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118节

  领导把钱收起来,拿出几本书:“没问题,那回头我叫通信员办个相关手续你签一下字。钱你捐了没问题,这几本样书你总要收着吧,哈哈。”

  高振东笑着接过:“这个可得收着,这东西要是没了,我对象肯定找我闹。她喜欢收藏我出的书,如果是样书就更好。”

  防工委领导对于高振东这个传说中的对象,毫无疑问的印象是很好的,听了只觉得有趣,哈哈大笑。

  笑完,他说起了今天的第二个事情:“今天请你来,还有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我们新搞的步枪在搞方案评审,你是金属材料方面的专家,对机械也有一定的涉猎,又是上过战场的一线指战员,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你的意见,对于步枪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果然,最终的目的还是开会,这也是在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上尝到了甜头,毕竟既上过战场,还懂得相关技术的人,不是太多,而两方面都像高振东一样优秀的人,就更少了。

  至于开会的对象,高振东推算了一下时间段,应该就是那支圈子里大名鼎鼎,圈子外所知不多的“步冲合一枪”了。

  高振东带着果然如此的心情,先跟着领导的秘书去了会议室。

  会议室里有不少人,年轻人占多数,这支枪开始搞,是在1958年,其研究人员,除了带头人之外,主要是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相当大部分还是和高振东同一年入的学。

  年轻的高振东进入会议室,并没有引起会议室里人员的注意,毕竟这里年轻人多得很,还都正好是高振东的同龄人。

  大家正在准备汇报的事情,人来人往,高振东一时之间也不方便往前面放着自己座位牌的位置挤,有点影响别人。

  于是,他暂时在会议桌的外圈,找了个位置先坐下来。

  几个人正在他前面不远的地方聊着这次汇报的事情。

  “你们听说没有,这次会议,高大炮也来了。”

  “高大炮?高大炮是谁?”有人问道。

  这个问题,高振东也挺好奇,看来还有一位本家也要来参会,而且听这人的意思,想必是业内知名专家,一会儿还真得认识认识。

  “听说是委里聘任的外系统专家。”

  “委里聘任的外系统专家多了去了,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个不太一样,技术高,脾气大。”

  听到这里,高振东差点笑出来,这位本家看来还挺有个性,不过技术高的人,有个性也不算奇怪。

  这下子,他更好奇了。

  “有技术的人,脾气大点正常嘛。”

  “你不知道,这位,据说是对火炮类武器非常有研究,而且说起话来毫不留情,技术又好,句句直指要害。”

  高振东一听,搞火炮的,这更得交流交流了。

  “哟,这可得小心了,这种专家最难对付了,说话难听不说,而且人家说的都还是对的。”

  “是啊是啊,听说还上过战场,立过功受过奖,实际作战经验丰富,总是能想到我们这种关起门搞研究的人想不到的事情。听我同学说,他们搞装甲输送车的那帮,上次差点没被他骂哭出来,偏偏他说得话,使用方代表还基本都赞同。”

  高振东坐在后面,一脸的古怪,听了半天,你们特么该不会是在说我吧?

  我什么时候骂人了?我就是提了一点意见和建议而已。

  我怎么就成高大炮了?我的脾气特么的很好的好不好。

  不过这个时候,他不能再这样听下去了,容易搞出误会来。

  他咳嗽一声,站了起来,向着几个听见声音转过身来的人笑道:“同志们好啊,我是高振东。”

  正在聊“高大炮”聊得正开心的几个人,看见高大炮真的站在身边,笑眯眯的看着他们,都吓了一大跳,面红耳赤。

  实在不是他们不注意场合,主要是根本想不到在后面的这个和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年轻人,居然就是他们口中的高大炮。

  高振东也没和他们多说,估计他们太尴尬了,也说不出什么来,还是当什么都没发生吧。

  他顺势起身,走到有自己名牌的座位前面坐下来。

  这一下子,全场瞩目,包括使用方代表,枪械的使用方代表不是装甲车辆那批,还不认识高振东。

  否则的话,早就上来打招呼了,几名研究枪械的学生也不会搞出那么大一个乌龙来。

  这个年轻人就是高大炮?

  在场的不论男女老少,军政,专家学生,都惊讶于高振东的年轻。

  不得不说,这种全场瞩目的淡淡装笔感,让高振东有一点暗爽。

  很快,会议就开始了。

  高振东的猜测很准,就是那支“步冲合一枪”。

  听着研究人员的汇报,高振东想起了前世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信息。

  这是一支不成功的枪,列装后很快就被它的替换对象重新淘汰了,自用外援加起来,产量“仅”有200多万支。

  不成功还生产了这么多?这就不得不再提一嘴“大国”和“小国”的区别了。

  不过这支枪的不成功,主要不是设计问题,其原始设计是满足使用方提出的要求的,只是这些要求本来就有一点不太符合发展的潮流而已。

  再加上制造带来的质量的问题,让一支本来就不符合战术发展趋势的枪更是雪上加霜。

  这时,研究人员的汇报已经到了尾声。

第198章 这枪是专门拿来拼刺刀的?(3k)

  听完设计方的方案汇报,高振东陷入了沉思。

  其实从原理上来说,这支步枪以及后来的“过渡变转正”,在自卫反击战中大放异彩的那支枪的血缘关系,与SKS及其仿制型号更近一些,而不是部分人所想的与AK-47及其仿制型号。

  特别是最重要的自动方式这部分,不出所料,这支枪的方案里,选用的是与SKS类似的短行程活塞导气式原理,而AK-47用的是长行程活塞导气式原理。

  不过这支枪以及后来自卫反击战那支枪的闭锁方式,倒是和AK-47一样,枪机回转闭锁,而不是SKS的枪机偏移闭锁。

  应该说,就高振东自己对枪械的了解而言,从方案上,自动、闭锁、击发这些的选择都没什么问题,这支枪最大的问题本来就不在这方面。

  毕竟在前期试用的时候,因为制造工艺好,精度是真的不错,枪支质量、保养、勤务方面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虽然有一些缺陷,不过在这个时候是看不出来的,因为还没全部弄出来。

  高振东也不可能拿着人家还没设计出来的东西对空输出,那就不是高大炮,而是高射炮了。

  偏偏就高振东所知的一鳞半爪,这东西突出“步枪”性能,也就是单发为主兼顾连发、利于拼刺、精度好的要求,不是设计人员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

  而是使用方的要求!

  按照设想,这支枪的定位是“步枪作战功能”为主,而突击步枪定位的AK-47仿制型号,是被它替代,或者给他打辅助的,这就很难绷了。

  而这个使用方,很明显还不是现场这几个代表就能囊括或者真正代表了的。

  这种情况,很难在这次会议上做什么有效的事情,不过高振东还是决定,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否则的话,自己内心那一关过不了。

  200多万支,这个数目放到小国,都够几个国家打上十几年的战了。

  这笔浪费太严重了!

  虽然最主要的原因不在设计,但是设计也难辞其咎,如果一开始能往理想的方向多靠拢一些,优化最佳工艺,迅速形成一定的规模,也许情况就会好很多。

  至少在生产问题得到解决以后,翻出图纸就能造,而不是还要去设计一支新的来过渡。

  瞎搞、明知道瞎搞还瞎搞,两者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

  眼见随着会议进行,也该自己发言了,高振东整理好思绪,开了口。

  他笑着对设计人员道:“同志,我怎么感觉你这个枪,搞来搞去都在准备让我们的战士拼刺刀啊,拼刺刀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但不是我们的主要战法嘛。”

  设计人员刚要开口解释:“高主任,这是使用.”

  高振东一抬手,打断了他的话,他就是要保持这种“不知道原因何来”的状态,否则有些话,就不太好说出来了。

  高振东笑道:“别急别急,我只是说一说我的想法,可能不成熟,但是你先等我说完再说。”

  设计人员只好停止答疑,听高振东说话,这就是“话语权”了,有时候还真好用。

  脸上仍然保持着笑容,高振东道:“我首先说说我对战场环境的看法吧,毕竟我真上过战场,亲手打死过不少敌人,也指挥战友完成过不少任务。”

  高振东很罕见的一上来就亮明了自己上过战场,有丰富的一线战斗经验的事情。

  现在不是谦虚的时候,他的身份和形象越丰富越高大,别人就越有可能把他的话听进去,至少不是左耳进右耳出,而是在脑袋里多少要转几圈。

  此话一出,会场上一部分还不清楚高振东底细的人,马上就正襟危坐,更加重视起来,一听这话,这是个行家啊!这不是技术专家吗?怎么听起来更像是使用方代表。

  防工委领导也因为高振东与平时有些不同的风格,神情郑重起来,看起来,高振东同志是想表达一些比较强烈的建议啊。

  “从经验来看,我们和敌人步兵的交战距离,基本上在400米以内,更远的距离,看不清也打不准,对于普通步兵来说,400米以上的有效射程和精度保证其实已经意义不大了。当然,少部分冷枪杀敌活动中的佼佼者除外。”

  比如张老爷子,那可是用铁瞄腰射都弹无虚发的神仙。

  这话,只要是上过战场或者有比较丰富的射击经验的人,都在点头,对这一点都不否认。

  “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跨越,拼刺刀也不是我们主要的作战方法了,我们不能,也不会丢下这个优良的传统,但是为了更好的杀敌,我们需要更加强大、集中的火力。”

  这句话里全是帽子,让人一时之间不太好反驳,因为随意反驳的话,会发现这句话里全是坑,这样高振东就能把话讲完,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了。

  “我们在战斗中,还是希望在保证了射程和精度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倾泻出更多的子弹,打向敌人。尤其是在堑壕战、坑道战、短兵相接等情况下。”

  “要知道,在战场上,一挺机枪就可以压得我们一个班抬不起头来,因为我们只能勾一次指头打一发,哪怕是用上缴获的‘大八粒’,也很难和机枪抗衡。”

  “大八粒”,就是花旗佬的M1伽兰德了,8发漏夹装弹的半自动步枪。

  “这个时候,反而是冲锋枪更能派上用场,因为在射速上面,冲锋枪并不弱于机枪。可惜那时候的冲锋枪射程实在太短,100来米吧,往往也够不着。在完全没法压制对方火力的情况下,为了对面一挺机枪,我们可能要付出很多鲜血。”

  在场的人,都被高振东身临其境的描述说沉默了,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好几年,在场的人,亲历的并不多,因此听高振东说起来,钦佩之余,都觉得有道理。

  高振东燕国的地图并不长,很快就图穷匕见:“在我看来,普通步兵手中的武器,应该是威力适中,有效射程和精度保证400米范围之内可用,可以连发、单发切换,长度和重量都适中的武器,而且设计上,要向连发倾斜。”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疑问:“那四百米之外的火力就不保证了吗?”

  高振东道:“四百米之外,那应该是连、排支援火力的范围了,单兵武器,超出这个范围效能已经很低了,毕竟枪的性能,某种程度上是由弹决定的,我们用的7.62*39中间威力弹也就这个性能,弹道性能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能保证了。”

  “而如果要用现有7.62*54R的全威力弹,那连发起来的后坐力,单兵可吃不消,根本打不准,而且枪也重,这也是北方要在单兵武器上用前者替换后者的原因。”

  “如果只保证400米内的性能,那超长的枪管带来的弹道性能的好处就没有太大必要了。”

  这么长一段话一出,问话的人也陷入了沉思,听起来好像是挺有道理。

  高振东没有停下自己的话:“所以我们说回到这把枪,我第一感觉是,枪太长了,很不利于在装甲车内使用,这不利于我们转向摩托化、机械化、装甲化的工作。”

  高振东没说拼刺刀的事情,而是话锋一转,把问题转向了车内使用不便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和“拼刺”的要求起正面冲突。

  要知道这支枪,和SKS差不多,折叠了枪刺都有1米多长,打开枪刺更是1米3还多。

  防工委领导一听,对啊,这枪在装甲车里,好像是有一些舞不开啊。

  使用方代表也想起这个事情了,这枪方案里的长度,一想就知道,在装甲车里面,施展不开啊。

  高振东又有点使坏的补了一句:“大家可能感受不到1米3是什么感觉,我举个例子吧,这枪打开枪刺,比小鬼子的三八大盖还长!”

  这话一说出来,把有些老同志可就恶心坏了,三八大盖的确是我们取之于敌用之于敌人的武器,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有利于拼刺刀。

  可是那个长度在日常使用,就真的是有点一言难尽,其实莫辛纳甘也不短,但是S2时候的,还是比三八大盖短那么一点点。

  “在我们没办法,只能拼刺刀的时候,也许长是一种优势,可是现在环境变了,这么长的枪,携行、作战就都不是那么太方便了。”

  有人提出了意见:“高主任,那你的意思,就不拼刺刀了?”

  这话高振东可不能顺着接:“要拼,只是我们把更加有效的杀敌方法放在更高的优先级去考虑。”

  防工委领导听见高振东这话,心里暗笑一声“滑头”,不能乱接的话,还知道换个不好诟病的说法说出来。

  如果反对拼刺刀,那肯定不对,如果反对更加有效的杀敌方法,那肯定也不对。

  防工委领导越听高振东的话,越觉得这个枪的出发点是不是真有那么一点问题,虽然不能肯定,但是高振东的话,至少不是全无道理,值得深思一下。

首节 上一节 118/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