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谁小鲜肉,我是天王 第102节

  “纪哥来了!”

  “纪哥?”

  “纪翔哥!”

  “…哦,我马上过去!”

  ……

  

  饭店…

  沈言带上了施施一起。

  就当加个餐。

  老实说,即便是沈言不挑食,也有点受够了剧组的盒饭!

  有个词叫“盒饭味”,你可能听过。

  就是看着还行,但真不是街边卖的那种10元盒饭,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剧组的盒饭有股特有的味道,不带开盖都能闻得到!

  估计再有段时间,他就要请个厨师了。

  香辣牛腩、烤羊腿,红烧甲鱼,再加几个炒菜。

  点完菜,纪翔开口就是暴击:“咦,你不吃你那营养餐了?”

  “太难吃了,我受不了,就给戒了!”

  “…施施吃了吗?”

  施施点头:“确实难吃!”

  “哈哈,”纪翔笑了,然后拿出一张银行卡:“给你,光线的分账!”

  接过银行卡,沈言有点莫名其妙:“分账?分啥账?”

  “《建筑学概论》下映了,光线就把分账打了过来!”

  “…这么快吗?院线分账不是要等半年才会到账吗?”

  “他们提前把你的分红打了过来!”纪翔解释了一下:“这不是《内在美》立项了吗,他们想着跟你加强联系!”

  “…不至于的,按照规章办事,”沈言咧嘴,把卡装好:“我又不会介意。”

  “那你收好你的嘴脸!”

  沈言没理他,问道:“…多少钱?”

  “应该有四百多万…已经交完税了!”

  “那还行!”

  沈言点头,感觉就挺满意的…

  纪翔拿出另一张卡,递给施施:“这是给施施的红包!”

  施施接过卡:“我也有?”

  “红包嘛,都有…你是 20万!”纪翔有点不好意思:“不要嫌少啊…”

  沈言故意喊了声:“哇,比她的片酬都高,还嫌少?”

  施施立刻答话:“就是,比我片酬很高了一倍还多呢!”

  沈言问了纪翔:“…你拿了多少?”

  “我又不是投资人…”

  →_→

  回应他的是沈言这个表情,纪翔老实道:“给了80万的红包还有30万的策划费用!”

第119章 自己做(14)

  《建筑学概论》最终票房是1.65亿。

  扣除8.3%的不可额分账部分,影院+院线占了57%,剩下的43%归发行方还有制片方…

  《建筑学概论》的制作方还有发行方都是光线传媒。

  ——小成本的电影,没有找联合发行方。

  也就6400万。

  正常来讲是这样,但《建筑学概论》不是给影院返点了嘛…

  分账要减去至少 300万!

  6100万先收回成本——除去制作成本,试映公关、资金回收成本、雇佣调查公司、暗查院线票房、各种宣传费用等等,光线总计投入了650万人民币。

  后续投入的宣传资源挺少的,大部分宣传资源是李兵兵跟自己合作的品牌置换的。

  嗯,因为《建筑学概论》是数字电影,省掉了一大批的胶片拷贝的费用…

  数字拷贝,就是一块硬盘,所谓的制作就是把完成的影片数字内容往硬盘里面拷,早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联网化。

  这个网络由国家电影局统一管理,给每条院线的每个影院设一个联网的服务器和专用密匙。

  新上映的电影全部是数字拷贝,通过这个网络,院线把数字信号的拷贝下载到本地服务器。

  理论上,拷贝放映成本近乎为零…

  胶片不一样,24帧每秒,成本相当高,最常见的 35MM,最低也要 7000块一盘,前提还是量大的批发价,这是本世纪初中国电影市场刚开始火的 02~03年的价格,在这以前更贵,一本拷贝 10000块钱不是新鲜事…

  所以,很多电影根本不会大规模放映——连拷贝费用都收不回来!

  扯回来,这些加在一起大概是1200万左右。

  剩下的4900万才是可分账收益,沈言 8%的分账就是 392万…

  李兵兵20%,那就是980万,任权735万!

  这些只是票房分账,今年开始,电影的新媒体版权涨了十几倍,也就是网络版权价格。

  《建筑学概论》卖了400万,还有电视版权300万…

  此外,现阶段的华语电影一旦大卖,海外版权同步会有人出价…

  《建筑学概论》的香港票房也不错,接近1400万港币呢!

  嗯,超过了《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精武风云》…

  仅次于《叶问2:宗师传奇》、《岁月神偷》、《唐山大地震》,暂列年度第四…

  所以,游达志才会重返香港电影市场嘛!

  香港票房目前还算东南亚的风向标,听说《建筑学业概论》卖了接近100万美元的海外版权…

  但不管怎么样,沈言分红,税后超过 400万,肯定是多给了!

  “王长田跟张昭掰了…”

  “为啥?”

  纪翔:“股份给的太少,而且他跟王长田思路不一样…”

  确实很少,张昭作为光线影业的发起人之一和重臣,他在光线传媒持股仅仅为0.24%,持股比例远远低于李晓萍、李德来、王长田妹妹王牮等人,更是在排名前十大自然人股东之外。

  “王长田习惯了精打细算,每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他是不愿意做超过 3000万成本的电影的,张昭却倚重那帮香港导演…我听说《精武风云》,最开始光线只投2000万,后来追加了2000万投资…这部戏,光线至少亏损500万!”

  沈言惊讶:“啊?才500万?”

  “…你以为呢?”纪翔翻了翻白眼:“500万已经很多了!”

  施施插话:“不是说1.2亿制作成本嘛?”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义务对外披露影片真实的制作和宣发成本,及投资比例和回报方式。在成本上,几乎无一例外存在夸大虚报…”纪翔摆了摆手:“咱就说《全城戒备》好了,号称投资1亿港元,但内地票房只收8800万元人民币,香港票房收309万港元…如果宣传都是真实的,那岂不是要亏损5000万以上?事实上,《全城戒备》的利润超过800万…”

  沈言默默算了一下,然后问了:“那岂不是说真实成本不到3000万?”

  “陈木胜最高票房也才5500万(《保持通话》),哪家电影公司敢投资一个亿给他?他又不是冯晓刚!”

  好吧,说的有道理!

  影视公司掏钱,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市场预期。

  市场预期怎么判断,一是基于类型,二是基于历史作品…

  无论怎么算,陈木胜的《全城戒备》票房上限也就一个亿左右,所以,3000万的投资嘛!

  当然啦,预测只是预测,如果遇到了爆款,那就不好说了!

  爆款不可预测,大多是因为品质过于优异,打破类型天花板…

  ……

  饭菜上齐,边吃边聊…

  “你要不要上个访谈节目?”

  

  “啥访谈?”

  “《鲁俞有约》或者《非常静距离》之类的?”

  沈言摇头:“我才出道一年多,哪来那么多故事…”

  “也是…”纪翔点了点头:“那我帮你拒绝了!”

  “…嗯。”沈言问了句:“《内在美》项目启动了吗?”

  “快了,这次选择了深圳取景…”顿了顿,纪翔道:“深圳文旅给了很大的便利,深圳广播集团还投了500万…”

  “很正常,《建筑学概论》给厦门旅游打了广告…听说游客数量增长了50%呢,《内在美》同样也是都市爱情片…”

  “不止呢,这次的广告植入我去谈的,洋酒、汽车、信用卡、手机、网站、笔记本电脑、深圳的三个景区还有房地产…吃喝用玩,一应俱全…”

  “那多少钱?”

  “接近3500万!”

  “我靠,岂不是超过了制作成本?”

  纪翔端起酒杯:“这要多感谢你,《建筑学概论》大卖…《内在美》是同一类型,主演也是李兵兵…”

  沈言跟他碰一个,然后道:“不要感谢我,还是要多谢谢冯晓刚!”

  纪翔琢磨了一下,点头:“…也是…”

  内地电影的广告植入,冯晓刚是始作俑者!

  从《没完没了》里的某银行开始,而后的《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几乎在每年的冯氏贺岁片中都能找到或软或硬的植入广告,尤其《非诚勿扰2》直接创下六千万的单片广告植入新高。

  “《相爱穿梭千年》,你找到投资方了吗?”

  “嗯,找到了!”纪翔点头:“三禾影视你知道吗?”

首节 上一节 102/1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