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186节

  听了何总的回答,早有所料的高振东笑问:“光学测距吧?测得准么?”

  这话一下子就把何总给干沉默了,摇摇头:“实话说,不准,而且受人员使用熟练度影响非常大,实际使用中随随便便10%以上的误差一点儿都不罕见。高副总,你是准备改进测距设备?用这个DJS-60D?”

  高振东摇摇头:“DJS-60D的事情一会儿再说。你说对了,我的确是准备改进测距手段。”

  何总一听高兴了:“太好了,这东西困扰我们很久了,现在的倒也不是不能用,部队也没提太多意见,但是我们自己心里有数,这玩意打得不太准,特别是远距离和复杂气象条件下。”

  部队不提太多意见的原因,其实就是没见过更好的。

  一寸长一寸强,有了好炮,远距离打不中还是没用,依然要和敌人拉近了拼刺刀,那好炮的意义就少了一半,毕竟距离近了,就算别人的炮威力一般,但是威胁却也增大了不少。

  高振东问道:“你们有没有做过前期工作?说来听听。”

  说到正事,何总可就正经起来。

  “我们先考虑过雷达,可是和搞雷达的同志沟通过,雷达在天上还好说,到了地上根本没法处理杂波问题,而且波瓣太宽了,根本不知道自己测的到底是前方的哪一个东西。”

  以这时候的雷达技术,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根本支撑不起这个需求来。

  “我们也想过红外线、超声波等等,可是指向性差、功率不够距离近、易受干扰等等问题都没法解决,总之,还是不行。”

  高振东笑道:“有没有考虑过一种新,技术,激光?”

  何总眼睛一亮,很快又暗了下来:“考虑过,激光刚出来的时候就考虑过,不过问题也不少啊。”

  高振东道:“说说看,我们看看能不能解决。”

  对于这个,何总不太抱希望,毕竟激光这东西太新了。但是毕竟高副总那脑子,是自己能比的嘛,说一说,没准有希望呢。

  “抛开所有的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上的麻烦,第一个问题,是光跑得太快了,我们没有找到一个足够快的计时手段,去计算它到底跑了多长时间。我们计算过,如果要达到1米的测量精度,至少需要以150MHz频率工作的电路,我们没有那么快的振荡器,手上靠谱的也就10MHz左右。”

  激光测距仪可以不用计算机作为控制器和变换器,但是至少需要一个够短的时间作为基准,去度量光飞行的时间。当然也有不算时间的办法,但是那个办法不适合用在坦克激光测距仪上。

  振荡器,看起来不算起眼的一个东西,不过却为基本上所有的数字电路提供了最基本的工作节拍:脉冲,日后大家常说的CPU主频是多少多少G,实际上就是说的这玩意,它决定了数字电路的工作速度。

  别看日后动不动GHz、THz,但是提供最基础的振荡的例如晶体振荡器,一般也就100MHz以下,至于那么高的工作频率,都是使用其他技术手段在这个振荡上做出来的。

  而1960年这时候的国内,100MHz以上的振荡器就比较虚无缥缈了。

  见高振东没有插话,也没有提出疑问,知道这些东西高振东能听得懂,他继续往下说。

  “用其他手段,这个频率倒不是做不到,可是我们和搞电子的同志沟通过,比如多级串联二次谐波电路、三次谐波电路等手段,不过那样出来的脉冲不均匀,用来测量差点儿意思。”

  高振东听完,没有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让何总大喜过望的话:“这个问题我来给你们解决,你继续说别的。”

  高振东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他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且答案是现成的。

  ——锁相环电路,PLL。

  锁相环构成的多倍频电路,典型特点就是精度高,输出非常稳定,被大量用于通信、测量等电路中。

  而锁相环电路虽然日后常见的是数字锁相环集成电路芯片,但是分立元件直接硬搭锁相环电路,高振东却恰好大三的时候跟着导师做项目的时候做过。

  得益于他的这个脑袋,所以他记得非常清楚,虽然工作条件、参数、元件不一样,但是电路这东西,是能改的。

  万万没想到第一个问题,高副总就明确的给解决了,何总兴奋得搓手手:“谢谢高副总,谢谢,谢谢”。

  颇有点儿幸福来得太突然,脑袋一下子转不过弯儿的感觉。

  其他几位一起来的同志,看着高振东云淡风轻的表情,再想想他解决的这个问题的难度,只能在心里哀叹这人和人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高振东一边在纸上记下来这个事情,一边道:“还有什么问题,继续说。”

  何总想了想:“第二个就是,这个激光技术实在是太新了,我们对其所有的技术原理、应用手段、试验方法都一无所知,《激光》期刊的创刊号倒是买了,可是不怎么看得懂。”

  高振东笑了:“这就是我叫你们留一留的原因了,关于激光的相关知识,我教你们。”

  草原拖拉机厂的同志们那种找到组织的感觉,一下子就上来了,这高副总年轻归年轻,有事儿是真上啊。

  何总却是有些犹豫,他倒不是不相信高振东的能力,而是担心别的:“高副总,你专门抽时间学习激光的知识,然后再教我们,是不是太浪费你的时间了?”

  他可是知道的,高副总的工作可是非常多的,为了他们的项目,专门去学习一遍激光的相关东西,再来教他们,这时间损失也太大了,他有点儿受不起啊。

  高振东一脸的茫然:“学?我不用学啊。”

  “啊,高副总已经学过了?”

  高振东一副“你特么不知道么”的表情看着何总:“激光就是我搞出来的,别的不说,教教你们还是没问题的。”

  这话说得是相当的“谦虚”,但是他忘记了,人家是真不知道。

  何总:?~~~!!!!

  其他人:!!!!!!!

  老何顿时有种把高振东的脑子打开看看是怎么长的的那种冲动。

  “高副总,这实在是出乎我们所料,嗨,没想到我认识的人里面还有这么一尊大佛,嘿嘿。”

  对于激光,他们虽然不懂,但是报道里的各种赞誉还是看得懂的,旁的不说,“世界第一”几个字,那就能说明所有问题。

  高振东摆摆手:“没那么夸张,呵呵,我也就是运气好,顺手。”

  高副总,不会谦虚的话,你可以不谦虚的。

  “还有别的问题么?”

  “没了,不对,不是没了,是还没发现,毕竟原理都没学会,还没能力去发现问题。”何总倒是很光棍,我不会,我没有。

第304章 一台不够就上两台

  高振东笑了:“那这方面的事情,就由你们学习之后再来提出吧。”

  激光测距仪的原理到设计,高振东都是懂的,这要感谢他自己的不懈努力。

  这个努力和学习没太大关系,而是他努力搞出激光器之后,达到了所需的前置技术条件。

  他能从系统里提取原本没法提取出来的一台望远镜了——带激光测距仪功能的望远镜,商品来源——玩具区。

  玩具嘛,就不会用太复杂的手段,用的是最简单,精度相对比较差的脉冲法测距。

  巧了,这种方法,却正好适合坦克测距,毕竟1米级的精度,对于坦克火控来说是完全够用的,而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适合远距离测量,同时技术相对简单,实现难度低。

  没有落后的技术,只有不合适的技术。

  不过高振东不准备直接把成果拿出来,而是要引导何总他们,走完整个过程,一个高振东再努力,辐射范围也是有限的。

  一群小号的高振东,才能多少改变一下总体局面。

  反正现在时间还是足够的,慢一点没关系,可别小看5DL,这货虽然在高振东前世被调侃得够呛,那是因为实在服役时间太长。

  可在1960年这个时候,不说绝对领先吧,但是对上大洋公约国家那一票残废坦克,是有一定的压制力的。

  虽然成果不准备直接给,不过准备工作他总要替草原拖拉机厂的人搞好的,比如激光原理的学习,又比如合适的激光器,现在这个激光器可不太能满足要求。

  激光测距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高振东继续和何总他们说火控的事情。

  “除了距离,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想想看。”

  老何二话不说:“夜视,现在虽然有红外大灯,可是我总觉得用这玩意是厕所里点灯笼——找死,实在太显眼了。”

  果然是这个,不过现在高振东暂时还没准备解决它,需要一点时间。

  高振东点点头:“嗯,这个问题,先放一放。”

  高副总这是什么意思?何总有些傻眼,不过他很清楚,高振东的意思不是这个事情不管,而是“放一放”,这说明高副总的心里是有计划的,但是不是优先选项。

  嗯,看来得没事儿就来高副总这儿串串门,至不济也要多打电话问候问候,肯定还藏了好货!

  “这个放一放的话,具体的问题那就暂时没有了,剩下的是系统功能、性能之类的东西,那是要论证讨论的,还没到那一步。”他暂时想不起还有什么问题了。

  高振东笑道:“没了?那风呢?”

  “风?”何总一愣,陷入了短暂的思考。

  未几,他一拍大腿:“哈哈,高副总,高!横风!我怎么没想到!”

  风对弹丸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千米以上的距离上,别说炮弹这么大个的东西,就是狙击步枪子弹那么小的东西,一样受影响。

  日后的狙击小组之所以是两个人,其中除了主狙击手之外,另外一名观察员就是负责目标观察、温度、风速风向等等工作的。

  而风对坦克炮弹的影响,前后方向的分量都不太大,毕竟坦克炮是典型的大力出奇迹,尤其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有效射程之所以只有几千米,并不是这东西只能打几千米。

  实际上在这个射程内,前后方向的风能施加的影响,相对炮弹本身的能量来说都是很小的,特别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迎风面积很小的前提下。

  而影响最大的,就是炮弹侧向的风了,所以横风传感器基本上是三代坦克的标配。

  高振东道:“这个东西的监测挺简单的,我就提一下,你们自己解决。”

  老何也不是弱鸡,这一小会儿已经想清楚了:“这个不用你出手,伱给我提出来就够了。我刚才想了,涡轮就行,这我都搞不定那我趁早滚蛋。”

  涡轮,说起来仿佛很专业,换个说法就土了:风车!

  高振东笑了,话糙理不糙,有道理。

  “嗯,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其他还有什么?再想想?”

  老何仔细想了一会儿:“温度?气压?”

  所以说老何也是牛人来着,都说着了。

  温度会影响整个坦克一系列的状态,乃至环境条件,而且温度的监测位置,可以不止一个。

  气压能推出空气密度、氧气含氧量等等相关参数,能影响到炮弹弹道等,也是重要的辅助参数之一。

  甚至这些都不止是火控需要的,而是整个坦克运行所需要的。

  之所以何总一开始没想这些,主要是因为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在没有火控计算机之前,这些东西采集过来也没用,炮长算不过来的,还不如不算,否则射速会极为难看。

  现在能有计算机自动解算传感器数据了,那能玩儿的花活可就多了,慢慢的他也开始想起曾经希望但却不可得的那些东西。

  开了窍的何总,这次都不用高振东说,他自己就说完了:“温度可以用你搞的K型热电偶,气压嘛,膜盒气压计就行。”

  膜盒气压计放在这里还真是合适的,因为坦克对于气压,或者说海拔的敏感程度,是远远低于在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的,对于坦克的系统来说,海拔差个百把两百米都无所谓,但是反舰导弹就可能窜海里去了。

  说到这里,他一阵牙酸:“嘶~~~~~这么多参数,瞄准的时候可怎么算啊。”

  高振东点点头:“这就是我要给你留两台DJS-60D的原因,一台你用来搞武器数字稳定系统,一台你用来搞火控系统,如果最终两套能合到一起当然好,但是如果运算能力不够,那就上两台!”

  武器稳定的各项参数,也是随时都要采集,随时都在变化,随时都要计算,随时进行输出的,垂直的、水平的、电机的、座圈的、丝杠的一个都不能少。

  每多一个参数,复杂程度可不止是运算量加1倍那么简单。

  而且这个过程是不能停的,控制算法是一直在跑。

  所以再加上火控系统,DJS-60D的算力,在这里可能就真不够了。

  火控系统也不轻松,自身的行进速度、方向、炮的指向、目标距离、目标运动状态、横风、温度、气压.总不能在进行火控的时候,把双稳给挂起来吧,那就开玩笑了。

  就算不实现动对动,也轻松不到哪里去。

  听了高振东的话,老何乐了:“还是你考虑周全,我就真没想到,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啊,高副总,这个二代坦克真要按你说的这些搞出来,别的我不敢说,就火力这一块,我是敢拍胸脯的。”

  高振东心想,别说你敢拍了,我也敢啊。

  这火力,这火控,那防御,再加上我还在捣鼓的热像仪,别说十年内了,二十年内碰上新坦克,都能有对抗的能力,至于现在的坦克,那就不用说了。

  这些都是子项,至于火控系统的结构,是用光点注入、上反稳像还是下反稳像,高振东还没想好,这个要等二代坦克正式开始的时候,根据其他专业的情况,结合着来定,比如光学。

  这里面哪怕是光点注入,对比现有火控系统,那都是跨越式的飞跃,现在的就没有火控这东西,说是个瞄准镜算是比较中肯的评价了。

  想到这里,高振东道:“如你所说,我们的硬指标是没问题的,不过我希望至少这个阶段,我们从系统层面解决火控系统‘动对静’的问题,而不是靠车组的技能来实现‘动对静’能力。”

首节 上一节 186/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