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291节

  这本身就已经是意义重大了。

  导研院负责测试的同志,现在才好放开鼓掌,他们其实是第一批知道红外光电二极管性能的,但是他们不能提前说,只好一边看着器件优异的性能,一边尽力压制住自己蓬勃的表达欲望,一直到陆工正式宣布成功。

  等大家高兴得差不多,高振东笑道:“同志们,本来今天,我是来看望同志们一下,解决一下问题,顺便请课题组的同志们吃顿好的。不过现在看来啊,我这顿饭钱可以省了,这个饭啊,怕是得导研院的同志们来请了。”

  这个饭,不能他来请,还就得导研院自己出面,自己是雷电-1改副总师这个事情不能摆出来说,而没有这个身份,那就不能自己来张罗这个事情了。

  所有人一阵哄笑,高总想得还挺全,连吃饭都想好了。

  陆工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对对对,高总这话说得好,今天这顿饭啊,谁都别和我们抢!我们得好好感谢这段时间,为了我们的新元件,不辞劳苦,尽力配合的1274厂、第三轧钢厂的同志们。”

  对于他来说,这个饭是要请的,1274厂的配合工作的确搞得好,除了官面上的感谢,这些东西也是必要的,不然这为人可就显得差了。

  再说了,副总师在这里呢,要导研院请吃饭还是他开的口,还怕报不了账不成,相当于是高总批经费给他们长个脸了。

  听见真的有饭吃,1274厂的同志乐了,导研院的同志们敞亮啊。

  三轧厂的几位同志却是心里暗笑,每逢课题重大节点就请客吃饭,高总工的老习惯了,只是这次找了个出钱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陆工出这个钱,实际上还是高振东批的。

  陆工一边安排人封存产品,收拾测试设备,一边请1274厂的鲁总工帮忙,安排一下吃饭的事情,这事儿总不能拉着大部队去自己单位,只能是在1274厂食堂解决,他就负责签字就行,甚至现金都不用给,两个单位自然会结算。

  在去往食堂的路上,陆工也向高振东汇报起他关心的另外一个事情。

  “高总,上次你要求我们试一下,一颗晶体最多能做出多少个基本一致的红外光电二极管,这个事情我们也做了初步的分析和设计,情况还好。”

  高振东心情一振:“噢?说说看。”

  陆工点头道:“如果只是要最小的红外光电二极管的话,我们做过分析,以碲汞镉晶体本体的大小计算,大概能做到长宽0.8毫米高度1.5毫米还能保证性能。”

  他们做正交四元探测器,是有探测器结构需求的,所以二极管有形状和大小的要求,而高振东只是要保证性能前提下最小的红外光电二极管,那就可以尽量往小了考虑了。

  而这个大小,就是他们分析下来的极限,再小,不论是物理加工技术还是电子元件加工技术,都会遇到一些问题。

  高振东听了,点了点头,心里开始飞速计算起来。

  按照现有能力,基本上可以保证制造出体积大约150立方毫米的晶体来,纯从体积计算,再加上切割消耗,把每枚光电二极管所需的碲汞镉晶体按照1*1*1.8考虑,那粗算下来可以加工出80来个二极管。

  再考虑到边角部分、加工损耗、成品率等原因,这个数量打个7折,高振东欣喜的发现,自己能用一枚碲汞镉晶体加工出一条1*56的线阵来!

  当然,这只是理论计算,具体的也许没有这么乐观,但是至少理论上先走通了才能考虑别的。

  这个结果让他非常高兴,给陆工下了个任务。

  “陆总,我回头给你几枚个头大的晶体,你按照你们的理论计算,提出要求,交给1274厂,做几套红外光电二极管来。经费方面,直接找我要,我私人先给了。”

  这一年,高振东的书在源源不断的写,而且陆陆续续也有一些老书的印数稿酬,搞几套这个还是搞得起的,尤其是只需要考虑材料费和加工费的情况下,其实也不怎么贵,至少对于他来说不是什么大事儿。

  虽然很诧异高振东这个自掏腰包的行为,但是陆工知道很多事情是不能随便问的,特别是高振东身上。

  他会这么做,必然有他自己的理由。

  陆工把这个事情麻溜的应承下来。

  高振东转头,又和鲁总一起,沟通了一下除扩散炉之外,其他工艺的进度问题。

  鲁总笑道:“总体还可以,封装部分,本来我们就是熟悉的,而且你提的要求也不是太夸张的那种,我们正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问题不大。没搞完,但是进度在我们的计划预想之内。”

  “那电阻加热真空蒸镀机呢?”

  “那个就更好办了,你要求的主要是做铝的蒸镀,这东西熔点不高,做起来还真没什么太大的难度,说得过分点,就是烧开水,只是烧的不是水而是铝。我们用的办法比较直接,就是用钨丝加热,温度不够就加大电流。”

  钨的熔点都远远超出铝的常压沸点了,干这个事儿还是没问题的。

  大力出奇迹嘛,这一点,高振东倒是早有所料,早期集成电路的铝线蒸镀,对于厚度、光滑度、密度等等这些的控制都没有太高的要求,属于是实在不行就镀厚点儿的那种思路。

  在技术发源早期就介入,就是这么爽。

  “做出来了?”高振东还是有挺高兴的。

  “还没有,现在扩散炉基本搞好了,就可以转头做那个了,这两个东西别看用途完全不同,可是在控制方式和具体研究上面,专业重叠性还是挺高的。你们厂的几位同志前段时间都被压在扩散炉改造上面了。”

  对于1274厂来说,方迎红等几位具有丰富的自控经验的同志,给予的帮助很大,毕竟他们几个是跟着高振东干出来的,在自控方面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比1274厂的同志还是要“略微”超出那么一点点。

  所以当扩散炉改造牵住他们几个人的时候,电阻加热真空蒸镀机造出原理样机之后,剩下的实际调试工作就会受影响。

  高振东也不是很急,光刻机的光学系统还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了呢。

  到了食堂,1274的吕厂长已经在这里等候了,唐处长早就派人向他汇报了高振东过来的事情,只是工作忙,也不可能直接就到工艺车间去找,那就没必要。

  但是吃饭肯定是要出面的,看见高振东,吕厂长非常热情的打招呼。

  不热情不行,心里过意不去。

  高振东给的工艺改造,哪怕不用在集成电路上,光是对于他们现有产品的生产,在良品率方面的提升就不是一点点。

  他们已经准备利用扩散炉改造的成果,推广到厂里所有的扩散炉上面去,就这一项,集成电路工艺改造这个工作他们就算没白参加。

  如今高振东亲自过来,于情于理,只要他在厂里,无论如何都是要出面的。

  高振东在1274厂和导研院同志的热情招呼下,9点多才坐车到家,正好,他和谢建业,一车就都捎回来了,车子先回厂里,然后他们再自己骑车回来,那就有点儿吃饱了撑着的意思了。

  娄晓娥见高振东回来,又是喝了酒的,连忙给他端上茶来,晚饭是她和陈越红两个人一起吃的,正好。

第459章 这是个好东西!

  高振东一边喝水,一边看着系统商店。

  这是他这段时间的习惯了,每天总是去看看那玩意还在不在。

  还好,一直都在,看来真是情怀非卖品了,或许,是学校里的小富婆和男朋友分手了,这玩意就砸老板手里了?高振东颇有些不靠谱的想着。

  正要关掉商店的时候,他眼角突然闪过了一个东西,好像和以前不太一样。

  应该是户外店里的,这个店可是好东西,至少热像仪是从那儿弄出来的。

  这次这个东西,高振东记得以前看到过,不过这次好像多了几个字。

  ——户外冰箱(带制冷)。

  高振东以前看过这玩意,纯纯的挂羊头卖狗肉,就是一个绝热材料做的隔热袋,放点冰块雪糕啥的能保证一段时间不化,但是和真正意义上的冰箱,差了老鼻子了。

  但是这次,后面新多出来的三个字,让高振东有了兴趣。

  这是原来那个骗钱货不好卖,户外店的店主终于舍得更新货物了?

  高振东没记错的话,前世看到的户外或者车载冰箱带制冷的有两种。

  有一种是半导体制冷片的,带风扇散热,效果嘛,就挺普通了。

  而另外一种,是用小型压缩机的,这玩意就和大家常说的冰箱是一个东西了,无非就是个头和功率小一些,但是制冷比半导体制冷片的要好。

  高振东想到这里,对这个户外冰箱的兴趣陡然增大,好东西啊,没准有用!

  毫不犹豫的,他就从商店里把这东西提了出来。

  嗯,有趣,和看到的样子基本上没什么变化,看来无需太多年代符合性的改变嘛。

  迫不及待的在意识中翻开了说明书。

  ——半导体制冷的!

  这个结果,让高振东大喜,哈哈哈的笑了出来。

  要的就是半导体制冷片的!

  半导体制冷,是利用半导体P、N热电偶,在两端施加电压后,会在其上下表面形成温度差,以此进行制冷。

  没错,这里也有热电偶,只是和测温度的热电偶正好相反,热电偶测温度,是根据热端冷端温差形成热电动势。而半导体制冷片反过来,是用电动势得到温差。

  其实这东西虽然的确在1960左右出现,但是其核心原理和现象,早在19世纪就陆续被注意到了,分别是1821年的塞贝克(Seebeck)效应、1834年的珀尔帖(Peltier)效应、1855年的汤姆逊(Thomson)效应。

  只是一开始虽然观察到这些效应,但是由于原理不明白,所以做出来的东西效果极差,没有什么实用意义。

  那时候没有半导体,是用锑-铋(Sb-Bi)热电偶搞的,效果嘛,只能证明这东西原理上有用,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制冷效率不到1%。

  后来20世纪50-60年代半导体发展了,才找到打开这道门的正确钥匙。

  不过用便携冰箱的人,一般都不喜欢这东西,因为制冷效果不好,常见的半导体制冷的冰箱,大概能和环境温度有个20来度温差的,就算是不错的了。

  但是高振东不一样,他就要半导体的。

  他知道一个事情,那就是其实半导体制冷片能将温度降到很低的程度的,之所以便携冰箱什么的不太给力,原因是用料规格问题、箱体设计问题、还有散热设计问题。

  没错,半导体制冷片是需要散热的,在它的热端,必须把热量快速散发出去,才能源源不断的制冷,达到好的制冷效果。

  而高振东搞到的线扫热像仪,其原始的本体是个民用的非制冷热像仪,是不带制冷系统的,这让它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高振东在做实用线扫热像仪的时候,肯定是要增加制冷系统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怎么制冷?

  这和导弹上不一样,那是一锤子买卖,用个气瓶压缩空气膨胀吸热制冷就行。

  压缩机?那玩意启动慢,结构复杂,不好用啊,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的。

  其他制冷技术,想用到军用装备上,又达到便宜好用方便易维护的,一个都没有!

  而半导体制冷片就不一样了,这东西全固态的,轻、薄,容易安装,容易布置,可靠性好,哪怕加上大力出奇迹的散热装置,也比压缩机强出八百条街。

  而且温度控制精确,制冷快,冷热切换还方便。

  当然,不是没有缺点,比如效率低、经济性不好,但是这些在特定要求下都不是问题,效率低就大力出奇迹,因为效率低和制冷能力低是两码事,只是意味着要花更多的功耗去喂它而已。

  在高振东前世,本来这东西就是很多军用装备的制冷首选。

  高振东也想搞,可是苦于自己前世对这东西研究不多,只是知道,但是没搜集过什么材料,光凭脑袋里那点东西,不太好搞,主要是不知道什么材料。

  现在有了这个,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高振东不担心这个冰箱里的半导体不好用,他要的是原理和材料,而以前世半导体厂的习惯,肯定是用的最好的那几种材料种类,无非是规格差一些,但是材料的种类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不好的材料种类早特么就被淘汰了,而且厂商就算想维持低性能材料的生产线,一般下场都是亏出血。

  举个例子,碲汞镉、锑化铟出来了,硫化铅在军用红外方面就基本绝迹了,民用也是一样。

  而且半导体制冷片的结构很有意思,它实际上是由半导体热电偶组成的热电堆,而这种组成,可以是串联、并联、串并联……这意味着哪怕材料差点,可以大力出奇迹啊!

  这就很舒服。

  所以高振东迫不及待的在意识里翻看了这个冰箱的说明,果然,在制冷部分,非常贴心的把这个制冷片的材料这些说得清清楚楚。

  以碲化铋为基体的三元固溶体合金,其P型半导体是Bi2Te3—Sb2Te3,N型半导体是Bi2Te3—Bi2Se3。

  看起来有点复杂,但是没关系,说明很全,包括理论,而且这东西,对于晶体结构的要求并不高,它的要求是热电偶要短粗,不能细长,所以看到的制冷片都是片状而不是棒状,加工工艺嘛,嘿嘿,就没有什么制程的说法了。

  就连结构什么的,都给得清清楚楚,高振东要搞的,就是碲化铋基体了。

  而且这个事情对于高振东来说,和DJS-59很像,理论上,他只要证明自己开始搞碲化铋基体就行了,然后隔一段时间,拿这个基体去找1274厂掺杂就行。

  总之就是,他只需要证明自己有这个研究的过程,然后就能把这玩意给拿出来给大家看了。

  想着自己的线扫热像仪又如虎添翼,高振东禁不住哼起歌来。

  娄晓娥趴在桌子上,下巴搁在双手上面,看着高振东这样子,笑了,她不知道高振东开心什么,但是看着高振东这样子,她就开心。

  两口子正乐呢,突然听见中院那边闹了起来,像是小孩被打得哇哇大叫的样子。

  中院打孩子?这可不多见,那儿孩子最多的就是贾家了。

  两口子对视一眼,走走走,看热闹去。

  不一定非管不可,人家教育孩子呢,但是看看总没问题。

首节 上一节 291/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