接待了他们,同志姓李,和三轧厂李副厂长一个姓。
高振东的想法,是快刀斩乱麻,尽快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完,回京城去,那边事情还不少。
不过按照惯例,光学所的同志还是带着他们一行几人,在光学所里参观了一遍,当然,仅限于能参观的那部分。
最后,李工带着高振东来到一间试验室外,指着试验室道:“高总工,这里面,就是你们要的激光扩束光学系统了,现在已经处于待机状态。”
高振东精神一振,在李工的带领下,换上防护服,进入了试验室。
防护服不是保护高振东他们的,而是保护设备的,确保不能有大量粉尘等进入试验室。
映入高振东眼帘的,是一个略显圆柱形的金属物体,大部分光学系统都被包裹在内,侧面靠中间位置开了一个口,这个口子是用来放掩膜的。
高振东和负责机械的同志仔细端详着这个机器,光学所的同志向他们介绍:“这个机器工作波长355nm,光学调制传递函数在理想位置大概是0.63左右,光程差小于四分之一波长,数值孔径0.029,放大倍率1。”
这些高振东就是真的不懂了,除了355nm的工作波长和放大倍率1之外,其他的他都不清楚:“李工,这意味着什么?”
李工不以为意,这位毕竟不是搞光学的:“这意味着他的分辨率为9μm。”
9μm?高振东一下子就炸了,这个分辨率,搭配较小的形变,10μm线宽不是梦啊。
“李工,那图像的形变情况怎么样?”
“很小,最大场曲在15μm范围内,最大像散在7μm左右,总体畸变小于1ppm,像面不均匀性小于2%,我想对于你们的要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李工笑道,对此他也颇为自得。
这个机器,高振东要求的投影直径是160mm左右,1ppm的畸变,意味着不到1μm,这对高振东的想法来说是完全足够了。
高振东哈哈大笑:“李工,太谢谢你们了!辛苦辛苦!”
李工笑道:“能满足你们的要求就好,今天时间也比较晚了,具体的其他事务,我们明天继续怎么样?”
高振东在兴奋中连连点头:“好,今天就不麻烦同志们了,我们明天再继续。”
当天晚上,高振东辗转反侧,想了半个晚上。
第二天一早,高振东带着人,早早的就来到试验室门口,李工已经等在那里了,一行人换好衣服进去。
高振东进去之后,李工开始张罗着叫人用标准掩膜,进行一遍完整的测试,毕竟他昨天说归说,但是完整的测试流程是要走一遍给高振东他们看的,这算是甲方来验收了。
试验一边进行,高振东一边拿着整套光学系统的指标在看,他想看看能不能达到自己的想法。
看着看着,他皱了一下眉头。
“李工,这套系统的透光率,是30%多?”高振东问道。
他没好说“只有30%多”这个话,有点儿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