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长也来了兴趣:“说说看。”
“力学性能就不用说了,那是金属材料,抗拉强度能到我们石墨的几十倍,都挺好。平均烧蚀速度和我们的这个石墨材料差不多,0.0xx毫米/秒,但是那边要求的工作压力比我们这个高20%,燃烧室温度差不多,工作时间是120秒,试验后外观条件完全达标。”
客人听了一脸的惊讶:“什么?工作时间120秒,压力高20%?”
这两个条件的增加,和性能指标之间可不只是简简单单线性的关系。
这让他不由得心思有些动,看向了副院长:“院长,你看这个我们能不能?”
他知道这是碳研院的受托测试项目,能让他听见测试结果可能没问题,但是不见得能够告诉他其他的信息,不过不试试怎么知道。
副院长摇摇头:“伱们用不上这个,这个东西虽然其他性能很不错,可那个是金属的,密度比石墨材料大了差不多8~10倍,在烧蚀速率差不多的情况下,你们这个是用在中大型上的,重量不符合你们的要求。”
客人却笑道:“院长,你误会了,我们不是用在这个上面,具体的我不能说,但是刚才听到的指标,对我们很有用。”
副院长恍然大悟,对方也是一个大型科研院所,在研项目不止一个。
副院长看向段工:“老段,我们是不是要给他们送东西过去?”
高振东他们的单晶炉,因为长期试验,部分石墨构件有损耗,需要这边补充过去,以开展最后的决定性试验。同时这次测试剩余的成品和测试结果,也要顺便一起送过去。
见段工点头,副院长道:“你亲自送一趟,看看他能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他们的问题,我总觉得那边上次因为不方便打听我们其他的东西,所以话没说完。”
这个谁都不怪,有规定在,也只能碳研院说什么,高振东就解决什么,而碳研院也是只能出了什么问题,才能问什么。
“嗯,好的。”段工答应得很爽快,为了工作嘛,不寒碜。
副院长转向客人:“我们得先请示防工委,才能决定是否透露相关信息。如果防工委那边没问题,你又有兴趣,可以和老段一起跑一趟。”
客人也听了副院长的话,也明白过来,合着你们的问题和我们的问题,找到这个人都有解决的希望,这特么还是个全才。
难怪你们甚至要请示防工委才能透露相关信息,保密无小事。
而此时的高振东,并不知道他曾经想替三军打伞的想法,已经在机缘巧合之下,向他揭开了一条缝,他现在正在向京城钢铁厂的人交待京城工大需要的三种钢的事情。
京城钢铁厂的人拿着三份材料,有点哭笑不得,难怪厂里跟三轧厂的合作计划,跟不平等条约似的,三轧厂一分钱不出,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实在是因为人家有能人啊。
看着手上这三份很详细的资料,基本上是把这三种钢的炼制工艺和热处理过程给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别说是京钢厂这种大厂了,随便找一个设备合适的厂子,都能照着做出来。
虽然还没做,但是京钢厂的人拿着材料,毫不怀疑成功的可能性。
甚至他们都怀疑人家早就做过试验了,只是为了照顾京城钢铁厂,才拿出来当新项目。
三轧厂仗义啊,太令人暖心了。
高振东在说时间上的要求:“这三种钢,不用太急,基本上半年到九个月出来就可以,也不用齐头并进,使用它们的同志,大概也要半年以后才有可能用得上。”
郑良枢是带队人,虽然技术不是很深入,不过看自家厂里人的样子,他知道这次稳了。
“顺序上呢?有没有要求?”既然不用齐头并进,那就一个一个搞就行,只是顺序可能有些讲究。
高振东定的顺序是枪刺、枪机、枪管。
枪机枪管现在是有材料可以做的,这两者是锦上添花的效果,枪刺就不一样了,这是雪中送炭,越早出来,京城工大的人就能越早在它的基础上设计出好的多功能刺刀,高振东也能越早参与意见。
而枪机由于体积和重量是受限的,所以它的材料早一点出来要好一些,有更多的时间去打磨其具体设计。
体积受限好理解,之所以说枪机重量也受限,是因为枪机重量与枪械射速这些指标有关系。
至于枪管就无所谓了,前期就算材料性能达不到,那就上重枪管,加厚,后期再换就行,班用武器在散热上不用考虑太多,轻机枪又准备用快拆枪管,所以重枪管和普通管之间的散热性能差异不用顾虑。
第260章 回家的诱惑
郑良枢带着京钢厂的人走后,高振东给京城工大的柳工打了个电话,告知他钢材的研制已经正式走上了日程。
柳工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高主任这边,动作快得很啊。
高振东大张旗鼓的弄这三种钢,主要原因是枪械钢有个好处,基本上搞一种出来,能用好久不用换代,就算是提前把好钢给战士们先用上了。
枪械钢材的事情到这里,就算是基本齐活了,甚至这类钢材都不见得回轧钢厂来,虽然要用到ESR,不过京钢厂也在第三轧钢厂这边接受了ESR的转产培训,还在第三轧钢厂直接定了好多套ESR炉。
是的,现在第三轧钢厂不只是轧板和生产一些诸如热电偶、591之类的特种钢,他们还兼顾生产ESR设备,简直就是十七机部的香饽饽。
虽然设备产能略显紧张,不过京城钢铁厂在这里还是有优待的嘛,两个厂子干部交流不少,从厂领导到中层,乃至基层,两个厂都呆过的同志可不在少数。
高振东自己,则是回头继续调试他的单板机。
寄存器已经调试完了,寄存器的好处就在于,这东西基本上都差不多一样的结构,一个弄好了,其他的就差不多都好了,毕竟这年头的集成电路制程虽然非常低,可是一致性却还是不错的,只要寄存器的单元电路基本一致就可以。
而且8008的寄存器有个略显特殊的地方,它的寄存器每一个位单元,与后来大部分CPU的寄存器是用锁存器实现不同,它使用的是DRAM的实现方式,用三个晶体管实现的,估计是因为当年蓝厂擅长DRAM。
而高振东搞的晶体管存储器,就是基于最早的商用DRAM芯片,C1103。也就是说,这玩意的寄存器基本单元和高振东搞的晶体管存储器基本单元是一样的,这大大的方便了他对寄存器的调试。
而他现在在弄的,是指令集的实现部分,正式的名称可以叫指令逻辑译码。
CPU指令集的实现,通常有既有硬连接和微码两种方式,或者两者的结合。
他们决定了CPU在取得每一条指令后,到底进行什么操作,可以把它看作对机器码指令所需要进行的逻辑操作的解码,也就是根据输入的机器码指令,输出对CPU其他电路的控制信号,以实现某一条指令的具体功能。
在C8008里,指令集的实现,是通过可编程逻辑阵列固化的硬连接来实现的。
而脱胎于C8008的DJS-59,以及基于DJS-59简化的单板机,毫无疑问都使用了这种方式,硬连接的好处是相同条件下性能好,缺陷是灵活性不足。
不过对于C8008这种规模的初代CPU来说,要求灵活性是未免有点想多了,它整个都是用硬连接实现机器指令。
有趣的是,虽然这套东西是明确存在于CPU中,但是很多与CPU有关的初级一点的教材或者CPU的架构说明、使用手册里却不一定看得到这套东西的存在,或者是一笔带过不会多讲。
因为它与CPU中的寄存器、总线等东西不太一样,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再底层的用户,也完全不需要去理会这套东西。
而高振东这里,就没有采用可编程逻辑阵列来实现硬连接这种搞法了,也用不了,这会儿还没这东西呢,直接硬连接焊死,可以简单理解为用线直接连上,当然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
这些东西,针对每一条指令都是不同的,所以得一条一条的调试,整个8008的指令集几十条,虽然有了DJS-59的基础,不过也还是有不少工作量的。
因为这东西和ALU、寄存器不一样的是,前一条指令的指令译码的电路对于后一条的电路,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
高振东又在调试中当上了“焊武帝”,这个头衔估计他还得戴好一阵儿。
被指令实现单元搞得头晕眼花的高振东下了班,骑车回家。
在家门口正好碰见谢建业,两人还聊了一会儿,路过这里的许大茂见此情形,心里更愤恨了,谢建业今天还在和他学习电影的放映,他能不认识?
好你个高振东,你抢了我老婆,还帮着朋友撬了我工作,欺人太甚!我一定要要.
要拿高振东怎么样,许大茂一时之间也想不起来,没这个能力知道吗。
不过这个念头,却是在他脑袋里一直纠缠着,钻进牛角尖了属于是,总之,他就想给高振东找点麻烦。
高振东并不知道许大茂的心思,他和谢建业聊了几句,道别进自己家。
一进家门,娄晓娥迎上来,把他的包接过去放好,然后给他端了一杯热腾腾的茶上来。
这还是两人结婚以后,娄晓娥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迎接高振东下班,前面都被各种事情给搅合了,比如南屋的改造。
这导致娄晓娥一直没机会展现一下她母亲的教导,好生郁闷,今天终于有这个机会了,可积极了。
茶已经泡了一会儿了,温度差不多刚好,玻璃杯里淡绿色的茶汤澄净透明,绿色的茶叶在其中浮沉,冒着微微的热气,煞是好看。
高振东顿时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家”的感觉,真不赖,他美滋滋的想道。
娄晓娥笑道:“你先喝杯水,饭菜马上就好。”
搁结婚前,高振东下班回家,除非到傻柱那儿蹭饭或者是已经在外面解决了,否则自己还得忙活四五十分钟才能吃上一口热饭。
高振东一边喝着茶,一边帮着娄晓娥布置桌子,脑袋里面却想起了前世听说过的一部电视剧,《回家的诱惑》,具体内容是什么他没看过,不过这个名字,他觉得还是起得有点东西的。
布好饭菜,娄晓娥给高振东倒上一杯酒,眼里闪着光:“振东,吃饭~~~”
高振东一时之间有些痴了,端起杯子:“嗯,吃饭~~~”
吃完饭,娄晓娥收拾桌子,高振东钻进南屋,开始继续写操作系统。
没一会儿,娄晓娥收拾好了饭后的事情,拿着自己的复习课本,也进了南屋,在高振东边上复习,时不时问高振东两句。
淡淡的音乐声在两人之间萦绕,岁月静好。
——
第二天是星期天,高振东却还是早早的起床,轻轻的把被子给娄晓娥重新盖好,自己则是出门打拳锻炼身体。
一套拳打下来,高振东觉得神完气足,精神抖擞。
一转头,闫埠贵正站在旁边呢。
高振东其实早就看见他了,心里还有点奇怪,这么早,闫埠贵就算起床,也一般在家里忙活早饭呢,今儿倒是奇怪。
不过自己拳势已起,没必要为了他停下来,估摸着他也没什么急事儿,锻炼身体要紧。
看见高振东打完拳,闫埠贵脸上堆上了笑:“振东,早啊。伱这拳打得不错啊,气势十足。”
他不懂八极拳,或者说他什么拳都不懂,不过随口夸两句还是会的。
高振东一边轻轻活动着手脚,一边谦虚:“闫老师早,我这打了好多年了,也还凑合,哈哈。”
看见他一边说话,一边向自己家门踱了过去,闫埠贵急了,他要进了家门,我不白挨冻了?京城三月底的早晨,还是挺冷的。
连忙叫住高振东:“振东,有个事儿,想和你商量商量。”
就知道你有事儿,还以为你忍得住呢。高振东其实不怎么乐意和他多说,倒也不是说他有多坏,就是什么事情都要算来算去,打起交道来黏黏糊糊的,一点儿都不爽利。
高振东停下脚步,笑道:“什么事儿,闫老师你说。”
“就是那个,那个京城电大的事情。”
京城电大已经在3月8号就开学了,丁永年、秦怀茹都如愿以偿,虽然两人都是报的预科,甚至秦怀茹最后还是先转单科,可还是兴头十足,在院子里也没少说起这个事情。
同时闫解成也到厂里上班了,嗯,和许大茂一个车间,但不是一个班组。
虽然班组里还有其他老同志熟练工,可是两个纯新人一个班组也还是不大合适,这种事情,哪怕没上过《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课,都不会这么安排。
闫解成上了班,也慢慢知道了高处长向他爸建议的“电大”是个怎么回事了,在他看来,那妥妥的就是个大学啊。
他本来就是高中毕业,再去上这个电大,顺理成章,基础又好,这不比秦怀茹那种农村来的初中生强多了?
一想这个机会被高中肄业,不,甚至是初中毕业的农村妇女给占了,他就不由得痛心疾首,捶胸顿足。
他这十多二十天,没少在家里埋怨自己父亲,人家高主任给机会了,可是自己老爹不中用啊。
闫埠贵听了,也颇为后悔,自己怎么就钻进钱眼里拔不出来了呢,高主任什么时候坑过人?
所以他也一直在找机会,想看看这个事情能不能有转圜的余地,是不是能再把闫老大给加进去。
只是最近高振东工作和结婚的事情,一直都挺忙,至少他是不怎么逮的到高振东的踪迹的,婚礼那天倒是见着了,不过那天去找高振东说这事儿,傻子都知道不合适。
第261章 帮不了闫解成,但是可以帮更多人
好在他知道高振东早锻炼的习惯,结果等了好几天,高振东新婚那三天他就没见着人,然后这几天更神了,两口子都不在家。
好不容易见着他回家了,结果他和新邻居喝了一顿酒,第二天起得更早了,自己起来还是没见着。
这回好不容易逮着了,可不能再错过。
高振东一听这个事情啊,笑道:“嗯,电大是挺不错的,院子里好几个人都在上呢。”
听见高振东这话,闫埠贵急了,我特么还能不知道电大不错?我要的是这个吗?你倒是继续往下说啊。
高振东却不往下说了,电大再不错,现在和你家老大也暂时没啥关系啊。
见高振东不接招,闫埠贵也没办法:“振东,你看伱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家解成去上一上那个电大?上次你不是说起过这个事情来着,我一忙,给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