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283节

  “你说你们怎么那么小家子气,要搞新炮,就搞大气一点嘛,现在好了,打得还没身管火炮远,口径就那么点儿。要不是小高照顾你们缩了缩口径,你们就只能看着这个新弹药干瞪眼了。”

  陆军的这个吐槽也不是没道理,和高振东前世那些射程堪比战术导弹的火箭炮不同,现在的火箭炮,哪怕是正在搞的,那点儿射程也是挺着急的。

  一个正在研制的,口径已经是现有规划中最大的火箭炮,口径才130mm,射程甚至比不上54年仿制的122榴弹炮,人家好歹还有11.8km呢。

  炮兵的同志一脸便秘:“你以为我们不想搞远一点?实在是没办法啊,这么说吧,车子载重有限,火箭弹全重是受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剂技术不行,打不远,远程精度不能保证,打不远,最重要的是,观通情报保障能力有限,打远了也没用。”

  最后这句话就有点儿反吐槽的意思了,我就算能打那么远,你们情报能力也跟不上啊。

  陆军同志有点傻眼,好家伙,火箭炮不行,反击能力倒是挺强:“但是你这个也太近了,搞得想用来反击敌方炮群都够不着,只有冒着威胁上啊。”

  这个吐槽很精准,好歹你比同级别身管火炮远一点儿也行啊。

  防工委领导看见高振东在一旁笑眯眯的听着,开口笑道:“你们别扯这个了,振东,你说说看,只是想提高一点点射程,有没有办法?”

  其余几位同志都转过头来,他们也想不到防工委这边居然会这么问,你也懂这个?这不是搞弹药的么,不论是一次性火箭筒、枪挂榴弹还是末敏弹,都是弹药,和火箭弹有联系,但是想要解决火箭弹的射程,专业不是那么对口。

  见他们的神情,防工委领导解释了一下:“振东同志本职工作是搞材料的,为不少新式武器研究了多种新型固体火箭推进剂,一次性火箭筒的火箭发动机也是他亲自设计的。”

  别的相关装备,具体型号暂时不太好说,但是一次性火箭筒是能说的。

  “嚯,你这本职工作和你今天汇报的工作可离得太远了,哈哈哈,多才多艺啊。那说说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火箭炮这个东西,高振东是没法参与的,不过出出主意还行,管杀不管埋,随便说说,有没有用看运气了。

  “如果只是想提高一点射程,也许有办法,不过我不敢保证啊领导们,也许我想的办法搞火箭炮的同志们都用过了。”高振东丑话先说前头。

  “没事,你尽管说。”炮兵的同志倒是很豪爽,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这位高振东同志既然有那么多不同专业的成果,想来他的建议哪怕用不上,也是能给一定启发的。

  “嗯,行。首先嘛,就是推进剂了,我不知道现在那边用的推进剂是什么,但是我可以把我手上燃速最高综合性能最好而且还便宜的推进剂参数表写下来,那边的同志可以看看能不能用得上。”

  高振东在推进剂前面加的一堆定语引起了领导们的注意:“等等,为什么燃速要高?”

  综合性能好、便宜这两点不用多说,火箭弹可是消耗品,不便宜就不大打得起了。

  燃速高是为什么?

  “火箭弹就要求射击密度高,同时也尽量保证精度。这就要求离管速度要高,离管速度要高,那燃速就得高推力还得大。”

  说起这具体的技术来,这些同志肯定就不如高振东熟悉了。不过不熟归不熟,一听高振东的话,还是能分辨出来,小高同志的确对这些都很熟悉。

  “搞火箭弹的同志对这个应该是熟悉的,只是能不能找到燃速那么高同时比冲推力等等都合适的推进剂就不一定了。我搞的这个推进剂总体来说,指标相对来说想来是比较高的,应该能有一定的帮助。”

  虽然高振东话说得比较谦虚,但是一群人都能听出他话中的自信,这东西,肯定比他们现在用的要好。

  “好,回头我们就叫他们来找防工委要数据!”

  按说科技情报通报上面肯定是有相关的消息的,只是肯定没有防工委的详细,光看通报不一定能判断自己能否用得上。

  “另外一个,就是装药的形式了,我建议是用多管管状药柱,内外燃烧,自由装填的形式。这样能在相同推进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际燃速,对于精度是有好处的,而且装药成本低。如果现在的弹不是这种形式,可以考虑往这种装药形式上靠一靠。从理论上来说,在定向管内燃烧的时间与总燃烧时间的比值越大,对精度的改善就越好。”

  高振东大致能猜到,现有火箭弹的装药形式大概率是整体端燃或者内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采用他说的这种装药形式是有好处的。

第447章 M60出来了,有压力

  说到这里,其他的就没什么好说的了,130的来历其实是很明确的,底子就那样,只能说,步子这回迈得太小了。

  如果在放大的同时,还加长的话,那就更好了,而且放大的倍数也不太够,属于是更好了,但是没好太多。

  但是炮兵的同志还是很高兴,他只记了个大概,反正具体的,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自然会做好。

  高振东的表现,让他有了更多的兴趣,于是半开玩笑的道:“如果我手上还是只有这个炮,改进效果不明显,那你觉得我要怎么对付对人的炮群?我刚才听防工委老X说,你可是上过战场的,有没有什么想法?”

  有趣了,为什么说到对付敌人炮群的时候,你刚才举例子会用仿制M-30的那门122?

  “领导,我觉着吧,这东西射程在相差不大的时候,主要问题是要打得准。”

  “废话,我也知道,可是我们的侦查手段不一定都能奏效啊。”

  别说现在了,就连差不多20年后打猴子,在初期的时候也主要是靠侦查来寻找敌人的炮群,高振东前世看到过一个非常经典的老电影《闪电行动》,说的就是这方面的事情。

  后来倒是有了进口的反炮兵雷达了,也就是炮兵定位雷达或者叫炮位侦校雷达,效果很好,但是一开始数量太少。

  想到这里,高振东激动了,自己不是搞雷达的,可是国内是有搞雷达的同志嘛,先给提出来,立个项,就算再差,搞上个10来年,总有结果了吧。

  其实这东西的概念从二战开始就有了,早期的只能对迫击炮有点用,对于速度快的,那就没用了。

  真正的得到发展和实用,是在70年代集成电路大发展之后,简单来说,算得更快了。

  至于雷达本身,其实以现在的技术来说是勉强能用的。

  高振东摸摸下巴:“领导,这事儿吧,还真不是没法解决,就是可能得花钱花时间。”

  炮兵的同志一听大喜,后半句是啥?没听见。但是前半句我可是听得真真的。

  他一把抓住高振东的肩膀:“说!要是有用,老子给你请功!”

  防工委的领导笑了:“嘁,他不缺那玩意。”

  “去去去,不要拆我台啊。”

  高振东道:“领导,这个事情,你可以去找搞雷达的同志,用雷达探测敌人炮弹的飞行轨迹,然后通过这个轨迹反算敌人的炮位,炮弹在空中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和抛物线在运动的,是有迹可循的。根据炮弹运动轨迹算出来的炮位,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炮兵的同志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还能这么搞?炮弹飞这么快,来得及?”

  高振东笑了:“领导,炮弹飞得再快,和电磁波一比那也是根本没法比的,主要的问题是能不能算这么快。恰好,现在我们是有一种很小巧的计算机,负责装备的同志也进行了军用加固,DJS-60DJ,它的运算速度,还是能够满足要求的。”

  大口径重炮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大概在十秒到几十秒,理论上,这个时间足够雷达和DJS-60DJ配合的系统完成反应了。

  “好!我回去这就找搞雷达的同志打听打听,论证论证。”

  “领导,只有一个问题是现在我们手上的雷达的基础性能可能没有那么好,需要一些时间来研制。”

  替搞雷达的同志拉了一个新课题是好事,但是如果给他们太大压力可就不好了。

  电磁所:我可谢谢您呐。

  “嗯,那就花时间慢慢搞嘛,但是先叫他们动起来总是好事。”

  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装甲兵的同志也在拉着防工委领导说刚才的事情:“你刚才说坦克的事情下来再说,好了,你现在可以说了嘛。”

  “你可真够急的。”

  “不急不行,我们通过经助会国家的渠道拿到了花旗佬最新的M-60主战坦克的情况,而且,北方在研的坦克我们也有了一些消息,总体来看,压力还是很明显的。”

  都说我们从来都是在按照打世界大战的要求来准备军事力量,而且是奔着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来做考虑的:自己和外国。

  这话有些夸张,但不是全无道理。

  按说5DL的仿制对象也就是几年前的东西,应该代差不大,但是这就是冷战,所有与军事相关的技术和装备更新速度飞快,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都不为过。

  M-60这东西虽然实际上就那么回事,但是吹起来还是很厉害的,尤其是最早的白板M-60,实际上是要啥啥没有。

  举例来说,由于作战思路不同,主要是站桩防守为主,这东西连火炮稳定装置都没有,别说双向了,就连单向也是没有的。

  车体装甲,一般。

  火力,其实也一般。

  火控,没有代差。

  要说好,就是动力和液力传动了、液压减震了,这是真好。但是要说实际用起来比机械的好多少,那也不见得,这东西在实际使用中,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锦上添花。

  但是看纸面数据,这东西还真就挺好的,也算是在T-62出来之前,那几十年间为数不多的大洋公约组织坦克的高光时刻了,虽然就持续了非常短的时间。

  至于为什么这么烂还用了这么久搞了这么多改型,直到M-1出来才被替换,那就不得不提到花旗佬和汉斯猫合作的另外一坨屎——MBT70了,总之一句话总结就是:这货最终被放弃了,别的都不用多说。

  防工委领导笑道:“这个你还真不用担心,老早就给你们准备好了,你们下面的同志也参加过一些相关会议的。二代坦克的预研,早就开始了,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火力、防护的问题,剩下还有一些火控、机动方面的课题要解决,但是也早就有所动作了。”

  装甲兵的同志看着他:“你没骗我吧?动作这么快?火力和防护都解决了?”

  防工委领导直接拍胸脯:“这个我敢打包票,简直就是飞跃啊!这样,既然你说起这个事情,回头你们准备一下,我们一起开个会,把二代坦克的正式研制工作开始提上日程来吧。”

  对方点点头:“嗯,可以可以,现在情况开始明朗了,这个工作也可以提速了。”

  防工委领导笑道:“其实二代坦克预研的核心人员之一,刚才你也见到过了。”

  “谁?今天还有搞坦克的过来了?”

  “高振东同志,他是二代坦克预研的副总师。”

  “啊?他?这么年轻?”装甲兵的同志倒没有直接说高振东不能干这个活儿,要知道这个位置肯定是防工委定的,要是那么说,无异于直接打防工委的脸了,人家敢这么定,必定是有原因的。

  “你别管年不年轻,你就说能不能干吧。”

  “哈哈,你这么一说也有道理,还真是挺能干的。”

  “这么说吧,火力和防护,都是他想办法解决的,具体生产验证工作是草原拖拉机厂那边在做,但是核心的东西,是他这里出的。到时候开会你就会知道,他干了些什么大事了,绝对让你合不拢嘴。”

  有了防工委这边的包票,装甲兵的同志大为高兴:“好,2个月内,我们会把相关的技战术要求系统性的提出来,到时候我们开个会。”

  事情都说得差不多,大家也就开始散了,临走的时候,陆军炮兵装甲兵的同志,都和高振东握握手拍拍肩膀:“干得不错,继续努力!”

  要说部队的同志,那动作就是快。

  会是下午散的,高振东这边提供的新型推进剂和新装药构型建议的材料,搞130火的同志是第二天收到的。

  这也得益于高振东搞的数据通信渠道和机密传输算法,否则是不可能这么快的。信息技术对于社会的改变,有时候就在这种看起来不起眼,但是累积起来却会发生巨大质变的事情上。

  130火的同志收到推进剂参数表,迫不及待的的就在计算机上打开了。

  上面的各项参数都很明确,没有这时候因为检测手段不足而导致满篇“预估”、“预计”、“大约”等字眼,看得出来,这个推进剂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

  说实话,如果是远程火箭,像高振东仿制的STD这种普通双基推进剂不是最合适的,而是应该用改性双基推进剂这种能量特性更好的。

  不过就10来公里这个量级射程的,也就无所谓了,普通双基也行。

  搞火箭炮的同志上手就开始算,说得怎么样不重要,实际如何才重要。

  这一算,算乐了。

  “老总,这东西不错,理论上射程能提高25%左右。”

  “哈哈,可算是超过122榴了,你是不知道,我被他们搞身管炮的都快笑死了。”

  “这个建议装药结构和我们用的差不多,看来提建议的人,的确是搞我们这行的啊。虽然不知道我们用的就是这个结构,但是却不约而同的想到一起了。”

  “这不废话嘛,你看人家搞的这个推进剂就知道,不是这方面很有研究的同志,搞不出来的。”

  “换了换了,就换这个推进剂!对了,你们分出一个组来,把107也试试这东西,如果可以的话,顺便做做射表!这下子,改型工作的基础不就有了嘛,哈哈。”

第448章 人事上的小事

  高振东倒是没想到自己还顺手加强了一波107火这个事情,他现在正在办公室和李副厂长吹牛。

  自从三分厂成立,李副厂长把小李同志送过来之后,偶尔会来看看,不过来得不勤,三分厂越来越特殊,哪怕作为副厂长,也是要注意避避嫌的。

  至于今天过来,主要是有点事情必须找高振东,高振东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一听今天高振东有空,就连忙跑过来了。

  坐在沙发上,李副厂长喝了口茶,笑道:“还是你这里的茶叶好,上过大学就是好啊,同学多。”

  他没上过大学,也算是从建国前就参加工作,在地方上一步步干起来的,虽然没有直接打仗,但地方政府的工作是没少干。

  这个茶叶还真不是他从系统提的,而是船舶研究所那边的同志给送的。

  他打开抽屉,翻出一包,扔给李副厂长:“来来来,李厂长你喜欢的话,见者有份,哈哈。”

  李副厂长笑呵呵的把茶叶放到自己的提包里,又和高振东扯了几句闲篇,然后才说起自己来的事情。

  “振东,今天来,有几个人事上的小事情,找你合计合计。”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把高振东当作同一个层级的人来交往和沟通,正处和他,本来就只差半级,但是系统内外往上的资源,他是比不了高振东的。

首节 上一节 283/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